“维基百科”与维客的受众需求

时间:2022-10-30 08:37:06

“维基百科”与维客的受众需求

维客(wiki,又译“维基”),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的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协作式写作是指每个人都可以任意浏览、创建、更改网站页面。那些接触、使用维客网站的人便是“维客”。目前最大的维客网站是维基百科()是基于维客系统建立的百科全书网站。该网站2001年1月投入运行以来,几乎每半年网站中的条目数就增涨10倍,是众维客网站的领跑者。

一、维客――web 2.0精神的灵魂载体

笔者认为,“维客”主动接触维客网站,甚至为之废寝忘食的根本原因是被维客精神所吸引。比起博客和播客,维客是更能体现web 2.0交互性的精神内质:(1)平等。每个人都是作者、编辑。(2)开放。信息资源对每个人是开放的,可随时增删、修改,且每步改动都可被观察跟踪。(3)共享。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希望维基百科即使是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查阅。(4)协作。各种思想由个人智慧的小溪汇成集体知识的洪流,各种思想也在不断碰撞。而从受众角度看,“维客”使用其原因是在这个平台上个人需求某程度上得到满足。

二、“维客”的五大角色

如把维客网站视做社区,“维客”便是居民。根据各自需求,“维客”在其中进入不同的“虚拟角色”。立足于维基百科这个平台,以“维客”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对以下5种较典型的角色进行心理洞察和需求分析:

⒈求学者。这是人数最庞大的“维客”人群。他们大多是学生、老师,以及专业人士,也包括就某个知识点作深入系统了解的人。维基百科“wikipedia”中的后缀“-pedia”本身就是“教育”的意思。它里面的各个条目有着详尽、系统的内容,并且相关条目之间有着超链接,这是它赋予“维客”求学者角色的力量所在。虽然求学者使用维基百科的方式不一,但出发点均为求学,他们的求知愿望得到了满足。

⒉猎奇者。与求学者的学习姿态不同,猎奇者更多地是被好奇心和窥探心理所驱使,专门会针对一些敏感条目,如政治问题、争议性话题、黄色暴力信息等,在维基百科上进行一连串甚至是地毯式地搜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维基百科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猎奇者可在无需理会现实舆论压力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到鲜为人知的信息。不少猎奇者会为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而着迷,顺着各个超链接,一个条目接一个条目地不断发掘。因此,相比求学者,猎奇者对维基百科的使用偏向于对现实生活和舆论环境的逃避,避开政府管制、道德规范对信息的封锁和隔离。

⒊贡献者。贡献者或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和资深人士,或许是文字编辑爱好者,也或许只是被维客精神打动、抱着满腔热忱的人……与求学者和猎奇者相比,贡献者以志愿者的姿态在某个角落里敲击键盘,为维基百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忙碌着。贡献者在分享同时,也接受其他 “维客”的审阅批改,甚至观点碰撞,最后不同观点在众人参与中趋于融合完善。因此,贡献者在获得其分享信息的满足感的同时,也在获得信息的反馈、视野的拓宽和自身水平的提升。

⒋好胜者。由于对同一条目的观点或旗下某一表述等的分歧,不少“维客”为坚持观点,会在维基百科上进行热烈地争辩。如甲在编辑好一个条目后发现有反对者对其原来的内容做了大肆修改。于是,甲出于不服,会守在电脑前,将原有的内容还原并不断进行材料的补充和更新,以证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因为追求胜出的好斗心理,甲乙会重复以上动作。他们为自己的见解最终能够在维基百科上最终展示而倍感优越。维基百科使得好胜者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经过努力争取一个舒适的位置。

⒌监管者。不少“维客”对维基百科都有很高的使命感,他们往往由有贡献者进化而成。除了贡献资源,他们还理解并坚守维基百科的各项守则,有一定声望。经过申请检验,少数人会成为具有超出一般“维客”权限的监管者。他们会对维基百科上出现的违反守则、触犯法律法规等异常行为进行制裁,例如删减条目,限制某“维客”的编辑活动等。他们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整个维基百科秩序的把控上。

三、维客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以受者为研究中心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受众可以通过媒介或其他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美国学者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1973年)将大众媒体受众的需要分成 五大类: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舒解压力的需要。维客作为一种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媒介,它给受众提供了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创造了自主编辑和反馈的互动平台。本文就以这五个大类需求为基础,结合上节的“维客”不同角色,论述“维客”需求以及维客网站对他们需求的满足。

⒈认知的需要。无论是求知者还是猎奇者,他们接触维客网点的需求都是基于对概念、事实等的不确定,或是对已有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接触维客网点使疑问得到解答,知识得到体系化梳理。由于维客网点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其信息的系统性和相对客观性使得其比一般查询搜索网站更能满足受众的认知需要。尤其如维基百科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维客网站更能够极大满足受众的认识需要。

⒉情感的需要。如今的维客网点尽管还很少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受众呈现其资源,但它还是图文并茂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详尽介绍和外部链接。想寻找愉悦或美感体验的受众可以通过维客网站找到他需要的娱乐。维客网站具有的娱乐和寄情功能,在某程度上能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

⒊个人整合的需要。在接触维客网站的过程中,贡献者在贡献知识和才能中不断自我展现,确认自身的能力;好胜者通过与人竞争的过程信心得到巩固;监管者在对维客网站的秩序维护中得到了身份确认和地位的彰显。在加强巩固信心、显示身份地位等方面,维客能够很好地给受众以满足。

⒋社会整合的需要。维客网站拟造了一个松散的社区。受众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获得一种归属感。“维客”作为一个群体,由于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他们之间通过条目的增删、编辑及补充完善,思想和观点得到很好的展现、充分的交流和激烈的碰撞。

⒌舒解压力的需要。网络可以是受众逃避现实生活和转移注意力的工具。维客网站也不例外。猎奇者能够在维客网点上,在无需理会现实生活中舆论压力的情况下,较轻松了解到鲜为人知的信息。而好胜者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观点未能得到反馈,甚至无机会得到表达和抒发,但在维客网站上却有这样的机会。而且,维客的平等、开放、共享和协作的精神内涵,营造了较轻松纯粹的环境,减缓了受众各种压力。

笔者认为,web2.0时代的维客,除了能够满足以上五种受众需求外,维客还满足了受众一些独特的需求。维客的共享精神,引导“维客”不计版权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资源。这是纯粹的分享需要,不问物质回报地贡献,给予有需要的人以帮助。此外,“维客”还有追求理想的需要。如维基百科中的贡献者,在吸收信息同时,更多地是在为这本“百科全书”的壮大作努力。而监管者就更是为维持维基百科的秩序而尽心尽力。某种程度上,维基百科里面的“维客”都有着理想主义情结。

本论文对维客进行受众需求研究,意义在于对维客自身技术和精神内涵进行评价,并对其创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使维客能够更加适应受众的各项需要,与受众的接受和反馈习惯更加贴近,促使其持续发展。例如,笔者认为,多媒体形式的介入,将会增强维客网点的生动性和与受众的互动,使得维客网点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加。

相信,作为web 2.0精神的灵魂载体,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受众的日益成熟,凭着平等、开放、共享和协作的精神内涵,维客将保持快速而且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汝一飞,汪黎黎:《维客:网络世界里的头脑风暴》,《科学大众》,2006第7期,第45页

[2] 夏少昂,许静:《维客:开放、平等、合作、共享的理想》,《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28页

[3] 杨斌艳:《维客――网络上的另类生存》,《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第3期,第45页

[4] 孙玉:《网络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4月

[5]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7]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上一篇:中国个人财经媒体的想象与体验 下一篇:防范“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