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情景模拟让品德课堂流光溢彩

时间:2022-09-29 11:24:02

合理的情景模拟让品德课堂流光溢彩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在生活情景中教与学。而某些情景却与儿童有着时间的差距和空间的距离,是难以身临其境的。而选择合理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参与活动,体验角色,感知感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景模拟;情感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在生活情景中教与学。而某些情景却与儿童有着时间的差距和空间的距离,是难以身临其境的。选择情景模拟“仿”教学形式则可缩短这种“距离感”,利用情景的感染和移情作用,通过故事、小品、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典型的生活场景,激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健康的道德认识,获得深刻的道德体验,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不再是概念、公式、空洞的,而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那么,如何让情景模拟活动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呢?我想教师必须立足教材,联系实际,思量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选择好仿真性活动,合理组织好“仿”的四步骤。

一、“仿”前激情感,做好铺垫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它推动着孩子积极主动地走到自己向往的情景中去体验、去收获。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即将模拟的情景与扮演的角色饶有兴趣呢?我认为,有兴必先有情,教师有必要关注儿童入境之前的情感基础,有针对性地对创设的情景的背景、场景或情景中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任务等基本信息作简单介绍,激活学生与情景、角色所需情感有相互作用力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悲或壮、或憎或怜之情。让儿童感到“我即入情景”,在可涉足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这样的“仿”前诱情激趣为儿童主动参与情景模拟活动,承担角色扮演做好了自然必要的铺垫。

二、“仿”始入情绪,确定基调

人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在你起床之前你的思想决定了你这一天的生活。当你高兴地起床,高兴地吃早餐时,你在这美好的一天里将会大有作为。看来,起始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情感变化。同样,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景模拟活动中,入境伊始的情绪在模拟中将起着领航的重要作用,之后的情感升华和体验深化都将沿着仿始情绪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创设的情景所需情感,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渲染具有一定程度的氛围,激发与情景相应的情绪,确定与之相符的情感基调,以免学生在活动中,徘徊于各种情感之间,游离于角色之外,出现笑场。而在助学生把情感移入情景的多种途径中,最为常用的是音乐渲染引入和语言带领投入。

(一)音乐渲染引入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直接刺激影响人的情感。我们大可以借其推波助澜之势,扭转乾坤之力,因地制宜地播放合适的曲目,带着学生走入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的心灵空间。如,《看我多精神》教学中模拟站岗、走路时,播放激奋人心的军歌,在《我换牙了》模拟刷牙时播放《刷牙歌》,《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模拟值日活动中播放《号子》,《鲜艳的红领巾》模拟入队时播放《少年先锋队队歌》……一个个牵动人心的音符以最快的速度将孩子调整到所扮演的角色,奔入情景,一切就在这情不自禁间悄然进行。

(二)语言带领投入

要想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必须自己先进入情境,要学生看得上、听得见,自己要先前就仿佛耳闻目睹过了。在教师正确把握了情景整体感受后,便可在情景呈现之时,用自己有情感导向的语言(高昂、低沉、欢快、悲哀、平静……)进行提示、描绘、调节。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以积极亢奋的状态处于情感笼罩之中,不知不觉便身临其境。其境中不仅有声音,还有那用语言编织成的一幅幅场景,达到“我就是××”的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心理场,身陷其中地去体会情景赋予的轻柔、壮阔、崇高……获得更为丰满的体验。

三、“仿”时触心弦,加深体验

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体验是开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的最终目的、过程体现和唯一评价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全部价值所在。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更多更深的道德体验,我们尝试在课堂上创设多个模拟情景,发挥它们的合力,让学生在一次次“仿”中碰撞出多而不“伪”、深而不“劣”的真实体验。

(一)利用“仿”的连续性,诱不“伪”的体验

在每个情景模拟中,儿童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获取一些体验。活动一结束,如若我们程序地将学生从被浓浓情感包围的情景中猛然拉出,将刚获得的体验置之不理或试图清除为零,又开始下一个与情景不一的教学内容,那么这可贵的情感体验就只能是那么多,甚至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其实,每次在情景中的情感产物,便是下一个情景的情感资源,我们可以顺势利导,设计与前个情景相关的多个情景,让学生的多重体验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几次三番,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真实感越来越强,角色触摸也越来越自然,便在“假”的情景中碰撞、融合成了更真的体验。

(二)力求“仿”的层次性,挖不“劣”的体验

如今的课堂,有一些走马观花式的活动现象,每个活动的目标都停留在同一平面,几个活动后,学生的体验未见深入,这种婆妈累赘的活动只是虚设而已,不设也罢。我们创设的一个个情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伴着儿童情感的发展,应该是步步推进、螺旋上升的。每次活动都应该有新的目标、新的发现、新的认知、新的感受,只有在不断充实、深化、递进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其中不断升华、超越自己原有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

如,在《我从哪里来》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妈妈怀着自己时的辛苦,老师创设了“我当妈妈”的模拟情景,学生绑上了沉沉的书包,扮演的是孕妇妈妈的角色。几次模拟活动分别为:(1)起床穿衣(体验身体变化带来的不方便)。(2)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体会妈妈对小宝宝的担心)。(3)桌底下捡东西(体会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辛苦)。

以上案例中的模拟活动,遵循了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力求在难度和深度上不断地突破,使学生的浅层次体验随着情景的变化或强化而走向深层次。这样的体验“货真价实”,更是“无价之宝”。

四、“仿”末借效应,促进内化

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模拟活动中,承担了一定的角色,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儿童的想象随之展开,教师利用儿童进入角色的知觉,进一步引导儿童的体验方向,促快学生对体验的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让他们更积极快乐地面对生活。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有些模拟活动只允许部分儿童直接入境体验,如果这部分儿童获得的体验缺乏分享和交流,经验缺乏总结和提升,那么这些体验和经验只是感性的、表面的、个体的、零散的,而不是理性的、深刻的、群体的、系统的,不能被全体学生很好地内化,由此也就降低了活动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是组织“仿”后的谈话、讨论、评价。交流、融合“演员”和“观众”的各自感受,在热烈的氛围作用下,使这种“仿”中所得情感传递、弥漫于每位儿童心间,将模拟情景中的角色效应发挥到极致。

情景模拟活动切实有效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为使“仿”寸不乱,我们忌滥设模拟情景;忌课前全程演练;忌现场我教你演;忌途中多次中停,不为活动而活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模仿秀不是我们的向往,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景模拟才是我们的远方,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张卫东.浅谈在农村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

上一篇: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疗法 下一篇:集束化镇静护理干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