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疗法

时间:2022-10-27 11:43:09

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疗法

【摘要】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炎症性疾病。以50岁左右的年龄发病较多, 故有“五十肩”之称[1]。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以肩关节放射性或弥漫性疼痛、静止痛为特点, 早起单侧肩部酸痛, 偶见双侧受累。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 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表现昼轻夜重, 坐卧不安, 肩关节外展和内旋等活动明显受限, 局部按压出现广泛性疼痛。后期病变组织产生粘连, 功能活动随之加重, 而疼痛程度减轻,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病中医属于“漏肩风”、“冻结肩”和“肩凝症”的范畴。多因年老体衰、血虚不能荣筋, 复感风寒湿邪, 凝滞经络;或因过度劳伤, 气滞血瘀所致。治宜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中医疗法配合功能锻炼, 能够有效地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松解粘连、化冻解凝, 达到治愈肩周炎的目的。

【关键词】 肩周炎;中药疗法;针灸推拿疗法;其他疗法;功能锻炼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177

1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 ①肩关节疼痛, 活动时及夜间加重, 以肩关节前或后或外方为主。有时向颈部或前臂放射, 有拘谨感。②在肱二头肌长肌腱内部、三角肌前后缘或冈上肌附着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③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 尤以上举、外展、外旋及后伸为重, 日久肩关节功能障碍。④日久肩部肌肉萎缩, 以三角肌最为明显。⑤肩部X线检查, 早期无特殊发现, 晚期骨质疏松, 或大结节处有密度增高阴影。⑥除外其他肩关节疾病。

2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 与肝、脾、肾等脏器有关。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阳明脉哀, 肩胛筋缓, 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 莫进攻风。”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又云:“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虚邪实是本病的关键。《灵枢・终始》 云:“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 , 《灵枢・本藏》 又云:“经脉者,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故治宜舒筋通络。关节部位是气血聚会之处, 阴阳气血内外出入之要道, 邪气易于侵袭。外邪侵袭, 阴阳失调, 经络失畅, 气血壅滞, 则关节闭合, 要道阻塞;阳郁则热, 阴郁则寒, 血瘀则痹, 则关节部位易于发生痹阻。机体虚弱, 气血亏虚或精血不足, 则关节失养;劳动过度, 损伤关节, 则易于发生损伤性病变, 故宜行气活血。

3 中药疗法

3. 1 汤药疗法

3. 1. 1 验方1 组成:当归20 g, 制乳香、制没药各9 g, 鸡血藤30 g, 香附、延胡索各12 g, 透骨草、丹参各30 g。

用法:水煎, 1剂/d, 早晚各服1次。

功效: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加减:偏寒者, 加制川乌10 g, 桂枝15 g;偏热者, 加败酱草20 g, 牡丹皮10 g;气虚者, 加黄芪15 g, 久痛关节变形者, 加穿山甲5 g, 地龙、乌梢蛇各15 g。

3. 1. 2 验方2 组成:熟地黄、鹿角霜各30 g, 桂枝、炮姜、麻黄各9 g, 炙甘草6 g, 片姜黄、白芥子、制没药、羌活各10 g。

用法:1剂/d, 水煎2次, 煎出液混合后分3次温服。

功效:祛风散寒, 活血化瘀。

3. 1. 3 验方3 组成:秦艽10~15 g, 天麻、陈皮、当归、川芎、羌活各10 g, 炙甘草5 g, 桑枝10~30 g, 生姜3片。

用法:水煎, 1剂/d, 早晚各服1次。

功效:祛风散寒, 温经止痛。

加减:夹寒者, 加制附子6 g, 桂枝10 g;气虚者, 加黄芪、党参各15 g;有外伤史者, 加西红花5 g。

注意事项:感冒发热者停用本方。

3. 2 药酒疗法

3. 2. 1 狗脊酒 组成:狗脊20 g, 马鞭草12 g, 杜仲15 g, 威灵仙10 g, 牛膝6 g, 通草12 g, 川断15 g, 白酒1000 ml。诸药入白酒中浸泡7 d即可服用。

功效:强筋壮骨, 祛风通络。

主治:寒湿凝滞型肩周炎。

3. 2. 2 丹参酒 组成:丹参30 g, 白酒500 ml。将丹参浸入白酒内7 d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血瘀阻络型肩周炎。

用法:20 ml/次, 2次/d。

3. 2. 3 白花蛇酒 组成:白花蛇1条, 白酒500 ml, 将白花蛇进入白酒内浸泡7 d即成。

功效:祛风胜湿, 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痹阻型肩周炎。

3. 2. 4 秦艽木瓜酒 组成:秦艽、川乌、草乌、郁金、羌活、川芎各10 g, 木瓜20 g, 全蝎2 g, 透骨草、鸡血藤各30 g, 苔黄脉数者郁金加至20 g, 选加徐长卿30 g, 六月雪15 g, 忍冬藤20 g, 将上药浸入60°白酒1000 g中, 15 d后服用。

功效:祛风通络, 化瘀止痛。

主治:各型肩周炎。

3. 3 中药熏蒸疗法 药物组成:独活20 g, 川芎15 g, 当归15 g, 桂枝15 g, 秦艽15 g, 防风15 g, 川乌25 g, 草乌20 g, 乌梢蛇20 g, 千年健15 g, 桑寄生15 g, 海风藤25 g, 伸筋草25 g, 白芍15 g。

用法:1剂/d, 4周为1个疗程。将药装入袋中, 扎口煎汤熏洗肩部。2次/d, 20 min/次。

中药熏蒸具有热疗及药物的双重作用。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 使皮温升高,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药物通过扩张的毛孔渗透肌肤, 使肌肉韧带松弛, 达到松解粘连、化冻解凝的目的。

3. 4 中药外敷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TDP)照射疗法 药物组成:生川乌头30 g, 生草乌头30 g, 干姜30 g, 红花30 g, 莪术30 g, 全蝎30 g, 蜈蚣30 g, 当归30 g, 川芎30 g, 马钱子30 g。

用法:将30%酒精1000 ml均匀浸润上药, 密封48 h后, 滤取800 ml备用。施治时先以纱布浸湿药液外敷患部, 取特定电磁波vTDPXY-12Aw垂直辐射20~30 min, 纱布干者可自行添加药液。

中药外敷结合TDP照射, 可温通经脉, 活血化瘀, 解痉止痛, 使细胞代谢增加, 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给经受挤压缺血组织提供大量氧气, 使肌肉、结缔组织的伸展性提高, 加速炎症及代谢产物的吸收, 并能解除患部肌肉紧张痉挛状态。

4 针灸推拿疗法

4. 1 针灸疗法 处方 :主穴:肩k, 肩前, 肩贞, 阳陵泉, 中平穴, 条口, 承山, 阿是穴。配穴:可循经取穴[2]。

操作:毫针刺, 用泻法, 或平补平泻法, 寒证可加灸。留针20~30 min, 1次/d。

肩k是治疗上肢偏枯、偏痛的常用腧穴。《玉龙歌》载:“肩端红肿痛难当, 寒湿相争气血狂。若向肩k明补泻, 管君多灸自安康。”《针灸甲乙经》载“肩中热, 指臂痛, 肩k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肩k疗偏风半身不遂, 热风瘾疹, 手臂挛急, 捉物不得, 挽弓不开, 臂细无力, 筋骨i疼, 可灸七壮至二七壮, 以差为度[1]。”

4. 2 推拿疗法 ①滚法施于肩周(以阿是穴为重点) ―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前臂, 同时配合做肩部旋转、外展、内收、后弯等被动运动。②一指禅推或屈指推肩k、肩s、肩内陵、阿是穴等穴。③大拇指按揉肩井、肩k、肩s、肩贞、肩内陵、阿是穴、曲池、合谷等穴。④拿法施于肩部(肩外侧束、肩内侧束、肩后侧束) ―上臂(上臂前侧为肱二头肌、上臂后侧为肱三头肌) ―前臂(伸、屈肌群)。⑤擦法施于患处。⑥摇肩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⑦搓, 抖肩与上肢[3, 4]。注:①手术后、糖尿病患者、外伤后引起关节损伤者以及骨质增生患者, 推拿治疗效果较差。②为提高疗效, 患者必须配合肩部功能锻炼, 注意肩部保暖。

附:肩部练功方法:①爬墙锻炼:患者面对墙壁用双手或患侧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摸高爬动, 使患肢尽量上举, 然后再缓慢向下回到原处, 反复进行,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爬墙速度。也可让患者站在单杠下用单手或双手握住单杠对肩关节进行牵拉, 以解除粘连。②环转运动:患者站立, 单臂或双臂由前向后数次, 再由后向前数次, 做环转运动。③双手向后背伸:由健手拉住患肢腕部, 逐渐向上提拉, 反复进行。④外旋锻炼:背部紧靠墙壁而立, 上身紧贴身体两侧, 屈肘90°握拳, 做上臂动作, 尽量使拳接近墙壁, 反复进行[5]。

5 其他疗法

①耳针:取肩、肩关节、锁骨、肾上腺、神门、对应点, 选3~4穴/次, 毫针强刺激, 频捻针, 嘱患者同时活动患肩, 隔日1次, 留针30 min。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②穴位注射:在肩部穴位注射当归、川芎、元胡、红花等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 注入0.5 ml/穴。如压痛点广泛, 可选择2~3个压痛最明显处注射。③刺络拔罐:对肩部肿胀疼痛明显而瘀阻浅表者可用皮肤针中强度叩刺患部, 使局部皮肤微微渗血, 再加拔火罐;如瘀阻较深者可用三棱针点刺2~3针致少量出血, 再加拔火罐, 使瘀血外出, 邪去络通。2次/周。④芒刺:取肩k透极泉、肩贞透极泉、条口透承山等。肩不能抬举者可局部多向透刺, 使肩能抬举。条口透承山时边行针边令患者活动患肢, 动作由慢到快, 用力不要过猛, 以免引起疼痛。⑤电针:取肩k、肩前、肩s、曲池、天宗、外关。取3~5穴/次, 针刺得气后分别接电针仪, 早期用连续波, 后期用断续波强刺激10~15 min。⑥激光照射:取局部压痛点、肩井、肩k、巨骨、臂、天宗, 取3~5穴/次, 用氦-氖激光每穴照射5~10 min, 照射距离一般为50 cm。1次/d, 10次为1个疗程[6]。

参考文献

[1] 周信文, 金卫东, 赵毅, 等.实用中医推拿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71-273.

[2] 李世珍.常用腧穴临床发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453-456.

[3] 严隽陶, 王道全, 房敏.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561-565.

[4] 刘宝林, 谢新群, 徐伟辉, 等.针灸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9-84.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74.

[6] 伦新.实用针灸推拿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1-95.

[收稿日期:2015-01-22]

上一篇:穴位注射配合益智训练治疗小儿智力低下60例疗... 下一篇:合理的情景模拟让品德课堂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