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外来词的历史进程及规范

时间:2022-09-29 10:50:42

汉语外来词的历史进程及规范

摘要:本文分析了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词的三次浪潮及其特点,着重剖析了第三次浪潮的新特征,列举了各地学者对外来词的态度和应对策略,指出当下应该集思广益制定甄选外来词的标准,以有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来词的三次浪潮 规范标准

当下外来词汇繁多,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正如新近流行的“hold住”一词。“hold”这个英文单词有“持续、保持、支持、顶住、掌握”等含义。“hold住”一词来源于香港中英混用词汇,是经过香港粤语改造后进入普通话的外来词。虽然“hold”在粤语以及其他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含义和运用方法,但就其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最常见的是“hold(得)住”及其反义词“hold不住”。“hold住”在普通话中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保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要hold住”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而“hold不住”是指控制不住或者保持、坚持不住。“hold住”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词,不仅在年轻人的日常交谈中会时常出现,就连媒体也频繁使用,例如,广州市南菱汇通汽车有限公司2012年3、4月的促销活动主题是“HOLD住健康,净心生活”;《扬子晚报》2012年3月2日介绍《房战》这部电视剧时以“斯琴高娃hold住争房大战”为标题。而另一外来词out进入现代汉语词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告影响的广泛性。一句“你out了”的广告语使“out”这个英语单词为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所熟知,即使是从未学过英语的花甲老人也会说“你out了”、“我out了”。“out”在英语中有“出外、在外、不流行”等多种义项,在现代汉语的运用中可以理解为“落伍”。

外族语言借入汉语的现象由来已久,早在汉唐时期就出现了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词的第一场浪潮。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的商品、科技传入西域的同时,西方物品也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就是表示这些物品的外来语词,如葡萄(来自大宛语badaga)、狮子(来自波斯语ser)、鲜卑(来自匈奴语serbi)等。“胡”是“匈奴”的另一种音译,所以“胡琴”、“胡杨”、“胡椒”都是外来词。西汉至隋唐时期,佛教不断传入中国,唐玄奘翻译佛经时,又有一大批佛教词汇进入汉语词汇之中,例如佛、众生、浮图等。这一时期借入汉语的词汇主要来源于西域各民族语言和印度梵语,多为实物词汇和佛教词汇:实物词汇大部分是通过音译的方式,用汉字记录当时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的事物,即使不是全部音译,也有一部分是音译成分,例如前文所举“胡椒”之例;而佛教词汇中的音译词也较多,诸如佛、魔、塔、劫等。

汉语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词汇发生于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首先吸收进来的是科学技术和实物名词,主要在物质方面影响人们;“五四”时期是大规模地借入政治、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词汇,主要是在精神方面影响人们。这一时期接触的语言种类很多,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是汉语借入外来词语源种类最丰富的时期。这一时期借入的语言最初大都是运用纯音译的方式,其中大部分政治词汇在以后的使用中都有了意译词,而原来的音译词就渐渐退出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例如“布尔乔亚”来源于法语,是“资产者”的意思;“理弗留里”来源于英语,是“革命”的意思。

汉语第三次大规模借入外来词汇在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直至今日,不断有大量外来词进入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之中。此次大规模吸收外来词以英语为主,因为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借入的词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并且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当下人们的言语、思维方式、观念态度等等。例如聊天室(chat-room 电子信息技术方面)、高露洁(Colgate 商业品牌方面)、情人节(Valentine 社会文化方面)、克隆(clone 科学技术方面)等。基于互联网和媒体的巨大影响力,第三次浪潮中吸收进入汉语的词汇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变革深刻这几大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前两次浪潮所不具有的。在第一、二次浪潮中借入的新词,往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能为某一集团、或者某一阶层的人群熟知,要让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熟悉、了解甚至运用这个新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要进入普通人的日常言语、成为人们的谈资就更加漫长了。在本次浪潮中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的外来词则不同,诸如out、可口可乐、卡拉OK、网吧等等词汇,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为广大普通百姓所熟知,外来词一夜之间成为流行语的现象也不胜枚举。此次浪潮中外来字母和外文原形词的大量借入引入注目,而且规模庞大,这在前面两次浪潮中是较少见的,举例如:VCD、MP3、OK、维生素C等等。其原因除了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家间交流频繁、信息畅通之外,国民外语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认为第三次浪潮中等义外来词增加明显,笔者也认同对此观点。很多外来词都有一个音译词和一个意译词,而这两个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人们只是凭借个人喜好和习惯来选择运用哪一个,诸如此类的外来词有:披萨—意大利馅饼、麦克风—话筒、卡通—动画等等。这种现象在第一、二次浪潮中较少见。第二次浪潮中有很多外来词是先有了一个音译词,但是它并不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也就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于是人们就又创造出一个意译词,而这个意译词在后来的使用中逐渐替代了原来的音译词,如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被“民主”替代、 赛恩斯(science)被“科学”替代。

面对外来词的凶猛来势,政府和学者们都在积极应对,期望能有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1950 年5 月成立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是较早成的对外来词进行规范的机构。其后政府不断成立各种机构对各种外来词进行专门的规范管理。学者们面对外来词的现象也是各抒己见。1950年出版的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是研究和探讨汉语外来词的开创之作。但是,第一部从现代汉语本身的角度研究外来词的是高明凯和刘正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这本著作提出“一词一音一字”和“二并原则”,这两项原则为我们甄选外来词提供了标准。

新时期外来词日益繁多,而且增长迅速,面对汉语中夹杂的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学者所持见解并不相同:周荐、方梦之等一批学者持谨慎态度,认为汉语中夹杂了过多的外来词,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将“拟外来词”称之为“文化交流中的怪胎”;而张德鑫等学者却持宽容态度,主张接纳一切外来词,来丰富发展我们的汉语。无论我们对外来词是谨慎还是包容,当下积极付诸行动,达成规范外来词的一定之标准是当务之急。高明凯和刘正两位学者提出的原则就是规范外来词的很好的标准,我们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研究,交流磋商,目的就是制定一个相对科学的标准,为现阶段亟须开展的外来词规范工作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 郭剑英.一个世纪以来的汉语外来词研究[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月第1期

[2] 王彦锐.汉语外来词的历史进程及其社会文化性浅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3期

[3] 侯杰.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6期

[4] 李冀宏.论汉语中外来词的借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上一篇:文学张力形成之我见 下一篇:对在马祖兴建观光赌场的优劣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