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规律解读经济现象

时间:2022-05-20 04:30:04

用经济规律解读经济现象

摘要:在愈来愈发达的信息时代,经济和人民生活关系日益紧密,受众除了自己能切身感受到经济现象外,还希望获得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有切实指导意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专业的报道和分析。这就要求经济新闻报道要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全面反映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提供完整而真实的经济信息,使经济新闻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经济规律;经济现象;案例分析

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经济新闻具有包含宣传新的经济政策的任务,但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发现和报道经济生活领域的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指导经济工作,对经济决策起参考作用。

经济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新闻事实,所以经济新闻更注意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记录,采用观察性报道,对经济发展过程起客观记录的作用。

在这方面,2010年《人们日报》关于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连续报道提供了很好地典范。人民日报对紫金矿业污水泄露污染汀江这一重大环境事故进行了连续追踪,并刊发了多篇评论。7月12日,获知污染事故信息后,敏感的新闻记者立即赶到事故发生地福建省上杭县进行跟踪调查。调查中兵分多路,一方面与肇事企业及当地政府正面接触,了解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反复追问事故详情和处置情况,争取对事件关键人物进行独家采访。同时,报道也让肇事企业和当地政府“有话可讲”,避免了记者“自说自话,自析自理”,没有按照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主观臆断对此下结论,而是根据现有事实和经济学原理进行客观的记录。

14和15日,记者又前往事故现场、上杭县城、受污染的汀江上下游进行独立采访,走访了大量群众,搜集各类信息,相互映证,完善证据链,同时记者还详细查阅有关紫金矿业公司过去曾发生过的污染事件资料,采集了当地政府部门和群众对于紫金矿业的反映和意见,并不断与环保部及福建省的事故调查组保持接触,掌握了来自各方面的全面情况,报道对事实的发展过程保持密切关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样既保证了本报报道的完整、准确,也使人民日报得以提出其他媒体“未发之问、迟发之问”,深化了报道主题。

记者在第一时间完整刊发事故发生及处置情况,准确报道了紫金污染事件的全过程发生情况,追问了事故背后的企业环保漏洞和政府监管缺位。同时,稿件立场理性,避免炒作,依据事实,不偏不倚,澄清了一些媒体的“误读误报”,赢得当事各方认可。又遵循了新闻规律,对这一过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报道。

经济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新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并报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对经济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才能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天津电视台的《新城市新空间》栏目推出了一期节目:《家电下了乡 服务要跟上》作出了很好的示范。2009年3月,家电下乡政策在天津开始实施,当时涉及家电下乡的正面歌颂式的报道有很多,但是这篇评论事报道选择了一个新的报道角度,记者以一位农户为切入点,讲述了在天津市宁河县板桥镇田家坨村,很多农户购买了家电在使用的时候,遇上了掉闸的问题。天津市电力部门为此专门为村子扩容了电压,但在某些自然村,家电下乡依然存在配套设施不足、服务跟不上的情况。

从宣传策略上说,家电下乡这类政策有固定的报道模式,首先会详尽的报道政策出台的经过,深入阐释这一决策的意义,然后具体报道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的内容。而《家电下了乡 服务要跟上》这篇报道跳出了这个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理性的目光来记录和分析家电下乡这一政策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首先以一家农户为切入点,记者跟踪记录了岳大姐家使用机器的情况。岳大姐家在使用新家电时,出现了电压低的问题,针对这个事实呢,记者没有主观臆断,而是进行更丰富的采访和客观的记录,采访得出:水、电这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在家电下乡政策推行的过程当中频频出现,导致家电下乡问题无法可持续发展。

报道没有仅限于与家电下乡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随后,记者又对家电下乡进行了观察式的采访,并敏锐的了解到家电下乡政策虽然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购买力,家电产品的增加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但家电的售后问题却是一大空白,在提出这些问题以后,片子还在最后提出天津电力部门的应对举措,应对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效果。

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涉及家电下乡的各职能部门增强了工作的延展性,例如规范了对中标家电企业的监管;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更是要开通“家电下乡”质量服务热线,专门接受农村消费者的质量投诉和举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不断认识并掌握了经济发展规律,并能够使用这些经济规律指导我们的经济实践活动。在经济报道的角度选择上,我们也要做出调整,从单一的经济报道转向综合考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比如,《解放日报》的“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这条消息中,长江隧桥开通,诸多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崇明岛一夜变成了投资热点,海外企业纷至沓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发商机时,而且岛上居民希望隧桥开通带来投资、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但本篇作品的作者却独辟蹊径,他客观的分析和描述崇明岛的定位是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注定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将报道目光投向了崇明生态岛如何在招商引资中坚持定位。

早在隧桥开通前,崇明就公布了规划布局,对进入岛内的投资项目设置三道“防线”。 崇明县委、县政府决定执行更为苛刻的“招商选资”标准。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崇明的招商标准摒弃了以往“向GDP看齐”的标准,顺应了新的经济发展规律,并运用正确的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这是对绿色经济认识的深化。

崇明公布了对进入岛内的投资项目设置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产业导向。崇明编制了工业产业导向目录,被列入禁止和限制类的项目一律不允许上岛。第二道防线是能耗每年下降4%的指标。第三道防线是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前两道防线的项目如果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能上岛。

这三道“防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起初崇明当地居民对政府“拒资”做法存在很大对立情绪,看了报道后思想观念转变了,理解了政府的苦心;随后,新闻局专门为这篇报道撰写新闻阅评,认为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发展地方经济,招商引资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经济报道也始终围绕着GDP,这篇报道以“崇明岛生态化招商”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选择可持续发展为报道角度,增强了新闻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崇明县有关部门也通过报道受到鼓舞,更坚定了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篇报道还被海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也为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今天这个信息急剧膨胀、经济发展趋向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作为经济信息载体的经济新闻,只有以科学的报道原则来传播经济信息,用经济规律解读经济现象,才能使得经济新闻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经济新闻报道》 吴玉兰,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3] 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上一篇:浅谈社会变迁对民俗生存空间消极影响 下一篇:从接受美学看韩剧的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