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29 10:49:12

国内外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摘 要:通过对有关于国内外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比较,简要介绍了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并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了技术创新的定义,展示技术创新研究的进展、流派及主要成果。

关键词:技术创新;定义;流派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学者愈来愈加关注到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技术创新研究更加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领域进行发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技术创新的定义

20世纪20年代,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阐述了“创新”的概念,立足经济学视角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1],即实现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全新组合以获取潜在利润。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出版了两部专著进一步完善创新理论,将“创新”界定为“实际上是引入新的生产函数”,该定义可以看作是一个广义上的定义。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现代技术创新理论。但迄今为止,关于技术创新尚未形成严格统一的定义。

除了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外,许多学者和组织从经济学的视角定义技术创新。克里斯·弗里曼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的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2]英国经济学家P·斯通曼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了新产品的商业化和新工艺的应用;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经济学层面的定义强调了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的商业价值和最终的经济效益。

从企业管理的微观角度,可以将技术创新看做是企业家发现了技术的商业潜力,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和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伊诺斯(L.Cynos)[3]在其1962年发表的《石油加工业的发明与创新》一文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他立足于企业行为的角度提出,技术创新是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行为的综合结果。澳大利亚学者唐纳德·瓦茨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或者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销售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辟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陈其荣教授在分析各种关于技术创新的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尝试性的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4]。学者肖信华指出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活动,但这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不是对旧的产品、工艺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5]哲学角度的定义运用了哲学中的实践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尝试使技术创新的含义更全面、更具有普遍意义。

2.国外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流派

自创新理论提出后,经过学者的不断研究拓展,现代技术创新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国外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已经基本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四大技术创新研究流派。[6]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以索洛、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分解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二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1957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一文中,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推算出1909-1949年间美国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88%应归功于技术进步。其后,经过罗默、卢卡斯等人的开拓,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其基本因素,进而构建了内生经济增长罗默模型。新增长理论的贡献在于改变了我们关于增长途径的思维方式,但是它采用正统的经济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因此不能很好反映技术创新的经济现实,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缺乏解释力。此外,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黑箱”,只关注其所起的作用,本身并不关注“黑箱”的内部运作机制即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以曼斯非尔德、卡曼、维尔金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主要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主要研究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等。曼斯菲尔德对新技术的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新技术在同一部门内推广的速度和影响其推广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并建立了新技术推广模型。卡曼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把市场竞争强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强度三个因素置于市场结构之中来考察,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型。此外,该学派还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企业家创新和创新周期等模型。新熊彼特学派着眼于创新的机制,包括创新的起源、过程、方式等内容,通过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初步搭建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但没有得出更多深层次的理论规律。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设定一种能对个人提供有效刺激的制度;只有在预期受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制度创新学派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主义结合在一起,深入研究了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思想。但是该学派研究方法向新古典范式靠拢,使得经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在戴维斯和诺斯之后制度创新经济学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宏观或中观的制度创新,也在企业微观的制度创新研究也有不少进展。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克里斯·弗里曼、理查德·纳尔逊等人为代表,该学派通过对日、美、欧等国家或地区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认为技术创新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料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进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个国家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侧重分析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实绩的关系,强调国家专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寻找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将创新作为国家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功力系统。由此提出的国家创新理论系统,将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环境条件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并进一步派生发展出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及其发展特征突出,各有侧重,但各学派的理论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前提基础上,使其仅适用于特定的范围,存在理论的局限性。

3.国内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流派

一般认为,受科技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中国大陆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或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对技术创新展开系统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哲学学派、技术创新经济学学派、技术创新管理学学派,技术创新政策学学派,相继产生了一批颇有建树的研究成果。[7]

技术创新哲学学派以陈其荣、陈昌曙等人为代表,他们所在的自然辩证法界是我国最早开始技术创新研究的队伍之一。我国自然辩证法学者大都具有坚实的科技哲学的理论基础,在对技术创新研究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征,主要聚焦在关于技术创新本质、主体、客体、动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8]夏保华在《简论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提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但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9]陈昌曙指出,技术哲学涉及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技术,但更反映着技术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经济学学派以厉以宁、傅家骥等人为代表。80年代初,该学派的经济学家开始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模型,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模型,这其中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结果衡量等研究。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傅家骥的《技术创新学》和柳卸林的《技术创新经济学》。目前,技术创新的经济学学派主要进行以下工作:第一,介绍和引进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以技术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国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如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史清琪等人运用索洛技术进步测度模型首次对我国1964—1982年期间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行定量测算;第三,就技术创新的层次、机制与模式、扩散与转移,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主题展开系统的研究。

技术创新管理学学派以许庆瑞、陈劲等人为代表,该学派主要是在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管理上为技术创新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有利的主客观条件。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是杰出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专家和创新管理教育家,是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管理科学领域重要开拓者,他于2002年,在总结长期理论研究和我国企业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得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理论,该理论范式被概括为: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10]目前技术创新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如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政策研究、过程研究、环境研究等等;二是从实证角度来研究,主要是通过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依据,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模型。

技术创新政策学派以李正风、冯之浚为代表,该学派主要研究政府如何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创新政策以利于该地区或者该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学者主要从两条途径为政府、企业提供政策参考建议:一是在理论层面,介绍西方的成熟先进的技术创新政策理念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技术创新政策框架等,如引入万尼瓦尔·布什的科技政策范式、司托克斯的科学研究象限模型等等;二是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颁布的与科技创新最为相关的技术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总体发展、调节能力、效用等。

总体而言,我国技术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需要承认,由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工作起步较晚,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发展缓慢,存在着诸如缺少技术创新史研究、缺乏深层次综合分析、缺乏原始创新和基础学科的支持等缺陷。(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1.

[2] (英)克利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英)罗克·苏特(LucSoete)著,华宏勋,华宏慈等译.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英)鲁特彭南特·雷亚,克莱夫·克鲁克.西方经济学评价[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4] 朱宝红.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03(01).

[5] 肖信华.技术创新的哲学理性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0(07).

[6] 张磊,王森.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J].科技与经济,2008(01)

[7] 许振亮.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与学术群体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

[8] 李兆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反思[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04).

[9] 夏保华,陈昌曙.简论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1(08).

[10] 陈劲.许庆瑞教授: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杰出先驱[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上一篇:昆明市两城区(五华区和盘龙区)中小学生软式排... 下一篇:学习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