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新农村建设的生产要素流动状况分析

时间:2022-09-29 10:35:56

【摘要】按照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原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基础。经济学研究也表明单一的或极少的一两种生产要素不可能形成生产力,只有若干种生...

唐山市新农村建设的生产要素流动状况分析

摘 要: 在梳理归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和关键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唐山市农村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典型村庄的发展经验,对唐山市新农村建设生产要素流动状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唐山市; 新农村建设; 生产要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23-0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关键问题

根据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总结前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总制度改革前提下,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安排,破除“城乡二元分割制度”和“城市偏向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它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

按照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原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基础。经济学研究也表明单一的或极少的一两种生产要素不可能形成生产力,只有若干种生产要素的相互组合和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并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它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由于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受经济效益(尤其是生产成本因素)的决定作用,生产要素总要从禀赋充裕的地区流向禀赋稀缺的地区,寻找其他要素并与其相结合形成生产力以降低生产成本。要素的流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要素的空间转移,即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发生移动;(2)要素使用权的转移,即指土地使用权的流动。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乡统筹发展,必然涉及到城乡两个子系统之间生产要素的结构调整和变化。生产要素的输入数量及其制度安排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同时对于农村子系统而言其内部的结构特性也影响着要素效率的发挥。

二、唐山市农村发展的基本特征

通过计算产业分化指数可以有效考察唐山市农村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城乡两个子系统之间生产要素的结构调整和变化。

1.产业分化指数的概念。我们设AGRI为农业收益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INDUS为工业部门收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SIDEL为第三产业收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通过比较三个部门利润比例之间的差异,我们能看到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以及生产结构。

令A=AGRI-INDUS,B=AGRI-SIDEL,C=INDUS-SIDEL

则有

其中H为分化指数,用来表示该地区的产业群集效应和发展深度。

我们认为H值越大,则该地区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效益差异越大,农村生产部门越倾向于专业化;反之,H值较小,则生产存在较小的聚集度,专业化不明显,产业涉及范围较广。当0

2.分县区产业分化指数比较。以横向的比较思路,在唐山各县区中,滦南、乐亭、玉田、唐海等地的产业分化指数明显偏低,上述地区第一产业比例均在20%左右,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结构分化和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相比之下,路南区、路北区、高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则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分化现象,第一产业比重均在3.5%以下,产业分化已进入专业分化的高级阶段。其中,路南区、路北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占到75%以上,高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则表现为第二产业的较快发展。

三、唐山市农村发展的生产要素流动状况分析

本文根据近年来唐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涌现的优秀典型,从中选取村庄进行调研分析,分别根据其支撑产业、生产要素配置、存在问题等进行考察分析。

1.产业支撑项目。唐山市农村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来满足农民自己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因此也形成一种倾向,即用农民收入的多少衡量村庄的发展程度。而农民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的收入增加往往与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兴旺则农民收入增加迅速,产业衰亡农民收入则增加迟缓。当前,唐山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多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有的村庄能够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积极开发旅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从调查的先进村庄来看,无任何产业支撑的村庄基本没有,这也说明,当前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村集体投入,大范围和大量的农村财政补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短期内依然不可能实现。

当然,产业群的稳定发展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如何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保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是未来深入研究的问题。

2.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分析。唐山农村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众多优秀典型村庄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农村建设需首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农村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构成了农村发展的关键。当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资本相对紧缺,在农村财政支出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产业能否提供足够资金成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然而,并非所有的农村产业均无差别的向农村投入资金。因此,根据资金的利益群体进行分类,农村发展起来的产业资金流向不外乎三种渠道:第一,资金流向数量巨大而且分散的产业利益相关者;第二,资金没有回流到农村,而是流到少量个人手中进而进入城市;第三,部分资金有目的定向回流,集中资金进行公共服务。

第一种情况主要是土地生产要素的回报,多见于农业经营领域,农民依靠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从土地上获取收入。这种模式一般相关产业并非集中在某一自然村,或者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资金流动呈现零散化和均等化。农民现金收入不同程度的增加,生活条件因此得到改善。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没有资金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劳动力素质没有相应提高,农户所在自然村往往村内缺少统一规划,村庄缺乏凝聚力,因此村庄长期来看农民收入依然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劳动生产要素的回报,多见于外地投资建厂雇用本地劳动力而发展的各种产业。这些企业利用本地廉价的劳动力,获取超额的利润,而资金流到城市或者其他高收益领域。因为企业没有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的责任,其本身的趋利性决定了资金必然不会流向农村和农民。

第三种情况主要是资本生产要素回报,多见于村集体企业或具有社会道德的企业家对本村的资金投入。丰润区于林庄村、迁安市管庄子村、丰南区小岔河村、滦县研山新村等都属于此类典型。资金定向投资到农村特定项目主要常见两种原因:其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福利状况;其二有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硬化、绿化、村庄布局规划、治理污染、安全饮水等。

从调查的统计分析来看,唐山市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资金主要是以村集体投入为主,这种资金来源模式可能与唐山市政府积极建立和完善的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有关,目前,全市已有5095个村建立了集体财富积累机制,183个乡镇“三资”监管机制得到完善。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将上述农村产业资金流向的三种渠道有机整合,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项工作也受到省考核组的充分肯定。

3.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要素供需分析。土地是植物生长的载体,也是厂房等实物的承受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土地要素的需求方面,一是土地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作物的生产,形成相关的农业产业以及产业结构,此外,土地也可以转化为工业用地进行工业生产。在产业带动型的农村发展模式中土地主要有农业占地和非农占地两种形式。

在土地要素供给方面,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继续按规定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等。地方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足额支付被征地农民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

4.农村劳动力报酬分析。一方面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往往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只要有工作机会便会大量涌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雇佣周边自然村的农民进入产业链条进行生产,带动附近农户致富。

从比较优势上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如果局限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产业结构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近年来由于竞争比较充分,利润率下降,产业内的兼并、重组比较普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不断收缩,向规模化发展的特征将逐渐显现,就业推动能力呈现减弱趋势。另一方面传统工业化初步完成后,市场饱和度不断提高,部分产业不得不进行收缩来应对下滑的市场趋势。

四、总结

从唐山市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在宏观经济体制上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微观经济基础上从“大包干”的集体经济过渡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生产要素的变化来看,财政支持不断增强,但总体资金仍然供给不足,资本供给能力未得到有效改善;长期来看劳动力仍然过剩的局面短期依然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土地非农化的进程仍然在加剧。从生产要素的流动状态来看,表现为城乡一元化框架下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农村劳动力加速变为市民,农民数量减少;农村资金主要以固定资产、福利等形式保留在农村;对外来资本占用土地进行制度化规范,节制资本的外流。

总之,农村建设开始转向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战略思路,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最终实现城乡一元化经济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1] 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 陆晓芳,赵树宽.流动性生产要素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研究,2002,5.

[3] 李建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6.

上一篇:北京城外诚家居卖场出售冒牌产品 下一篇: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与局限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