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专业课程“阶段式”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29 09:56:43

工科类专业课程“阶段式”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从工科类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专业实习、课程考核等方面,结合传统工科类各课程之间相互“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互“脱节”等现象,探讨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工科类专业课“阶段式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专业实习 课程考核 阶段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88-02

在高等教育中,工科类专业课程作为工科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以下特点,即专业课程必须与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与应用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考虑传统经典理论与现代前沿技术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本文就工科类专业课所具有的以上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专业实习、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工科类专业课程“阶段式”教学改革模式。

1 工科类专业课“阶段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

工科类专业课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两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实践知识除了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外,通常包含有许多的实践性、现代前沿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目前工科类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即各课程之间“脱节”、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脱节”。如何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相接、连贯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专业课程设置应贯穿于专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传统工科专业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一种科学、实用的“工科专业分段式教学”的模式[1]。笔者认为,工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应避免集中式授课,可考虑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将专业实习贯穿于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中,进行“阶段式”课程设置及教学。

1.1 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教学阶段

该阶段课程应安排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实习前。通常工科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方向,但在培养过程中各门课程变为一个个独立的课程,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以及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性被忽略,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课程内容中应适当设置习题课及讨论课,习题课主要以分析、讲解、讨论为主,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将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分析及计算中;讨论课程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有哪些具体的运用”等问题,并以此为作业的形式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1.2 专业实习教学阶段

工科专业实习主要包括金工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是高校培养适应性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专业实习对于专业课程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经过专业实习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再显得那么抽象、费解,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然而传统的工科类课程设置中,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专业课程前后成为单独的课程,甚至专业课教师并不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这就使得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实习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实习内容将其设置在相应的各专业课程内容之中,作为专业课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即专业实习教学阶段。

专业实习教学阶段可在基本理论知识教学阶段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带着“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运用”等问题进行专业实习,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可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去。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工程,并主动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关键、前沿技术进行记录。本阶段教学可考虑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师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技术平成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得到应有的专业实训。

1.3 专业理论联系实际及难点知识教学阶段

第三阶段为理论联系实际及难点知识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实习对具体工程有了具象的认识,同时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及了解,再进行本阶段的学习,将会使其更容易理解专业课程知识。

本阶段教学应采用讨论及综合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对其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工程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及讲解;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仅就学生讨论结果及相关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课后以实际工程为依据布置综合性习题,进行理论分析及计算。综合性习题可考虑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一方面可解决专业课作业计算量繁而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各小组综合习题的实际工程不同,也避免了同学之间作业抄袭的现象。

通过以上三阶段课程设置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实习的相接、连贯,传统经典理论与现代前沿技术的相接、连贯。同时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高效地利用现有实训技术平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做到生产、教学两不误[4]。

2 工科类专业课“阶段式”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多为“纸上谈兵”,且以客观题为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涉及很少[2]。“一考定成败”,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分方式,不仅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而且难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思维的扩展和学习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基于以上传统考核方式所存在的弊病,工科类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应根据专业特点、实验实训平台实情,在总学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调整考试与考核成绩两者的比重[3]。以下结合笔者提出的“阶段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工科类专业课“阶段式”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上一篇:GSM网络寻呼能力研究分析 下一篇:浅议电影《我们天上见》的字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