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时间:2022-09-29 08:22:47

海南省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摘要: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来源于经济,财政收入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综合反映。文章通过对海南省财政收入规模、项目、产业和所有制现状的分析,得出结论:海南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但也存在一些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问题。最后,文章对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结构

一、海南省财政收入现状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1、财政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增速快于GDP增速。自2003年以来,海南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海南从建省到财政收入跨入100亿元用了20年,而财政收入从100亿元到250亿元,只用了5年。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由119.67亿元增加到280.23亿元,增长2.34倍,同期,海南国内生产总值GDP从713.96亿元增长到1229.6亿元,增长1.72倍。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3-2007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68%,高于GDP增速6.98个百分点。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财政比例是否得当。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总体上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而言,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超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在16-20%之间)的高位。可以看出,由于海南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从2003年以来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比重高于全国的这一比重。

3、财政收入随GDP增长不断增长,但弹性呈波动下降趋势。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其经济含义是分析二者是否同步及协调程度,即GDP每增长1%,财政收入增长的百分点。根据测算,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增速总体上快于GDP增速,年均弹性系数为1.63,说明经济发展较快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但从财政收入增长对GDP的弹性看,变化较不稳定,2003年财政收入与GDP弹性系数相比2004年相差1.58个百分点;弹性系数在2004年到达顶点后,一直下滑,到2007年,弹性系数水平基本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和下降趋势也制约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长期、稳定的发生作用。

(二)财政收入的项目分析

1、地方非税收入增长较快,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低于非税收入。2003-2007年,海南省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由于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非税收入(含基金收入)的增速更快,比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快15.02个百分点。从2003-2007年增长情况来看,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地方税收收入增速都低于非税收入增速,2007年增长差距更是达到42.32%,这主要是由于2007年开始土地出让收入由国库收缴,引起非税收入激增。同期,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3-2007年,年均下降3.76个百分点;而非税收入比重却从2003年的34.19%上升到2007年的42.28%,年均上升2.49个百分点。

2、分税种看,主体税种增长迅速,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超过60%。2003-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3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22.56%;3大主体税种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增值税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8.83%,比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长快9.21个百分点;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稳定增长,介于25-28%。主体税种增长主要原因是:从2004年开始,海南在“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拉动”的战略下,炼油、浆纸、汽车、电力、化工产品、制药等主导产业增长较快,带动工业增值税收入快速增长;建筑、交通运输、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使营业税保持了高速增长;而企业所得税在企业经营效益转好情况下也实现了增长。

3、非税收入各主要项目实现增长,基金收入尤为突出。非税收入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税收入各项目来看,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项收入和基金收入增长较快,行政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占比较大。2003年以来,海南国有经济布局逐步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使国有资产的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2007年,海南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年均增长26.31%,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财源基础。由于三税强劲增长也带动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大幅增加,促使专项收入增长迅速,2003-2007年,海南专项收入年均增长39.43%。基金收入方面,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增长强劲,带动基金收入大幅增加。2003-2007年,海南预算内基金收入由5.64亿元增长到44.16亿元,年均增长55.12%。

(三)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分析

1、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增长迅速。2003年以来,海南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2003年的34.21:24.63:41.16调整到2007年的31.13:29.59:39.28。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2003-2007年第一产业的税收收入比重迅速下降,由2003年的0.11%下降到2007年的0.02%;第二、三次产业的税收分别以44.73%和17.62%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目前,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第一产业提供税收的能力逐步下降,虽然在短期内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会以增值税、营业税等其他税种成为县级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第二产业在海南经济中逐渐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海南必须推动第二产业走上高级化轨道,才能提高对海南财政收入的贡献。第三产业税收平稳增长,但到了2007年增长有所放缓,长期来看,海南应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税收增长潜力最大。

2、财政收入与行业经济的增长总体协调,但行业的贡献不平衡。由于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税种和征税方式,不同行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有所不同。一是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工业稳步增长。2003-2007年,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34%、57.87%、23.09%和22.32%;4个行业占税收收入平均比重达到48.79%,基本占到半壁江山,其中制造业的增长率和占比是各行业中最大的。二是第三产业各行业创税能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房地产业,2003-2007年年均增长达到52.32%,是增长仅次于制造业的行业;金融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新兴行业,也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平均分别增长36.68%、22.6%和13.54%;批发零售业作为传统行业,占比最大,占到税收收入比重的19.58%。可以看出,主导行业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渐加大,增长也较快。如何协调资源、生态、财政收入3者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重视,同时,如何利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加快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升级,保证各服务性行业税收继续快速增长也应关注。

(四)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分析

2003-2007年海南省所有制税收结构变化的数据呈“公降私升”和“内降外升”趋势。一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增大。2003年以来,海南非国有经济部门税收从53.3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5.04亿元,年均增长36.84%,比各类企业平均税收增速快8.25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部门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从2003年的69.54%上升到2007年的90.29%,提高了20.75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海南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提高,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效益较好,带动了整个国有经济财政收入的增长,但国有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组、转制的步伐加快,在股份制企业、涉外企业等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有企业税收相对缓慢,印证了税收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适应。二是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收入增长迅速。2003-2007年,海南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税收收入从2003年的6.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1.33亿元,增长了近13倍,尤其是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8.18%提高到2007年的39.69%,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三是股份公司税收收入大幅增长。2003年以来,海南股份公司提供的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从2003年的33.63亿增长到2007年的83.31亿元,年均增长33.42%,比各类企业税收平均增速快4.83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43.89%上升到2007年的40.65%,比重略有下降。

二、海南省财政收入分析结果

(一)海南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海南经济发展和税源增加

从海南财政收入的发展规模来看,海南财政收入随着GDP增长而快速增长,且增速快于GDP增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平均为1.63,大于1但呈下降趋势,说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不协调。1965-1990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税收弹性系数平均为1.4,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弹性在0.8-1.2区间比较理想。由于海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目前的弹性略显偏高。

海南财政收入的增长与GDP的产业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有直接关系。第二、三产业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石油化工、汽车、浆纸、房地产和旅游等主导行业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贡献加大,并带来主体税种的大幅增长。同时海南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税收收入比重大幅上升,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公司等提供的税收收入增长迅速,为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

2003-2007年,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地方税收收入增速低于非税收入增长。虽然非税收入规模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非税收入大都列收列支,真正能够增加可用财力的部分并不多,如果通过增加非税收入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可能会出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可用财力并未同步增加的状态,如果通过一定措施将非税收入纳入税收收入,将会起到扩大财力规模的效果。随着海南经济进一步壮大,“收支两条线”改革力度的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将逐步规范,长期来看,非税收入的规模将缩小,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会不断提高。

(三)海南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协调因素

海南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不协调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基本上还是粗放经营模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第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地区特色和产品特色还不够明显,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引资质量有待提高。第三,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尚未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第四,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海南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中产业化程度不高,第二产业发展后劲还不足,依赖少数大企业程度重,第三产业的产业提升还不够,需要加快调整,促进其协调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理性看待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和谐增长

衡量财政收入增长是否正常,关键是看财政收入增长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是否协调。由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GDP与税收收入的结构差异、累进税率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和外贸进出口对GDP与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差异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产生影响,所以,只要财政收入增长结构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结构是协调的,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或慢于GDP增长也是正常的。我们必须保持财政收入占GDP一定的比重,取得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增强海南的财政实力。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1、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县域经济。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水平,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订单农业,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走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目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贡献低的现状,今后将通过增值税、营业税等形式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财源。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各县在历史传统、地域特性、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定位,主攻特色经济,挖掘县域优势,培育县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实现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新突破;加快发展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强产业配套,拓宽产业带,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所创税收收入的能力。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教育、科技、物流、会展、金融保险等生产型服务业以及卫生、体育、旅游等休闲型服务业等,提高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促进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海南的比较优势,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搞好售后服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打造现代服务业。

(三)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增加可用财力

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清理收费基金项目,严格新增项目审批,控制收费基金规模,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另一方面,拓展管理范围,切实加强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非税收入的管理,增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部门,逐步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实施集中支付,统一调度财政性资金。

(四)创造宽松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经济拥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市场环境,深化金融财税改革,使非公有制经济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良性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现有社会服务资源,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企业创新公司治理机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坚持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合产品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区域经济

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洋埔保税港区和博鳌亚洲论坛的机遇,利用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准定位,集中抓好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方面的建设。大力支持举办各种区域论坛活动,促进海南开放合作。加快行政区和经济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深化土地管理、投融资、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同时,实现由制造初级产品向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优势方向转变,发展资本市场,取得市场定价权,争取在区域经济中抢占先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上一篇: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