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29 07:41:48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摘 要]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新型城镇化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双重转型使命,大数据可以促进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大数据和新型城镇化的分析,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拆迁工作、公民信息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 大数据;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53-3

Research on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Big Data Thinking

Song Yingying

(Library of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s the main obstacl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New urbanization carries the missio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oubl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justice, big data can promote the futur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ig data and new urbanization, big data thinking is brought into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molition work, citiz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so on.

Keywords: big data; new urbanization; smart city

1 新型城镇化与大数据

“城镇化”一词出现约有140年的历史了,在国际上多使用“城市化”,因此一些研究文献中常常把“城市化”和“城镇化”混淆,对我国而言,除了广大的农村外,既包含城市也包含镇,结合我国的国情,城镇化更符合我国的实际。

关于“城镇化”的著述有很多,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随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变,农民从农村居住转向城镇居住,城市文明向农村进行传播和扩散。由于受户籍的限制,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人口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因此,城镇化是包含农村人口从观念、身份、生活方式、保障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出现的。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是对城镇化本质内涵的重新界定,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的协调互动,是人口、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的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最终目的,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真正做到城镇中不同的发展主体实现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和发展权利[1]。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协调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产,信息正日益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凭借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因此,信息化必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助推与提升作用。

大数据一词最早出现在apacheorg的开源项目NUTCH中,当时科学家用大数据这个术语来描述在更新网络搜索索引的同时进行批量处理或分析的大量数据集。大数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大数据有四个基本特征:数据的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数据价值密度低。大数据不仅用来描述数据的量非常巨大,还突出强调处理数据的速度。通过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得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给我们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社会认知。

海量数据随着时间持续产生、不断流动、进而扩散形成大数据,进而重组各类战略资源。只有经过分析大数据才能变成满足不同需求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使政府适应大数据时代重组战略资源格局的要求。国内在大数据的利用和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投入比较早期的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新浪,腾讯,百度等企业,在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下,每天产生的浏览,点击,交易数据,在这些大数据下进行用户行为的分析,对于如何吸引互联网用户,提高互联网企业至关重要的平均停留时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 大数据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2.1 大数据思维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维创新[2]

大数据是当前数据分析领域的前沿技术。数据成为当今每个行业和商业领域的重要因素。这也标志着大数据正在引发一场思维革命,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考察世界的方式方法,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学术、科研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更引起思维领域随之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主要致力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更多的是以修路、修桥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是从追求事件本身的简单线性因果关系转向发现丰富联系的相关关系,这种思维下,注重的是“城”、“乡”、“镇”、“村”的产业功能、规模、保障等方面的数据链基础,数据本身反映的不仅是当前状态,更是过去和未来的间接反映。例如:宁夏银川的新城区建设,较早的将“数据”思维引入城市建设去,注重数据整合与科学分析,系统的进行地下管网、道路建设等方面,使城市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运行良好。

2.2 大数据思维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式创新

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考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在全部样本空间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预测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将颠覆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改变人类的传统认知世界的方式,新型城镇化建设会涉及土地流转、城市功能以及社会理念的方方面面,以往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中多以政府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从思想层面上开展工作,而大数据强调以“数据”为根据,引导城市建设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土地的权属、土地性质、土地市场价格变化、土地使用年限、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地的价格和农民流转的积极性。通过土地市场经济数据分析,有些地方用农地每亩吨粮年粮总价替代每亩租金,可以消除农民对租金随土地市场变化受损的担忧,从而使土地流转率得到较大提高。

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最为核心的就是围绕整合方方面面的数据,从源头遏制有意无意地数据割据现象,打造一体化的城镇运营平台。

3.1 大数据思维在拆迁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拆迁工作是新城镇化建设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阶段,屡见不鲜的拆迁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使得拆迁工作的难度加大。拆迁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就会危及新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传统思维下的拆迁工作主要以各类拆迁文件精神为指导制定具体的拆迁措施,以利益驱动和法律强制为手段,由于缺乏从总体上对拆迁工作的分析,当面临拆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没有行之有效地办法解决,使得拆迁工作进展缓慢。

拆迁工作看似单一,其中涉及被拆迁人的人口、经济、家庭结构、宅基地等多种数据,利用大数据思维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运用有利于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在拆迁工作制定政策和方案前,重视对被拆迁人各种数据的收集,对拆迁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例如出现已经营多年的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商业住宅问题,如果没有确定此类情况补偿标准,就会引发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利益与矛盾冲突。同时,被拆迁对象对拆迁或多或少存在攀比、期望、从众等心理活动,对被拆对象心理状态的精准把握也是拆迁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实现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信息对称。被拆迁人抵触拆迁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对拆迁组织和政策缺乏公信力。因此,在对拆迁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拆迁标准以及同类情况的数据进行公示,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全覆盖,使被拆迁人找到自己的数据期望值,将大大提升拆迁进度。

3.2 大数据思维在公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城镇全体公民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和生活。

公民信息资源是指各相关政府部门为履行政务职能而采集、加工、使用的每个公民的信息以及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等。公民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社会保险等信息于一体的信息系统[3]。建设公民信息管理系统,重视公民信息数据的收集,形成公民信息数据库,内容包含公民基本信息和婚姻、社保、就业、住房等扩展信息,基于公民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政府部门动态、准确地掌握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已经享受或还没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以及需求,为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措施落实提供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撑,助推户籍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建设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收集公安、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涉及的城镇公民信息和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一方面可以准确、及时反映城镇公民的规模、结构、分布、流动规律,另一方面可以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城镇医院、学校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配置情况,从而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过程中提供重要依据,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

3.3 大数据思维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战略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遍及生产、流通、消费整个领域,以及管理、服务、生活、文化的各个层次。它充分应用新技术带来的超大计算能力,全方位实施城市数字化,普及应用物联网,以及射频识别、数字地图等技术,有效实现智能发展、全程监控、达到精准识别并直接参与城市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会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更新。

目前,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信部等都在推进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尤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已先后推出了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这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推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将全面提升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从整体上提升大众的幸福水平[4]。

在国际上有两种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一种是老城市的智慧化,二是新城市的智慧化。对新城镇建设而言,更重要的是新城市的智慧化。摄像头、地面传感器等监控设备收集了大量实时更新的信息。路况、天气、历史上某地段的事故发生率等,都在统计之列。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大数据后台就能综合过往的情况,针对每位用户制定最合理、最安全的行车路线。

目前,中国物流业占GDP比重达15%左右,通过GPS定位技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运输物流平台能采集大量的实时运输数据,处理后就能向每位司机提供个性化的路况信息、理想线路,并预估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信息技术、制造业等众多领域越来越多的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结果进行决策。另外,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对智慧居民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研究实验显示出惊人的预测能力,未来大数据预测技术将会对人们的决策过程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智慧环境方面,大数据支持预测并能快速响应灾害。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大数据将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利用大数据对大量实时和历史数据的挖掘、评测与关联性分析,深度获取相关环境数据,可以帮助环保部门准确判断环境变化趋势。打造人本、智能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随着信息化在城市发展和城镇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日趋紧密,通过构建基于城市虚拟映象的融合服务平台,以更加集约、高效、绿色的方式实现对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史富艳.中国农村信息化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王建华.大数据思想文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J].上海经济,2014(4):44-45.

[3] 郭念东,高学理.建设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助推新型城镇化[J].中国信息界,2013(11):60-63.

[4] ToddMatsler.深耕大数据助力平安城市智慧转型[J].中国信息界,2013(12):90-92.

上一篇:“六维”联动互补式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浅析 下一篇:探讨影响炉排式垃圾焚烧锅炉长周期运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