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9 06:17:44

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摘 要】长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输入输出能力发展失衡这一普遍现象,本文结合Krashen的输入理论以及Swain的输出理论,针对现有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及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输入输出理论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17

一、引言

外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整体上可以分为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对于阅读和听力的训练属于输入的过程,而相对的对于写作和口语的培养属于输出的过程。在我国长期以的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普遍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而在输出能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明显偏低。广大一线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急需改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以及Swain提出的输出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大学英语写作改革应该输入输出并重,通过建立读写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高质量可理解性输入,同时,写作课堂引入多样化教学形式推动输出的产生。

二、输入输出理论

1.输入理论.

20世纪80年代起,输入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众多输出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85年由美国学者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Output Theory)。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二语习得的唯一条件。“可理解性输入”指的就是整体难度不超出外语学习者的基本能力和理解范围,但又稍稍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

他在表述中,用一个简单的公式直接明了地展示了这一理论:“i+1”,“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知识水平的语言知识,“i+1”表示学习者习得后略高于原来水平的语言能力。输出理论提出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只有提供给学习者高于目前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语言的习得才能真正得以发生。对于“i+1”的知识内容,学习者根据具体语言材料提供的情景则能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因此自然而然的发生。

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应具备几点特征:可理解性,非语法性,关联性以及充足性。也就是说可以被广大英语学习者理解和接收的输入才是语言习得产生的重要前提。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是毫无意义的。其次,教学总所应用的语言材料和教学内容没有必要按照语法要求编排,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把注意力放在具体语言使用环境中的语言交流上,避免学习者把注意力过度集中语法等条条框框上。值得指出的是,被用于外语教学的输入性语言必须要与学习者的学习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在相关背景知识的帮助下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

2.输出理论。

Krashen的输入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条件,至于输出,只是输入之后的自然结果,对语言习得并没有直接作用。针对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理论”中的不足,著名语言学家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Input Theory)。输出理论是他采用法语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开设的沉浸式语法课程时提出的。他指出,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仅仅源于语言学习者的语法基础,而是由于语言教育中对于输入的偏重,过多的属于过程使得学生鲜少有机会用目的语进行输出,教师对于输出的反馈也相应匮乏。Swain的输出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不仅需要输入,输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Swain指出,输出对于语言的习得具有三种功能:引发注意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元语言功能。首先,语言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注意到其本身所使用呢 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别,这就引发学习者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进而加强输出的准确性。其次,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已有了自己的假设和认知,输出的过程就是验证其自身假设的过程,通过反馈,学习者不断验证矫正这种假设,语言的习得也就随之产生。最后,元语言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目标语知识的总和。输出过程中,学习者的反思和分析,激发了其对目标语的内在认识,以语义为基础的认知逐渐过渡到以语法为基础的认知,输出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元语言功能。

三、输入输出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

1.读写一体化强化语言输入。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一直以阅读为主题,实际上,阅读与写作在课程内容和特点上有天然的结合点,首先,阅读和写作课程在背景知识要求和主题涉及上基本重合。另外,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阅读技巧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写作课程上需要学习的写作技巧。阅读和写作技巧的习得可以相互促进,互相转化,有机结合。词汇,句子,语法,观点,主题的把握都是阅读和写作课程的结合点。读写一体化的设计就是在遵循语言规律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读写结合,强化语言的输入,从而通过加强可理解性输入,最终达到加强输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以写促读”或者“以读促写”,而是应遵循“阅读―写作―反馈―写作―再反馈”的教学模式和顺序,形成“输入―输出―反思―再输出―反馈”的系统性一体化的教学流程。读写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输入理论为支撑,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步骤,在提高学生阅读以及写作能力上,效果显著,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上时效性也很强。

2.多种途径推动语言输出。

根据Swain提出的输出理论,可理解性输出对于语言学习效果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使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推动输出是我们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急需探讨的问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形式主要以“讲演式”为主导,形式单调,课堂氛围趋于僵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中,应引入新的以输出为目的的写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输出的积极性,来推动习得的最终产生,例如:读故事写梗概,听故事写梗概,读报告写小结,听报告写小结,写读书报告,写案情分析,写书评,写影评。这些活动中,有的是读写结合,有的是听写结合,有的是搜集资料和整理写作结合。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的是,在这里,读、写、听的最终目的都不是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而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推动更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出的产生,最终达到提高语言学习者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输入输出理论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理论和全新视角。这一理论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师生反馈你互动,设计以输出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输入输出理论,不仅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堂改革有重要的启发性所用,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和探索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此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下转第54页)(上接第17页)题:输出驱动假设指导下大学英语写作模式研究(课题编号:CH1317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2]Swain,M. 1993.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0 (1), 158-164.

[3]卢仁顺. “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4.

[4]赵培,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角色的重新评估[J]. 山东外语教学, 2004,5.

上一篇:如何利用数学游戏提高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谈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