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大学体育政策研究

时间:2022-09-29 04:43:09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大学体育政策研究

摘要: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大学体育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体育政策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学体育目标和任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等方面;在大学体育政策特点方面,体现出军事性、建设性、借鉴性等特点;在大学体育政策执行方面,经历了从民间群众组织无计划的管理模式到有计划、统一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转变,且政策执行刚劲有力,大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大学体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旧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大学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学业或不能就业。资料表明:在调查的北京大学316名学生中,染有肺病的占10%;长春邮电学校动力班46人名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的达40人,占86.9%;东北师范大学三年来3374名学生中,休学率占总人数的8.1%[1]。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我国大学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颁布实施了12部有关大学体育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大学体育的组织与指导工作。以史为鉴,可知其兴衰。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涉及大学体育政策报告、指示、决定、意见、通知等文献资料进行统一梳理,勾勒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大学体育政策演进的历史进程,分析此阶段大学体育政策的政策内容、政策特点和政策执行情况,以期为今后我国大学体育政策的修订、完善以及新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学体育政策内容

1.1在大学体育目标和任务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具体明确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功课过重、社团活动过多,加以伙食和卫生条件不够,导致学生体质不良状况颇为严重。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和形成强健的体魄。《决定》同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时间、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学校卫生、体育娱乐活动、学生伙食和学校经费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2]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政策实施,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同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每周开设两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以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956年2月,高等教育部、国家体委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大学体育政策,更加具体明确了我国高等学校中有关大学体育工作方针。

1.2在大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和统一

1950年,由于在大学体育教育方面缺乏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教育部临时采用苏联编制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教学大纲》暂时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大纲和教材。1951年至1953年期间,教育部组织翻译《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教师进行介绍。1954年,教育部抽调专家组建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组,在总结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苏联体育教学大纲,编写制定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1955年,高教部参照苏联《高等普通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以“劳卫制”为基础,制定了《一般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1956年2月正式公布实施,《大纲》作为一般高等学校实施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列入了理论部分的8个专题和包括体操、田径、球类、游泳、滑冰、举重等项目的实践部分[3]。为督促贯彻落实大学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教育部在《关于1957年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要督促和领导体育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同时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4]。

1.3在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具体要求

1951年,北京率先制定实施《暑假体育锻炼标准》和《冬季体育锻炼标准》,同年,天津、上海等城市中等以上的学校也开始先后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由于借鉴苏联《劳卫制》的经验,学生体质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1954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同日,国家体委、高教等部门学联下发的《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中指出,各级学校均应结合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广大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掀起了全国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热潮。1956年,教育部发出《关于1956—1957学年度在中学、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推行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的高等师范学校都应当普遍推行劳卫制,广泛开展大学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为防止课内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1953年,高教部、中央体委、教育部下发《关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运动、防止伤害事故的联合指示》,要求体育教员必须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都很好地负起责任来,积极加强运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以保证学校体育课内外活动的正常开展[5]。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学体育政策特点

2.1军事性特点

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致辞中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6]。1952年,冯文彬同志在《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报告中指出,通过广泛开展体育运动,以便使人民的身体健康、国防建设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和发展[7]。建国初期,我国内外环境十分严峻,内部残余势力、政治土匪和敌特分子不断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外部尚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美帝国主义采取各种手段破坏新中国的建设,发起了侵略朝鲜战争,直接威胁我国国防安全。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防建设需要,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此阶段的大学体育政策具有强烈的军事取向,为军事服务的特点。

2.2建设性特点

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8]。1954年,卫生部、教育部、高等教育部联合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健康检查办法的联合通知》,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相应地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体格健全、热爱祖国和具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各类专门建设人才[9]。1956年,教育部和高教部分别颁布实施《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一般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大纲的目的,都体现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思想。建国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加强新中国的建设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此阶段的大学体育政策充分体现着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建设性特点。

2.3借鉴性特点

建国初期,国家高度重视大学体育的建设,但我国在大学体育的建设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分别参照革命根据地学校体育经验,吸收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的合理内容,借鉴苏联大学体育的经验,结合新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国大学体育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我国大学体育的建设全面借鉴参照苏联的模式。譬如,在大学体育大纲的制定方面,高教部参照苏联《高等普通体育教学大纲》,制定实施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在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借鉴苏联《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制定实施了我国《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由于受帝国主义全面的封锁,在大学体育建设方面又缺乏借鉴,学习苏联大学体育建设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此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组织与制度、方法、手段,课程教材建设,体育师资培养,行政管理等方面,大部分都是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在此期间所颁布的大学体育相关政策内容,都明显的体现出借鉴性的特点。

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学体育政策执行

3.1执行机构:民间组织转向政府部门

建国初期大学体育的组织与领导体制可两个阶段。1949至1951年,由群众性体育团体组织、指导,1952年以后由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组织、领导[9]。1949至1951年期间,教育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学校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只是设立群众性的学校体育卫生机构对大学体育进行管理。1952年,教育部设置体育处,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相继设立体育机构,负责大学体育的管理。同时,1952年,从教育部中分设高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两个主要职能部门,与教育部配合,共同负责对大学体育事业的决策和指导。1956年,高等教育部建立体育处,具体负责大学体育的管理工作。

3.2执行方式:自上而下

为了贯彻落实大学体育相关政策,党和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执行方式,加快推动大学体育的建设。1953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省、市教育(文教)厅(局)应设立体育科或专职体育视导员,以指导所属各级学校体育卫生等工作[10]。1954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应逐步建立和健全体育处、科或配备专职视导人员,协同当地体委加强对所属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并于有关方面密切合作,认真制定和坚决执行学校体育工作计划[11]。到1955年,全国有14个省和三个直辖市的教育厅、局配备了体育干部共49人。在大学体育执行方式中,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共同协调管理大学体育的相关工作,各省、市教育(文教)厅(局)在行政级别、权力上,自上而下逐渐递减,大学体育政策通过这一执行管理体系逐层下达执行,充分体现出大学体育政策自上而下的执行方式。

3.3执行过程:刚劲有力

在大学体育政策自上而下的执行管理模式下,表现出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工作程序,这种管理的集权化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体育政策执行的效率,政策执行刚劲有力。例如,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明确指出,学生的每日体育活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一小时至一小时半为原则[12]。1956年,高等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和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中,对高等学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问题、卫生监督问题、场地设备问题等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如要求4000人以下的高等学校,建设平均每人15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4000人以上高等学校,建设平均每人12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凡是不能满足规定要求的学校,必须积极设法增设体育运动场地,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12]。

3.4执行效果:学生体质明显改善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大学体育相关政策,对大学体育工作进行干预与保障以及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强有力的宣传、动员,这一时期大学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成效较为显著,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北大医学院开展了体育运动后,有的班级学生平均每人体重增加3.5公斤[13]。但需要提及的是,大学体育的建设由于没有考虑中苏文化等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机械的照搬苏联的模式,完全否定旧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体育建设经验,也为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过分强调统一性、计划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大学体育工作单一化,缺乏创造性和限制了大学生的发展。

4小结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大学体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大学体育在紧扣以“体育为生产、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为宗旨,围绕大学体育目标和任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等为基础,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因此,政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军事性、建设性、借鉴性等特点。在此期间,大学体育政策执行经历了从民间群众组织无计划的管理模式到有计划、统一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转变,且政策执行刚劲有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过度借鉴苏联的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新中国大学体育政策的初步确立为大学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大学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作者:陈宝 黄爱峰 郭宝科 陈峥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的实验 下一篇: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