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时间:2022-09-29 02:07:06

摘要 对松江鲈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至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松江鲈鱼受精卵为不规则圆球形,颜色各异,有淡黄、黄、橘红3种颜色;在水温6~11 ℃、盐度33~34的条件下,经过30 d发育而破膜。初孵仔鱼全长6.6 mm,通体透明,5日龄后开始摄食,再经过35 d的发育,达到幼鱼期。

关键词 松江鲈鱼;受精卵;胚胎发育;仔稚鱼发育;形态观察

中图分类号 S965.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56-04

摘要 对松江鲈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至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松江鲈鱼受精卵为不规则圆球形,颜色各异,有淡黄、黄、橘红3种颜色;在水温6~11 ℃、盐度33~34的条件下,经过30 d发育而破膜。初孵仔鱼全长6.6 mm,通体透明,5日龄后开始摄食,再经过35 d的发育,达到幼鱼期。

关键词 松江鲈鱼;受精卵;胚胎发育;仔稚鱼发育;形态观察

中图分类号 S965.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56-04

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隶属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鱼属(Trachidermus),为小型、底层、肉食、降海溯河洄游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江南第一鱼”之美称,且位居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1]。由于其在鱼类分类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自然资源的急剧衰退,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其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针对该鱼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对其胚胎发育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观察[2-4],但对仔稚鱼形态特征却鲜有系统研究报道。笔者于2011年在进行松江鲈鱼人工繁殖和育苗过程中,详细观察了其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以期为该资源增殖保护与苗种繁育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文登市泰裕水产良种繁育公司进行,观察用松江鲈鱼卵采自2011年3月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的卵块,固定标号选取9个样品,放置于孵化箱中,进行连续观察。

1.2 观测方法

用Nikon ECLIPSE E200显微镜观察受精卵及仔鱼,后期稚幼鱼则同时配合肉眼观察,用Nikon coolpix 4500相机拍照记录,并在镜下绘图,记录受精卵及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微小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江鲈鱼的胚胎发育

松江鲈鱼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及其特征见表1。刚产出的受精卵黏性很大,单个受精卵呈不规则圆球状(图1A),卵径在1.5~2.0 mm,总体形态为块状。卵块颜色各异,有淡黄、黄、橘红3种颜色。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内有许多油球,中间一个较大,其周围有大小不等的多个油球,油球位于卵的植物极,并总是转到卵的上方。

卵裂期:在6 ℃条件下,5 h后,受精卵开始卵裂为二细胞,大约10 h即有八细胞出现,同时仍有二细胞、四细胞的存在(图1B~D)。

囊胚期:随着细胞分裂的继续,细胞数目逐渐增多,体积也逐渐减小,24 h后,经过多细胞期,胚胎达到了囊胚期。起初细胞在受精卵的一端形成一高帽状,此为高囊胚期;高囊胚后,囊胚细胞继续向植物极发育延伸,进入低囊胚期,低囊胚侧面观呈球冠状,占据卵子的一端。此后的60 h内,细胞逐渐下包,经历了原肠早、中、晚3期后,最终分化出眼囊(图1E~M)。

器官发生期:眼囊为椭圆形,在其形成的同时,已有脑泡突起,此后36 h内,脑逐渐分化形成,直到眼囊的表面开始下陷,形成眼杯。随后晶体形成,再加上眼部色素的逐渐沉着,眼睛基本形成。此时的胚体从侧面观,可见其俯卧于卵黄囊之上(图1O)。受精后8 d,胚体出现了肌节。此时的胚体较短,从正面观,只能见头不见尾,且肌节较少。后来的5 d内,胚体的变化不是很大,基本局限于色素沉着,体长增加,肌节增加,头部的进一步复杂化,直到受精后13 d,胚体出现了微弱的心跳,这时其体长已经增加到环绕卵黄囊60%,从正面可以看到头部以及露出来的尾部,且尾部开始有了节律性的左右摆动(图1N~P)。

肌肉效应:心跳出现后的几天内,胚体的长度逐渐增加,同时肌肉也逐渐发育充实。心跳加快,跳动有力,在受精后16 d,可以看到心腔内的无色血液流动,这时分散的油球逐渐汇集成1个,胚体尾部的甩动更加有力而频繁(图1Q)。用肉眼观察此时的卵,能够清晰地看到2个黑色的眼点(图1R)。

孵化出膜阶段:循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受精后18 d,可以看到无色血液的循环流动,从心脏流出来到尾部后又环流回心脏。受精后19 d头部也出现了血液的流动,随后血流量逐渐增加,直到21 d,血红蛋白出现,并可以看到颈部与卵黄囊相连接的血管网。这一段时间内,胚体的运动仅限于尾部的左右摇摆,此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多,血流量增大且流速加快,与卵黄囊相连的复杂血管网更加清晰的呈现。胚体体长增加到头尾相连。在血红蛋白出现后4 d,也就是受精后24 d,胚体开始在卵膜内的剧烈运动,整个身体呈“S”型扭动,导致其在卵膜内转动。这时,胚胎出现了胸鳍,且有鳍膜出现。经过2 d的发育,在受精后26 d,胸鳍拓宽为片状(图1S)。

此后的4 d内,逐渐出现了一些色素细胞,胚胎与卵黄囊相接部位的2排色素细胞非常明显。消化系统也有了初步的分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绿色的胆囊。直到30 d,通过不断地剧烈运动,胚体逐渐破膜而出。

2.2 仔稚幼鱼发育

松鲈鱼的仔稚幼鱼发育过程见图2。

初孵仔鱼:初孵仔鱼通体透明,全长6.6 mm,身带1个较大的卵黄囊,卵黄囊表面有复杂的血管网,单个油球位于卵黄囊的前方。绿色胆囊清晰可见;消化道左右蠕动但未连通,附近有几个辐射状色素细胞。破膜当日,身体两侧与卵黄囊连接处分别出现2排星状色素细胞。个别个体腹鳍膜每个肌节处各有1个色素细胞,仔鱼静卧水底避光,可做垂直运动。

2日龄仔鱼:卵黄囊有所减小,色素细胞增多,消化道虽有进一步分化,但仍未连通。有个别个体出现黄色素,这些黄色素主要出现在色素细胞周围。

3日龄仔鱼:卵黄囊继续减小,肠道加长,更为复杂, 色素细胞向前延伸,穿通。

4日龄仔鱼:4日龄仔鱼的胸鳍已变坚硬,活动迅速。透过其透明的身体,可以明显看到膨大的胃,且此时的胃肠道已经连通,但仔鱼仍未摄食。

全长9 mm左右仔鱼:孵出后5 d仔鱼开始开口摄食,卵黄囊继续减小,变得细长。摄食完毕后观察可见胃膨大,充满轮虫,因其通体透明,经肉眼观察也可看到其充满饵料的胃。经过几天的生长,仔鱼体长有所增加,但生长幅度较小。此时的仔鱼头部也有了一定的发育,主要表现为:鳃盖变坚硬,脑颅膨大,头骨坚硬,后头部两侧各有了突出的棘,位于前鳃盖上,两侧各4个,同时上下颌均出现了排列不规则的小齿数个。脊索由脊椎骨包围,呈分节状。此时,尾鳍条有了分化的初兆——尾部腹鳍膜处有一片颜色较深,孵出后6 d,变为辐射状。这时仔鱼的肛前长占整个全长的1/2。孵出后8 d,仔鱼体长明显增加,脑颅升高,头盖骨坚硬,肌肉效应显著。尾部出现了少数辐射鳍条状,但仍未成为骨质,其基部有了肌肉的支撑。

全长1.1 cm左右仔鱼:孵出后10 d的仔鱼尾脊索上翘,头稍纵扁,体侧扁,头顶有色素细胞。背臀鳍膜与尾鳍相连。孵出后13 d,仔鱼的尾鳍进一步分化,出现了骨质鳍条。鳍褶开始萎缩变窄。

全长1.4 cm左右仔鱼:孵出后20 d,尾鳍已经完全形成,鳍条分明。萎缩的背鳍膜上出现了鳍条状结构。肌肉层发达。此时的仔鱼由上浮生活逐渐转化为底栖,鲜见其活动,常常于水底某处静卧。孵出后25 d,伴随着体长与肌肉的显著增加,活动迅速。头部和尾部的色素细胞增加,同时黄色素也逐渐增多。腹鳍形成,位于两胸鳍基之间,很小,经观察发现其在伏底时起支撑作用。此时鳍条数量已经固定,眼睛移到了头的背方,眼间隔黑色素1对,体背侧3条色素带形成。

稚幼鱼期:孵出后27 d,明显分化出2个背鳍,第1个背鳍位于背部头后方,有鳍条8根;第2个背鳍长,后端与尾鳍相接近,有鳍条19~20根。此时与第2个背鳍相对应的臀鳍也已完全形成,臀鳍鳍条16根;胸鳍宽大呈扇形,具鳍条18根。孵出后30 d,整个鱼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头部,逐渐变扁,吻端变尖,从上方看,基本为三角形,此时其体态基本与成鱼一致,但色素较少,还能隐约看到脊椎骨。孵出后35 d,在显微镜下已经看不到脊椎骨及肌节,体型似成体。眼偏向上侧方,且间距减小,已达到幼鱼期。

3 讨论

由于松江鲈鱼的卵为黏性卵,较浑浊,且油球总是旋转到卵的正上方,所以在观察的过程中,很难从适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拍照,为清晰地表现其俯卧在卵黄囊之上,采用手绘的方法记录其侧面观察的形态特征。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雌鱼的卵巢中有2种发育期不同的卵细胞,故推测其可能是分批排卵或有未产出的成熟卵。该卵黏性较大,遇水结块,自然环境中,松江鲈鱼喜欢在洞穴中产卵,卵子相互粘联成块附在洞穴的顶壁[5],洞穴一般为牡蛎壳堆积而成[6]。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牡蛎壳作为其产卵附着基,曾尝试使用瓦片和水泥石凳,均没有得到好的效果。此外,在孵化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清新的水质和足量的溶解氧。鱼类不同的受精卵各有着不同的人工孵化方式,如匙吻鲟在孵化密度较高的时候,使用脱粘的方式孵化可以提高其孵化率[7];大弹涂鱼则有专门的产卵管道[8],对于松江鲈,要得到较好的孵化效果,还需在今后的繁殖过程中,根据其卵块的特性,进行试验与分析,总结并设计一种效果更好的孵化装置。

在之前的研究中,从受精卵到仔鱼破膜的时间各不相同,如王金秋等[2]对上海地区松江鲈鱼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研究时,孵化时间为23 d;邵炳绪等[3]的研究报道为26 d,日本学者Naohiko Takeshita et al[4]观察所得是30 d,此次试验得到的结果为30 d,韦正道等[9]的研究就发现,松江鲈鱼孵化期的水温影响胚胎的发育进程。本次观察的受精卵所处水环境基础温度为6~11 ℃,低于王金秋等[2]的13.7~16.2 ℃,与Naohiko Takeshita et al[4]的2.3~11.3 ℃和邵炳绪等[3]的4~14 ℃研究结果也不完全相同,除此之外是否与其他的影响因素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王金秋.松江鲈鱼的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1999,12(6):729-734.

[2] 王金秋,潘连德,梁天红,等.松江鲈鱼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2):250-254.

[3] 邵炳绪,唐子英,孙帼英.松江鲈鱼繁殖习性的调查研究[J]. 水产学报,1980,4(1):81-86.

[4] TAKESHITAN,ONIKURA N,MATSUI S,et al. Embryonic,larval and juvenile development of the roughskin sculpin,Trachidermus fasciatus(Scorpaeniformes,Cottidae)[J].Ichthyological Reasarch,1997,44(3):257-265.

[5] 赵传絪,张仁斋.中国近海鱼卵与仔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 张婷,祝茜.松江鲈鱼的研究和保护[J].河北渔业,2008(8):6.

[7] 何金宝,刘远豪.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河北渔业,2010(2):34-36.

[8] 蔡珠金,洪万树.大弹涂鱼室内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J].台湾海峡,2005,24(2):200-207.

[9] 韦正道,王昌燮.孵化期温度对松江鲈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6(5):577-580.

上一篇: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工作方法及... 下一篇:地蚕育在养蚕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