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蚕育在养蚕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时间:2022-10-26 03:17:40

地蚕育在养蚕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摘要 介绍地蚕育的主要技术操作,并对5龄蚕采用地蚕育与蚕匾育在饲养成绩及用工(不含采桑用工)进行调查、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地蚕育具有省力、省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优点。

关键词 大蚕;地蚕育;应用效果;调查

中图分类号 S8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73-01

养蚕生产上,大蚕具有食桑快、食桑量大、生长速度快、排泄物也增多的特点,必须做到良桑饱食、超前扩座、勤除沙、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及时调匾等,才能夺取养蚕丰收[1-3]。传统蚕匾育因其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养蚕成本高,纯收入低,因此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难以培育专业大户;加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等因素,制约了思南县蚕桑产业的发展。

为了积极探索思南县蚕桑产业发展新路子,思南县先后进行了固定蚕台育、活动蚕台育、地蚕省力育的试验与推广。当前地蚕育和蚕匾育仍是该县最主要的饲养方法,因此特对地蚕育和蚕匾育在饲养成绩及用工进行调查、对比和分析,以期达到地蚕育的推广应用。现将调查、对比和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用适宜思南县的春用蚕种827×829×8214;夏季用蚕种洞庭×碧波;秋用蚕种春蕾×镇珠,均购于贵州省安顺蚕种场。

1.2 地蚕育主要技术操作

(1)厢面规格及蚕室准备。厢面宽1.2 m,长度比蚕室进深秒短,厢面之间留40 cm作为人行道和消毒及给桑操作。蚕室每10 g蚁量需28~30 m2,以瓦房为好。

(2)大蚕下地前的准备。大蚕下地前3~5 d,应将蚕室清扫干净,并用含有效氯2%的漂白粉水溶液对蚕室地面及四周包括天花板喷洒消毒2次以上,喷药后立即关闭门窗,保湿达30 h以上,达到杀菌消毒目的。僵病发生严重的蚕区,喷药后立即用硫磺、柏香桠熏烟密闭24 h(需硫磺50 g/m3),方可杀灭真菌,然后打开门窗1~2 d待烟雾散尽后,蚕儿才能进入蚕室[4-6]。

(3)厢面设计。待蚕室地面晾干后,按照厢面规格用石灰划线,然后在线内平铺2~3 cm厚的干菜籽壳(或稻草节),注意潮湿发霉的菜籽壳(或稻草秸)不能用,然后等待大蚕着地。

(4)大蚕着地时间及操作。要求蚕儿发育齐一(如发育不齐,可提青分批着地),在5龄起蚕第2天即可着地。着地时,要求洗手消毒后从蚕匾内轻捉轻放,均匀撒布在厢面上,不能损伤蚕体。

(5)蚕体蚕座消毒及给桑。每天早晨用有效氯3%的防僵粉对蚕体蚕座消毒1次,然后轻撒1层干菜籽壳作隔沙材料,15 h后即可给桑。给桑做到手空、手松、先四角、后中间的方法。一般春季每天给桑4次,夏季每天给桑6次。给桑量以上一次食桑余叶情况适当增减,既保证蚕儿吃饱又不造成浪费。

(6)温湿度标准及空气、气流。适宜温度23~24 ℃,相对湿度65%~70%(干部湿差6~7℉),同时应加强通风换气,室内应保持轻微气流,切忌闷热,严防鼠害等。

(7)药物添食。氯霉素每天添食1次,每支(25万U)对水0.5 kg,均匀喷洒在5 kg桑叶上,稍干即可添食。氯霉素添食可增强蚕体抗病力,控制蚕病发生。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以思南县河东片区邵家桥镇、塘头镇、三道水乡为调查地点。随机抽取5户地蚕育为一组调查小区,另外选取与之饲养相同蚕种数量的5户蚕匾育为另一组调查小区。在统一蚕品种、发种时间、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着重调查全年共3季饲养成绩及5龄蚕饲养用工情况,进行采桑工作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2个小区的调查数据,分别测算出小区平均产量、用工、节省成本等情况见表3。

比较2种方法,在同一蚕品种、同技术操作下,地蚕育

(下转第页)

平均单产接近蚕匾育。从调查得知,地蚕育平均张种比蚕匾省工达57.5%,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对大规模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基础,使蚕农减少了劳动力的顾虑,对快速发展蚕桑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地蚕育省工与饲养蚕种数量有关,单季饲养10 g及以下为一般;蚕种在20~30 g表现最优;40~50 g表现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地蚕育具有减少用具添置、操作简便、节省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的优点。但占用蚕室面积较大,房屋利用率不高;而蚕匾育除房屋利用率高以外,其他指标均不及地蚕育。因此,应全面推广地蚕育方法,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培育养蚕大户,扩大养蚕规模,实现跨越发展,使蚕桑产业成为思南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产业。

4 参考文献

[1] 刘朝良,陆贞铭,李木旺.天蚕不同饲育型的比较研究[J].蚕业科学,1995,21(1):60-63.

[2] 浙江农业大学.养蚕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6-27.

[3] 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9-170.

[4] 鲁成,黄君霆,向仲怀.21世纪蚕业科学基础研究发展趋势[J].蚕业科学,2000,26(2):105-113.

[5] 孙帆.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96-97,101.

[6] 候荣志,许永明.塑料大棚地蚕育技术[J].广西蚕业,2002(4):19-20.

上一篇:松江鲈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下一篇: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及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