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理念的教学反思オ

时间:2022-09-29 01:53:55

基于PCK理念的教学反思オ

教学效果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即PCK形成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以教学案例为例主要从新课导入、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习题课的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PCK理念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斜向上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求:(1)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少?(2)木块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

师1:告诉学生共点力平衡解题的基本步骤,首先受力分析,如果不共线三个力用合成,四力或以上用分解.

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有序地解答.

师2:没有任何提示,先让生做,很多学生直接就写出了支持力等于重力,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感觉有个向上的拉力应该支持力要小一点.

很显然,师2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思维碰撞的中引发思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甚至是同一个知识点,教学设计会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也会相差甚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PCK的差异造成的.

什么是PCK呢?它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PCK与学科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是为了有效地传授一门学科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它是一种有关如何组织、呈现具体内容、问题,并使之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的理解,其中包括最有用的呈现知识的形式、最有力的类比、图表、例证、解释和证明,总之就是那些呈现学科知识并对其进行公式化陈述,以使其他人能理解的那些方法.所以发展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基于PCK理念谈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反思.

一、基于PCK,如何设计新课导入

如在一节评优课《力的分解》导入新课时,师1:用一根细线稳稳地提起钩码,同样的钩码挂在同样的细线中间,随着细线两端点距离缓慢地增加到一定距离,细线突然断了.为什么呢?通过这个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时,请两位学生板演拉橡皮筋的结点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不断改变两个分力,依然保持相同的作用效果,让学生体会已知一个力可以有无数多种分解方法.此处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很自然地应用到新知的学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那么一个已知的力究竟该如何去分解呢?

师2:女汉子怎样炼成的?和学生共同演示了将铁丝掰断,全班学生都惊愕不已,很显然.同样是四两拨千斤的实验,师1的设计如春风细雨般,缓缓沁入学生心田;师2的做法对学生有着更大的震撼,更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总是基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也就成为PCK的三大主题,它的核心是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识方式及差异.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学生常见的错误时什么,如何辨析和纠正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

二、基于PCK,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如《碰撞》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碰撞的分类,知道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中关于碰撞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我通过让学生猜想、讨论、然后根据已学的两种典型的碰撞:一质量相等,碰后交换速度,二碰后以共同的速度前进,分析和计算得出结论,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设计的.

再比如《光的粒子性》这节概念多、内容抽象.根据教材是先讲实验规律,再用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最后用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和光电效应方程来解释.但是这样学生可能感觉是一头雾水.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分析实验,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展示实验现象是什么,已有理论知识分析的结论和实验结果的矛盾,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遏制电压到底与什么有关?学生根据式子Uce=1/2mev2c会考虑与最大初动能有关,那么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大,最大初动能越大,这样遏制电压也就越大.师呈现实验结果如课本图.师:是我们学的知识错了还是面对新的实验事实应该建立新的理论呢?我们来看科学家是怎样面对的?这样的设计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可与参与讨论交流.

三、基于PCK,如何设计习题课教学

重为G的光滑小球静止于斜面和小球的挡板之间.斜面的倾角为α,设斜面对小球的弹力为F1,挡板对小球的弹力为F2,求以下三种情况小球所受的 F1和F2? (1)挡板竖直;(2)挡板和斜面垂直;(3)挡板水平.

这是《力的合成与分解》第一节习题课的例题2,首先学生动手解三个问题,体会有关三力共点平衡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接下来引导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这三个小题,相当于挡板从竖直位置缓慢转到水平位置过程中 F1和F2大小如何变?学生用作图法结合前面的计算不难得出结论.

巩固练习设计:用AO、BO两根细线吊着一个重为G的重物P,AO与天花板的夹角θ,用手水平拉着细线BO,

求(1)若保持AO与天花板的夹角θ不变,用手拉着BO细线由水平逆时针的方向缓慢转向竖直向上的方向,在此过程中, BO细线的张力大小变化情况为、AO细线的张力大小变化情况为.(请作图说明)

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且提供动态变化的PPT,和两把弹簧秤的学生体验实验.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进而精心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促进自身PCK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高中生物几道典型例题的分析オ 下一篇:运用多种教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实效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