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英语合作学习的兴趣

时间:2022-09-29 12:12:26

浅谈中职学校英语合作学习的兴趣

摘 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当中,进行正确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水平。

关键词:合作学习 英语教学 评价机制 中职学校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次课程改革中的英语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英语课程标准、换掉老教材,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作为与中学差不多水平的中职教育,也应该以此为契机,认真进行课程改革。英语作为外语的语言环境下,采取何种英语学习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英语学习方法中,笔者认为最能让学习者学得轻松且学得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背景

合作学习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两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当代合作学习法自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实效显著,成为当代教学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与欢迎。其中当代合作学习理论的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习者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及同伴的学习优势”。

二、中职生英语合作学习探索

1.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中低、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情况,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合作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又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交际技能,他们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任务质量完成较好。

2.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要参与合作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中等职业师范英语合作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要扮演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创造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在课堂活动中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语言实践中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还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同学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要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活动,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受益,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言知识重点和交际技能,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教学组织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使学生能够参与英语教学当中,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另外,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同样重要。合作学习的成功依靠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因此,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 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是小组不可缺少的一员。

4.建立科学的英语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英语合作学习成效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评价机制的运用。在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从围绕“一考定成绩”为中心的评价转向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要做到多元化评价,即评价者和评价内容都是多元的评价。

英语新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提到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倡导体验与参与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让中职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活动中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大卫・W・约翰逊 罗格・T・约翰逊 卡尔・A・史密斯 著 刘春梅 孙海法 编译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成有效的团队》.机械工业出版社。

[2]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3]《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于建坤《新教材引发合作性学习探究》.《中国教育报》。

[5]钟启泉 总主编《外语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