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9-28 11:14:57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能担当起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能培养出更多的富于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应设置更多让学生表现的舞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改革开放的年代,要求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学生学得的综合实践知识,要为生活和生产服务。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学校教育而言,综合实践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转变观念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诸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彻底改革,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所以,教师角色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

教育观念涉及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教育工作心理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他们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正确的目标观、人才观、学生观、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观、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实验的方法。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望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这些都是学生极其宝贵的创新意识的显露。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的标准”。显而易见,教师转变单纯把考试分数高和循规蹈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二、转变教法,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 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各项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把既定步骤安排与随机应变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引导学生追求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教师的工作关键是引导、难度控制,学生的活动重点是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创造的空间,教师要让这空间在课堂上变成现实,学生的才能得以发挥,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

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

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不变,但必须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一节课不可能是教师一个人展示的舞台,如何让学生在活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必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当然也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做小老师来给同学讲课。把课堂勇敢、科学地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舞台。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如;一只乒乓球掉进一个固定在水泥地面上的钢管里了,钢管的直径只比球的直径多1cm,钢管离地面有15cm,要求不破坏地面、不损伤钢管,如何才能把球拿出来。答案如倒水,倒细砂子(慢慢少量向里倒,同时用一小棒使球在动),用双面胶,用口香糖,用空管吸住等等。教师要努力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与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三、创设契机,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创设契机,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一)创设探究的契机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只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培养。教师要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我们的所有学生,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同时要给学生以方法和指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切问题。

(二)创设实践的契机

“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不易记,只有动手才能学的会”。新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动的内容及方式,“玉米皮的编织”等都是要让学生动手做。教师教新教材就要用新教学方式来教,新教学方式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动手实践的契机。学生都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质疑问难的契机

“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教材中提供了许多质疑的内容,也不苛求标准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富有含金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作答。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总之,一个人的创造性发展是非常复杂的,但总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技能的教师才可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创新教育对我们教师,从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教师也要注意在活动课中创新,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学生,启发、带动学生。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教师有很大的创造潜力,那么,有才能的学生将会获得辉煌的成绩。

上一篇: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下一篇: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