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探讨

时间:2022-09-28 08:23:15

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探讨

【摘要】 目的:研究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且成功复苏

【关键词】 优化治疗;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脑复苏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43-02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伴随着大动脉波动和心音也消失,重要的器官会出现缺氧、缺血的表现,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心肺复苏是治疗心脏骤停的主要方法,尽管心肺复苏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心脏骤停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据统计,有2/3的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无效死亡[1]。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目的,有许多患者心脏骤停复苏后神经功能受损,甚至呈植物状态,因此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提高患者复苏后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且成功复苏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方法以及常规ICU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症治疗。研究组给予优化治疗的方法,具体如下:(1)制定6 h血流动力学的治疗目标,尽最大可能使患者在6 h内完成早期的目标化的治疗,主要包括体液的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血红蛋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且记录两组患者24 h、第3天和第7天意识恢复情况,并记录无意识恢复以及死亡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预后。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意识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意识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7 d后仍无意识恢复的人数少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神经功能预后比较

研究组具有良好(1~3级)神经功能预后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脏的骤停原因有很多,根据《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可知,缺氧、低血钾或者高血钾或者其他电解质异常、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血容量低、药物、肺栓塞等等均可引起心脏骤停[2],心脏骤停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还有死亡期,当患者进入心脏停搏期会出现意识完全丧失,此时期如果不及时的抢救患者可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3]。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患者会出现脉搏触摸不到,血压测不到,患者心音消失,意识突然的丧失或者伴有短暂的抽搐,抽搐大多是全身性的,有的患者会有眼球偏斜,心脏骤停对患者危害很大,为避免生物学死亡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般应在8 min以内进行复苏,及时是这样心脏骤停的死亡率仍然很高[4]。心脏骤停的患者会受到全身性缺血以及再灌注的影响,当自主循环恢复以后非常容易引起广泛的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也就是所谓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之前称之为复苏后疾病。当心脏骤停的患者再一次获得自主循环,患者则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复苏阶段,此阶段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而且还有极高的致残率。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个复杂而且独特的生理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全身缺血性再灌注反应、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以及持续性的病变等[5]。

亚低温治疗用于保护缺血性脑损伤以及具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和国际复苏联合会的指南,亚低温治疗被推荐为院外治疗室颤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后的昏迷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的一部分[6]。院外的室颤性心脏骤停在复苏后患者持续昏迷以及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患者在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内应用亚低温进行治疗,一般在接受治疗12~24 h不等,温度控制在32 ℃~34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代谢,进一步减少患者大脑对耗氧量,在低温治疗的过程中,氧自由基以及兴奋氨基酸有很大的减少,细胞的凋亡直接得到抑制。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7]。亚低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心脏骤停后的生存率,而且据有关报道显示,亚低温治疗可以使55%的患者获得良好的神经学预后,而在正常的体温中只有39%的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神经学预后[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研究组良好神经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可以证实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神经预后。

上一篇:中文专业“影视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现代化中的知识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