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28 07:17:08

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分析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会计学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中的运用,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因而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会计模式

事业单位是不具有社会生产职能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其资金供给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或者其他来源,直接或间接为社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社会组织或机构。

一、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重要性

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可称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财务信息的目标,或财务报表目标。会计目标由于直接影响会计的其他方面,因而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非营利组织的不断发展及其对社会规范的迫切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加紧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要求有相应的会计规范,目前所有非营利组织仍统一执行由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这种对各类非营利组织不加区分、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已不适应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需要,非营利组织据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缺乏真实性、可比性和有用性,要求我们必须加紧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

2.经济体制改革使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非营利组织已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其资金来源已日趋多元化。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自筹资金在其资金来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之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管理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法,因而非营利组织自行决定开支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不仅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有多种渠道,其支出也具有多种用途,非营利组织正以会计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因此,加紧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问题

1.应确认或有负债。随着《国家赔偿法》的实施,非营利组织将会面临许多潜在的债务问题,确认或有负债迫在眉睫。

2.应确认尚未到期的债务。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只确认当期实际收支的债务,对尚未到期的债务均未予以确认,这不利于强化非营利组织的受托责任,也不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国家债务情况。

3.应确认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非营利组织会计对许多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均未予以确认、记录和报告,如上级政府应补助款、下级政府应上缴款、我国政府在国际组织中的权益,以及权益属于国家而委托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国有资产产权等。国有资产产权及其变动情况尤其应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中予以记录和报告,这是保护国有资产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日常业务核算中,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这一核算基础虽能正确反映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但不能为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全面改革已经启动,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等将全面进入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也将由以考核预算收支为主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逐渐转向以考核经济效益为主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目前,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少数单位实行成本核算,采用的也是“全部成本法”。随着非营利组织走向市场,许多经济专家及决策者都感到实行成本核算非常必要。进行人才成本核算时应采用企业的“制造成本法”,根据发生的费用与受益对象的经济关系,将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期间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支出,这种“制造成本法”应普遍用于非营利组织的成本核算。

四、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模式问题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采用的是按预算管理形式制定的会计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旧的会计模式急需改进,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成功作法,应构建“两级准则层、三个准则群”的会计模式。所谓两级准则层,就是将整个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其中,基本准则是各级非营利组织进行会计核算所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具体准则是非营利组织进行具体业务会计核算及报告揭示的具体操作规范。两个层次准则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基本准则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居统治地位,对具体准则起指导作用,具体准则要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所谓三个准则群,就是将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通用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三个群体。基本准则群包括: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确定基本前提和基本会计假设,提出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要素及提供信息等。通用业务准则群由若干条通用具体准则组成,包括资产会计准则、负债会计准则、净资产会计准则、基金会计准则、业务收支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报表准则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群由若干条特殊具体准则构成,包括预算和决算会计准则、国库会计准则、福利会计准则、捐赠会计准则、基会计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准则、汇总会计报表准则等。

五、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

1.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非营利组织不存在一个完整产权的所有者,捐赠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非营利组织只有一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受益人虽然最终拥有剩余索取权,其本身作为虚拟主体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产权所有者的缺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不够强大。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不同,对组织会计处理的理解力存在差别,需求重点不同,更导致了需求动力的严重分散,减弱了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影响力。这种状况下,非营利组织很容易忽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简化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

2.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可能少了像企业那样因信息披露而引起的诉讼成本和披露导致的竞争劣势而产生的成本,仍然会有处理和提供信息所需要的成本。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搜集、处理、审计(如果需要审计的话)以及传输信息的成本,还包括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当前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慈善不足”,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都在不断积极地搜寻扩大取得资金的途径并尽量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以能最大限度地将资金投向组织所从事的慈善事业。非营利组织往往将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管理费用,总是想方设法压缩其规模,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披露就成为必然。

3.缺乏竞争和生存意识。我国当前实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非营利组织有许多是名不符实的,只具备非营利的特征而不具备非政府的特征。它们之所以不关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主要是其往往依附于某个政府部门,有直接的上级领导单位,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部门领导兼任非政府组织领导,非营利组织多半在运作中采取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运作中会有上级单位的资金扶持,不担心缺少来自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资金捐助,没有竞争和生存意识,这样的非营利组织自然缺乏主动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

4.政府管制力度不够。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日益显现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其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在产生经济效益方面不如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引起的公众关注度高,政府面临的改革事务繁多,在轻重缓急的较量中不可能同时面面俱到,总有轻重缓急之分。并且事实表明,政府管制并不和信息需求完全吻合,前者并不能对后者完全了解并适应之。政府通过法规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影响可能过大,也可能过小,但始终处于调整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对信息管制约束也受到自身成本的制约,包括组织成本和研究成本,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成本,以及由于措施不当而造成的整个非营利事业运营成本的上升。

参考文献

[1]伊淑艳.《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3)

[3]祖耀光.《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4]孙芳城.王海兵.肖传志.《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披露》,《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21)

上一篇:试析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对策 下一篇:个人投资理财的几点建议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