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

时间:2022-09-28 06:53:54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初中语文教师古代诗词教学。要求学生深入诗词,认真体会作者心情,了解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使得学生对古代诗词兴味盎然,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诗词的教学,以前以读背为主,近代以串讲为主。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方法都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自行研习,提高艺术鉴赏力与文学修养,诗歌的教学必须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要力图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笔者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古代诗词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多读深思,加强背诵,开发智慧

古代诗文,是我们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把古代优秀的诗词背诵的流利顺畅;因为背诵任何一首古代优秀的诗词,都能够增加学生们的聪慧,都能多给学生们增加一丝心灵的阳光,都能够给学生们营造温馨的书香氛围,学生的心灵就受到过一次洗礼,学生的才智就提高一个层次。积累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反复阅读,久而久之,耳熟能详;其次,要让学生们学会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古代诗词进行完整、优美的描述,如果能够用押韵的文字写成现代的诗歌更佳。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比如,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给学生讲述李清照夫丈请朋友评诗的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初中的三年学习生活,如果能够认真地度过,如果能够把每一篇古代都能倒背如流,那么学生就拥有了一笔非常丰富的财富,写起文章来就会文字锦绣。当然要想达到这一点还需要下苦功夫,古人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就必须有这样的精神,不仅仅要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还要再课下不断地学习,长此以往才能取到人良好的效果。

二、关注名句,体会文字的情感,认真揣摩

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锻字炼词的功夫,也正因为这样,一些千古不朽的名句才得以流传。一篇优秀的诗词,寥寥数语,融入了作者的万千心绪。赏析诗词,我告诉学生们,要体会作者的炼字之妙,因而能够加强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我们与友人惜别,或者安慰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我们总是忘不了引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学会灵活自如,要有灵气要有所悟才能有所得;要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要做到融会贯通,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每当这个时候,《观书有感》中的名句就进入我们的脑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我们郊外纵目,一望千里,日落西山,我们不免想起《使至塞上》描绘奇特美丽风光的不朽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生像河水,你流走了,别人又流过来;人生像走路,前人踏过,我们又跟着走。思古想今,纵观文学史,才人辈出,新旧更替,我们感慨万端,《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名句就会脱口而出。每当谈起人生,谈到做人的价值,我们就会想起《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时光流逝,转眼又是一年,有的人韶华渐逝,感慨唏嘘,后悔不已,我们就以《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的名句相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至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启示了多少文人墨客!

三、学习作者的手法,尝试练笔

诗词写作,最重修辞;懂得修辞,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修辞方法很多,兴起、比喻、通感、衬托、顿挫、层递、复叠、点染、对偶、互文等等不胜枚举,引导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极其夸张,愁思无绝,非常形象,作者之忧恼尽在读者面前。《行路难》中有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山喻路,形容自己前路艰险,人生坎坷,心境毕露。《书湖阴先生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拟人手法,山水亦有情,化静为动,纵目四望,生机勃勃。《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多少人希望?其通感的修辞手法,深入浅出;简单的文字,富有哲理。《木兰诗》中的互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异曲同工。《望岳》中,兴起比喻并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做人必须有所作为、顶天立地,要敢于攀缘绝顶、不畏艰险,要有胸怀天下的气概,要有征服一切的决心。细心学习古人的修辞,认真练笔,慢慢就可以让笔端灵动,

达到境近而意远、景新而情殊的意趣。

古代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身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批判吸收,承前启后,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长英.古代诗词鉴赏教法初探[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9,(1)

[2]侯文芳.古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小议[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

[3]郭晓波.古代诗词鉴赏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下一篇:给几何教学注入一泓“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