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时间:2022-09-28 05:06:40

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摘 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百万畅销书《挪威的森林》自付梓出版以来,一直倍受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小说风格清新、笔调细腻,娓娓地构划出一幅温馨纯美的爱情画卷,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鉴于此,文章从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时代哲思、深层的生死思考、共通的人性孤独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说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人性孤独;生死思考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作为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畅销小说,几乎影响整整一代人,也几乎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小说以清新的风格、细腻的笔调,娓娓地构划出一幅温馨纯美的爱情画卷,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埋葬了无数读者的青葱岁月。

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文学最重要的是语言,有语言自然有故事,再有故事而无语言,故事也无从谈起,所以文体就是一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挪威的森林》中读到众多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字句。如:“我的房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将毫无意义的“干净”刻画得触目精心,苦涩的幽默让人曳出一丝微笑的同时,更多的是淡淡的酸楚和悲凉;“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空灵又充满奇异的语言,却透射出了精深的哲思;“天台上空无人影,不知谁忘收的白衬衣搭在晾衣绳上,活像一个什么空壳似的在晚风中摇来荡去”,精练简洁、干净利落的语言将渡边那空虚的灵魂和茫然的前景刻画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日丸旗俨然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垂头丧气裹在旗杆上一动不动”,表面看,“日丸旗”与“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可是村上春树却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连接到了一起,这一反常规的语言风格,不仅不会让读者感到唐突,反而会产生神奇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可名状的妙处和无限的遐想空间;“直子娇美的横陈在夜色之中,无数植物的嫩芽从其肌肤中争相萌出,在天外来风的吹拂下,鲜嫩的幼芽轻轻摇颤不止”,这光与影、实与虚、动与境相结合的优美意境,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仿佛让人们感觉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看一幅画,一个电影镜头;可以说,独特的、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是《挪威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美感。

二、深邃的时代哲思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写法刻画了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跌宕起伏的情感,透射出了背后深邃的时代哲思。如:渡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都市中普通青年的典型代表,生活在大都市里,接受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是他们大多出生在二战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从童年到青年,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生价值观发生的巨大转变,使得他们处于矛盾、纠结、困惑、压抑、彷徨无助的状态,从而造成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直子,虽然一直在努力挣扎,试图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但是由于封闭的太久,最终她不得不在挣扎中放弃,给读者留下了深深遗憾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独特时代里在自我挣扎中最终绝望的青年的纠结心态;绿子,在感觉自己被现实抛弃的时候,没有像直子一样选择放弃,而是顽强地、自我解嘲地一路走下去,并为孤独绝望中的渡边送去一丝希望,使其在漫无边际的孤独寂寞中寻找到出口。绿子是小说中的希望,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青年走出心灵困境的希望。此外,木月、敢死队、初美、永泽、玲子等也都强烈地透射出了人物背后深邃的时代哲思。

三、深层的生死思考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扉页上题道: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小说,死亡构成了小说的主线,17岁的木月离奇死亡、20岁的直子悬梁自尽、17岁的直子姐姐精神异常而亡、21岁的直子叔叔卧轨身亡……,而这一系列的死亡又不仅仅是一个“死”字那么简单,其中透射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挥之不去的长悲,之所以用长悲来形容,是因为这一系列死亡给予人们太多关于年青人普遍感到困惑的生与死的思考。当然,小说中也对生与死的关系进行了完美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生之中”,以此赋予了死亡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死亡之思,唤醒对生存的思考,才是对死亡的超越。

四、共通的人性孤独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孤独的:渡边,除了对直子和绿子的情感纠葛外,对其它一切都保持了强烈的距离感,在他的身上丝毫感觉不出一点对生活的热情;直子,多愁善感且自我封闭的女孩,在姐姐和男友自杀离世以后,变得更加孤独,甚至无法和人顺畅地沟通;永泽,虽然他可以春风得意地率领众人长驱直入,而那可颗心同时又在阴暗的泥沼里孤独地挣扎;木月,拒绝与朋友和女友之外的世界接触,不愿意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麻烦。可以说,很多人喜欢《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小说中流露出的那无处不在的孤独。其实,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论他是孑然一身还是三五成群,也无论他是生活在深山远林还是繁华闹市,都摆脱不了孤独的困扰,因为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通病,是对现实世界无言的反抗,是对虚拟世界无法实现的失落,是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无法彻底融入的迷失。所以,很多人在读《挪威的森林》时,仿佛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可以说,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共通的人性孤独,强烈地激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让人们不自觉的进入到小说的人物中去。

五、结论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同时,也让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该殊荣失之交臂。在广大“村迷”为村上春树惋惜之际,很多人再次捧起了《挪威的森林》这部震撼着人类心灵的著作。相信时隔二十余年,当曾经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们再次读起,仍然会因书中那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时代哲思、深层的生死思考、共通的人性孤独,而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当然,从中追忆、缅怀那已经无声无息流逝的青葱岁月的人,也应该不在少数的吧。这就是《挪威的森林》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鸣雁.《挪威的森林》主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9(13).

[2]杨兰.论《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特色[J].今日科苑,2008(6).

[3]吕秋薇.浅析《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J].世纪桥,2011(11).

[4]俞杭燕.试析《挪威的森林》的孤独主题[J].文学教育,2012(5).

[5]谢志宇.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J].外语研究,2004(4).

[6]吴思佳.《挪威的森林》之精神分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上一篇:敢为先锋 智引未来 下一篇:了解福建旅游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