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之树

时间:2022-09-28 04:12:24

【摘要】大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想成就一番事业很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实践,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之树

【关键词】自信

在每位孩子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所有孩子中最优秀的;而同样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则极少甚至几乎没有敢承认自己是最优秀的。类似的事情也屡有发生:有一教授问在座的大学生1+1=?他们最用繁琐的公式,最深奥的理论去证明,而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却唯独没有人说等于2。他们连想都不想教授会拿"小儿科"的题目问他们。跟我们形成反差对比的是多数外国学生,他们竟敢在课堂上和老师公然理论,哪怕想法不太恰当也能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此的自信和胆识让我们在暗生佩服的同时或许也能受些启发吧。

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困难的。对成人来说如此,对孩子而言也如此。他们要面对的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因此他们就需要更多的成功体验。

在一定意义上说,体验成功比体验失败更重要。那么成功的表现是什么呢?学习生活中就常见这样的例子,譬如他的作业受到表扬了,他近来在课堂上发言的时候更多了,他更愿意接近你了……你可不要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抓住他们这些表现因势力导,可能会因此成就一个人。

成绩上来了,自信心自然也就树立起来了,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促使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产生令人惊讶的结果。其结果可能会使人因此受益终生。

可怕的是,自信心的缺乏并不单单表现在所谓"差生"身上,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者也常常染此"疾患"。一位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老师曾感慨地讲:到了国外,中学生在会议交流、自由讨论时,大多低着头,沉默不语,勉强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胆小畏缩,缺少西方学生的自信和活泼。只有当拿到试题时,我们的孩子两眼才会放出亮光……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镜头!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想: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什么问题了?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的重视了学科教学,而没有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很多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他们仅有的一点自信也是缘于成绩,在他们眼里学习成绩才是成功的第一要义,这种导向使得成绩好点的同学得意洋洋,沾沾自喜,而稍差的同学只能是低头不语,沉默寡言,性格上愈加封闭。没有自信心的人的前途是可怕的,你能说把天真烂漫的孩子塑造成一群缺乏生气、目光畏缩的状态,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失败吗?

可喜的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改变现状: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开展了多种活动课、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思维、管理才能、辩论才能,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大舞台得以锤炼,为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在日常的教育中我们还应该这样做:

一、不要只盯孩子的缺点

活泼、好动、调皮、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家长和老师特别注意他们的言谈举止,一有调皮行为就严加批评,甚至用“好”和“坏”去评价孩子。我们不能过早给孩子加一个“坏”的大帽子,这样极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不要因他经常犯点小错误,就戴上有色眼镜,只看孩子的缺点,大加斥责,而忽视了他们的可爱之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每个孩子,努力发现并挖掘他们的闪光之处,发挥他们的特长,对孩子给予热情的关怀和耐心的帮助,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曙光,找到自信的源泉。

二、不要比较两个孩子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听到老师和家长这样说孩子:“你看谁……,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听了这样的话,肯定会伤心的,并且会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人家,再也没有信心去干。其实,我们应该帮他们分析不好的原因,指导他们,多用心看,多动脑筋,不怕失败,多鼓励。孩子有了自信心,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方面面会使孩子受益无穷。

三、不要打消孩子的自信心

平时孩子爱模仿,好奇心强,看到成人做什么,他也愿意动一动,我们不要随便打消他们的这种做法,更不用怀疑他的能力,多给他动手的机会,也就培养了他自信心,我们可以加以指导,让他们做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做到了开发孩子的潜能,发展孩子的智力。

四、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试着做事情时,即使做得一塌糊涂,我们也不要斥责,这们会让他们认为他是个失败者,觉得自己笨、没用。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我们应耐心辅导,给他们成功的喜悦,于是他有了精神的支柱和盛情的动力,自信心也无形中得到了增强。

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我们的学校就真正是希望的摇篮。

上一篇: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下一篇:谈适应大学素质教育需求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