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探微

时间:2022-09-28 02:57:31

古文教学探微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卷,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是大大加强了文言文的考查力度。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化,这是一项可喜的举动。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却面临尴尬:当你满怀激情滔滔不绝地讲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语法知识的时候,学生的眼皮正在打架;当你绘声绘色地讲“以”这个虚词有几种用法时,学生面露不屑之情。文言文字词障碍比较大,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一些语法知识比较繁琐,再加上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少,确实让学生产生了“过时”“没用”的错觉。怎么办?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凭借我们的身份逼着学生学,那学生的抵触情绪恐怕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无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埋头自个完成教学任务,那教学效果肯定会不理想。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们必须选择“攻心术”――培养兴趣。孔夫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能让学生进入这个“好”“乐”的层次,我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先疏后导,解决思想问题

一个人的行动是由一个人的思想来支配的,所以首先要解决好思想问题,化逆为顺。笔者针对学生当中关于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过时论”“无用论”,及时予以引导: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宝藏,它们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学习文言文可以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入选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有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的凝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有的是前人的安邦定国之策、为人处世之道,有的颂扬了当时的杰出英才,有的反映了人民对幸福的憧憬,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有的刻画了人民的细腻感情……它们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在治学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等在待人接物方面给我们以启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等为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提供了范式。我们的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文化是需要继承的。只有现在刻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才能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二.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文言语感

语文教学的方法千千万,读才是根本中的根本,这一点对于文言文学习尤其重要。古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所以应让“读”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旋律,熟读成诵是文言文学习的特殊要求。古人是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文章的,私塾教育的方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文章的要旨,作者的感情都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领会。可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音读,也可称作认读。在这一环节中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把握好句子的停顿,不读破句子,这也是其他学习环节的基础。如“将子无怒”的“将”准确认读为qiāng、“便可白公姥”的“姥”准确认读为mǔ。“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本是“内美”的定语,这里把它提到主语之前,起强调作用,这是楚辞殊的句式,读时“纷”后应作停顿。第二步:美读,指要声情并茂地读,读出对作品理解,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染力。《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等千古绝唱要以美读为主,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如《赤壁赋》第一段,在美读中想象清风明月、露珠水色交相辉映的诗情画意,自己也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良辰美景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的情境。第三步:背诵,努力地让学生成为一个“背书狂”。高中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的阅读有时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清代袁枚就深有感触地说:“随抄随摘随忘记,偏记儿时读过书。”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练的词句,也记住了该课文布局谋篇的章法,脑海中就逐步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式”,一旦构思新作,就会意到笔随,得心应手,逐渐达到“出口成章”、“笔底生花”的境界了。

三.鼓励学生动手,扩充知识面

这里的动手主要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历史资源动手查阅资料。查找哪一方面的资料因具体的课文而定,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若是史实性较强的课文,则鼓励学生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史实。如学习《勾践灭吴》,笔者提前一周把任务布置下去:查阅吴越争霸的具体历史过程。上到这一课时,班上几乎每个同学都查了相关资料,并且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与全班同学“共享”。“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即位,两年后为报杀父之仇,败越于春椒。”另一位同学补充:“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结果颗粒无收。”“勾践怂恿吴王享乐,亭台楼阁建造无数”“伍员力谏吴王,不可盟越伐齐,吴王不从,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有一些篇目可以通过“讲一讲作者的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笔者提前让学生去搜集跟孟子有关的所有资料,结果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讲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舌战淳于髡”的故事。这些小故事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热情。还有一些篇目,可以针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要查阅的资料。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有学生把“由也为之”这句话理解成“由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究其原因,是没弄清“由”就是“子路”的名,不知道古人自称时为了表示谦虚是称名而不称字的这一文化常识,于是我顺势布置任务:查阅古人名、字、号三者的关系。第二天,复习上节课内容时,他们就展示了“成果”。“幼名,冠而字之,美其名焉”“古人为了方便记忆,名与字往往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司马耕,名耕字子牛,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在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作者、作品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演课本剧

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很强而且人物形象鲜明的篇目,在疏通完字词后,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借助此种形式,学生会全心研读课文,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大臣强谏被严词拒绝,陷入僵局,气氛十分紧张,触龙在这个时候出场,只能巧说,不能强谏,那么到底该如何巧说呢?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他们具体地实实在在地感知到了触龙那机智而巧妙的劝谏艺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表演《鸿门宴》,让他们充分感受项羽自矜攻伐而又“为人不忍”的性格特征,感受刘邦的坚决果断,同时又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屈居下座但仍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表演《邶风・静女》时,学生加上了自己的想象,静女躲在墙角楼捂着嘴偷偷地笑,男主角“我”急得满头大汗四处张望滑稽可爱,赠送定情物时,静女的款款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感受到了先秦时代男女爱情的幸福和坦诚。

五.写文言文周记

有资料显示,我国台湾省早在1996年就制订的高中国文教学标准中,已经把“熟练写作古文公函”作为其中一项内容。鼓励学生尝试写文言文周记,不是复古,而恰恰是创新,这种尝试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压力的,对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读带写,反过来又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适当地练习写文言文,对更好地阅读文言文,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笔者把自己学生尝试的结果摘录一些如下:肖夫子立于案前,目而怒曰:“鄙人已入不惑之年,尚宵衣旰食,恐有负汝父母之托,而汝等迟起早寐,锦衣玉食,坐于华厦之内,无冻馁之患,饥饱之忧。若学无所成者,实乃用心不一也。外,有愧于父母;内,有愧于己也。”满座寂然,莫敢视之。俄顷,夫子之色少解……又如《孔雀辞》――孔雀东南辞,徘徊天地间。只缘别离恨,来世并蒂莲。暮雨犹未尽,双蝶立荷巅。待到放晴日,直入九重天。又如《游子吟》――崖上青青草,河边落叶花。花瓣梅雨下,风吹树沙沙。河岩呈红壁,断崖变绿瓦。云卷落叶飘,何处是归家。我们看出他们的文字是那么的稚嫩,甚至可能令人捧腹,但在这尝试的过程中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古文走进自己的生活,能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而不认为它是过时无用的,这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张海霞,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本文编校:老 猛

上一篇:从古典文论到比较文学 下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