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和学习理念的建立

时间:2022-09-28 01:37:57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和学习理念的建立

摘 要: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目标,建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对完成大学学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入手,探讨了大学生树立目标和建立学习理念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大学生活;目标;学习理念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1-0040-05

一、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知

大学一词源于德语Univeral,即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1810年,柏林大学确立了“University”的办学理念,由此,现代大学成为一个新的理性组织,大学的任务是对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

大学,不仅仅是漂亮的教学大楼、先进神秘的科研仪器设备、严谨而浪漫的图书馆等这些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大学更核心的应该是蕴涵于这些实体中的大学精神。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它不仅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所在,更是一所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于初入校门的大学而言,能否融入大学的文化、接受大学的精神,是比学习到大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标志。

(一)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所接触到的都是新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改掉以前的缺点,你将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每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来说,都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

“我是谁?”——这是一个角色定位和角色认同问题。对“大学生”这一角色,如果模糊不清 ,就会出现角色错乱,大一、大二就会变成高四、高五;而如果认同不自信,“University”则成为“由你玩三年”,大学人生有可能成为“大混人生”。

“我来做什么?”——这是个主题定位和态度问题。大学的主题是什么?是单纯求学,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修身求学,一心追求真善美?是做单一型人才还是当复合型人才?是被动求学还是主动奋斗?选择不同,最后文凭的含金量就会不同。

“我到哪里去?”——这是个定向问题。进入大学,前途选择并没有结束。将来是毕业直接工作,还是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将来是进入蓝领、白领还是金领职业层次?不管怎样选择,改变命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的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

(二)大学生活的新变化

1.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基本生活环境都是学校,但大学的生活与中学在空间、内容、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空间扩大了。中学生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实行的是间接自主性管理,或曰开放式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经济开支、待人接物等都靠自己处理,这就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学习环境的变化

大学以其重学重才的精神和儒雅的风格、深沉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畅通的科技信息、必要的生活设施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这些物质条件相对应的大学传统、大学校风、大学校训的名言警句、文化长廊和雕塑石刻以及由此构成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氛围,则又是一道独特的大学风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着精神食粮和精神保证。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传递高级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大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大学生的任务是求知成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每一个有幸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大学所提供的优越条件,珍惜大学时光,立志成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与高中比较,在学习任务、学习的组织形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等方面都大有不同。总之,大学的学习内容增多了,难度加深了,自由度增大了。这既是对大学新生的一种挑战,也为大学生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客观环境。

3.人际关系的变化

人际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与对人际交往的要求等方面。从人际交往的方式上看,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窗好友、父母亲朋和老师,群体关系简单。接触的同学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别不大,相互间充满着坦诚、单纯的气氛。而大学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地域语言、习惯、性格差异使得群体关系较为复杂。

从人际交往的要求看,中学生大都依赖性强,有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对友谊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后,原来的人际交往圈子被打破了,独立的学习使大学生十分渴望与人交往、交流,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加之教师与导员并不象中学老师那样事无巨细密切关注,各社团的出现以及寝室班级年级专业院系形成的各种单位结构,使得学生必须学会与陌生的交往对象交往,尽快适应全新的人际环境。

4.管理制度的变化

大学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在教学管理、管理方法与管理体系方面。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中学实行学年制,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有机结合。大学各门课程都规定一定的学分与学时,大学生必须积满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另外还要求大学生必须通过各种要求的过级考试等。从管理方法看,中学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大学则是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从管理系统上看,中学都是通过班主任实施,大学则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直接参与学生的管理

(三)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以听课、自习、讨论、阅读、实验、考试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生活,又有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为内容的课余生活,还有以郊游、演出、电影和舞会等为内容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基础。然而,现实中不少同学的大学生活往往又是复杂的矛盾的统一体。

1.紧张有节奏和懒惰怠慢同时并存。我们许多大学生对生活节奏把握得很好,知道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松弛。他们会为做作业而专心致志,会为漫步校园、活跃运动场和周末舞会而感到生活轻松愉快,这种有张有驰的生活正是大学生生活节奏的体现。然而我们也有不少同学一进入大学,就产生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思想,不善于把握自己,拖拖拉拉,毫无节奏,表现在上课铃声响了,才从宿舍往课室百米冲刺跑去;为能快点吃饭而随意逃课、早退;饱食之后,或者抱床拥衾,或者打牌吹牛,松垮懒散的现象使这些学生的生活变得紊乱无章。

2.独立性与依赖性同时并存。大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好争论,勤思考,对别人的意见不易轻信和盲从。但由于刚离开家庭,加上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处理各种较复杂问题时,常易受他人的影响,依赖老师的指导,行动上常表现为迟疑不决畏首畏尾。

3.情绪反应强烈而又不稳定。情绪就是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内在反应,在身体各部分发生变化而带来的一种复杂状态。它表现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热情奔放,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情感性强,感染性大,可因一件小事而高兴,也可因一件小事而失望,能从高度兴奋一下子转入沉默和抑郁。不但如此,情绪体验与动作联系很密切,既可能具有极大的建设性,又可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如看到斗殴或欺侮妇女事件,有正义感的大学生常前去制止,这种行为具有良性的社会效应;也可能有的大学生以“哥们义气”“朋友之情”而大打出手,寻衅报复,打架斗殴,这样的行为则具有破坏性。

4.在学习上富有创造性又具有随意性。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不保守,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憧憬,喜欢大胆探索。在学习上表现为喜欢怀疑和争论,不盲从已有的结论,勇于批判等等。纵观历史,许多重大的 学术论争常是由青年学生发起。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又不如成年人那样有耐心有计划地研究和探讨问题,容易表现为忽冷忽热,兴趣也不稳定。如对某一问题有浓厚兴趣时可废寝忘食,一旦失去兴趣,积极性就会一落千丈,甚至会厌倦这门学科,随意性大,很难持之以恒。

4.逆反心理。赌气,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之一。如一些大学生在恋爱、服饰等方面遭到同学、老师的批评或责难时,不是冷静分析,却抱着“我偏要这样做”的逆反心理,不顾后果,这时可能会做出学校和社会不认可的事。

5.社会交往不断扩大而且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的范围,使他们广泛结交了与自己志趣相似或利益、需求相近的各种人,形成开放的交往圈。他们的交往圈也从原来的本班、本级、本系、本校逐步向整个社会扩展。如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尚未毕业,已与工厂、机关等定下求职的契约。交往内容也从原来娱乐和礼仪转向吸取和传递各种信息,表现为多元化。

6.追求时尚。时尚是追求与时展相适应的风尚,主要表现在生活方面。如在中以穿军装、戴军帽、束皮腰带为荣,改革开放之初牛仔裤和高跟鞋受到大学生青睐,后来又时兴跳舞和卡拉ok等业余活动,近年来又出现高消费现象和互相攀比心理。追求时尚,反映了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特点,这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一种好的时尚可能转化为民族社会的好风尚,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反之,大学生中不良的时尚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又复杂多样,作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复杂性,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成为大学生活的强者。

二、大学生的目标和学习理念

中学学习的目标明确,就是上大学。上了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有一种轻松的感觉,认为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大功告成了,过去太累了,可以松口气了,有一种满足感,心理上出现了无目的状态。这个时期被称为“理想间歇期”或“动力真空带”。

重庆商学院大学生智能开发研究室曾对大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大学四年,大家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让一群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谈高三生活和大学生活比较的感受。他们一致认为高三生活太苦了,令人不堪回首。对大学生活,他们认为比高三开心多了,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活动内容丰富,令人感到新鲜、兴奋。又让一些大三学生谈对高三生活的回忆和大学生活的感受,结果发现,他们对高三生活回忆多,肯定多,赞美多。对大学生活不满多,否定多,遗憾多。他们争相谈高三,对大学不愿多谈。他们说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只有高三付出最多,也最有价值,高三那一年最苦,但对自己的人生贡献也最大。

从调查中看出,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有不同的感受,说明大一学生在新生活的兴奋中忘记了奋斗目标。而大三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松懈之后,对比体验到了只有努力奋斗的人生才是充实的。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它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人在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必须及时确定下一个奋斗目标,才能使自己有新的前进动力。

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要求都不同了。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素质上不断提高。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同学们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在大学阶段,大量的自学时间,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也对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提出了必然要求。同学们要学会根据教学计划和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好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各方面的知识。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情,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习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习也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新性成果的学习观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坚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只是、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的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大学阶段,同学们学习了最新的专业基础知识,但仅有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期间就要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树立大学生活的目标,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大学生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最后是要树立科学的目标,很多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把高考作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一旦进入大学则感到非常迷茫,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显得不知所措。考上大学只是人生马拉松的一个阶段性起点,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才能在大学阶段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赵北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张海燕.职业辅导[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以特色资源彰显城市文化个性 下一篇:西部地区资源税征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政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