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影响及防范措施

时间:2022-09-28 01:16:49

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影响及防范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污水灌溉面积发展较快,但由于盲目灌溉引起严重后果。根据省内外污水灌溉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它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就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酸、碱、盐污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范对策,并针对目前我国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污灌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污水灌溉土壤污染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4.9文献标识码: A

当今世界范围内,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用水危机,有些地方甚至严重制约着社会的正常发展。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60%―70%。在中国,灌溉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污水灌溉应用于农业将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方面。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容易造成重金属累积以及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健康风险,而且灌溉土壤一旦被污染,将难以治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水土环境、生态安全等问题。因此,在当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式下,不得不重新审视污水处理水灌溉这一问题,怎样进行合理的污水灌溉,成为当今的又一研究热点。

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污水灌溉就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土壤环境自净功能,解决水资源缺乏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应用工程措施。由于大多数污水中含有较丰富的N、P、K、Cu、Zn等,能为作物提供多种营养元素,且在一定范围内能使作物增产,污水灌溉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也为污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廉价的解决途径,既保护了水环境,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但污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盲目的污水灌溉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变劣,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甚至弃耕。如何合理利用污水资源,对土壤污染进行防治,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土壤环境问题。污水灌溉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这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土壤环境、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目前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最早提出使用污水灌溉的目的,一是对污水中N、P等植物营养素的期望,二是借助灌溉通过土壤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这在一定技术保障前提下是可行的,也是有利的,但由于近几年排污量及污染成份大量增加,且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湖泊等天然水体,致使依靠地表水灌溉的农田被迫使用污水灌溉。污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城市工业废污水处理率低,水质不达标;

(2)污灌前缺少污水处理措施;

(3)污水灌溉技术很少,难以指导污水资源利用;

(4)污灌区缺乏污水灌溉环境监测评价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3、污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是天然的净化器,土体通过对各种污染物机械吸收、阻留,土壤胶体的理化吸附、土壤溶液的溶解稀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及利用,发生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大部分有毒物质会分解、毒性降低或转化为无毒物质,有机物为作物生长发育所利用。但是土壤的净化和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长期引用未经任何处理的不符合标准的污水灌溉农田,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能力,必然造成土壤污染,出现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使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环境恶化,土壤生物群落结构衰退,多样性下降,产生环境生态问题。

3.1有机污染

氰、酚、多环芳烃、烷基苯、磺酸盐、苯并(a)芘等都是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是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有机污染物的挥发性小,残留期长,难以被生物降解,易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目前某些污水灌区由于污水中含有有机污染物,已经造成了土壤有机污染。某灌区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类污水灌区之一,污水灌溉历史已长达数年。全区污水灌溉面积达0. 87万hm2,由于长期采用该区排放的富含石油烃、挥发酚、硫化物等污染物的工业、生活污水进行灌溉,已使该区域农田土壤遭受严重污染,土壤中毒物积累严重。上游地区石油类含量均值在500mg/kg以上,超过清灌区(对照点)6倍,中下游地区平均约200mg/kg,超过清灌区2倍以上。小三江污水灌区,在近年已检出土壤中有机化合物8类2 9种,以烷烃、酸类、酮类检出种数为多,2 9种有机化合物中,5种为致癌物,1种为致畸和致突变物,4种为刺激性物质。

3.2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特点。长期灌溉含有大量重金属的污水,会使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属的含量增加,如广州市郊污灌区土壤中Cd、Pb、Hg、Zn、Cr、Cu的浓度为清灌区的1.8~4.5倍(如表),污灌区土壤Hg的浓度最高达2.3mg/kg,Zn的浓度最高达1320mg/kg,明显异常。

据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 40万h m2的污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污灌区面积的64. 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 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 。

3.3酸、碱、盐污染

经常引用含酸、碱、盐的废污水灌溉会改变土壤的pH值,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碱化等土壤退化问题,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污水中Na+过高还会引起土壤颗粒分散,物理性质恶化。污水中的可溶性盐分随水进入农田土壤,愈靠近污水输水干渠,土壤全盐含量愈高。如市区东郊水磨河灌区,污水矿化度为1. 38~2. llg/L,多年污水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达0. 21%~0. 51%,出现轻度至中度盐渍化。在华南不同污水类型灌区土壤中全盐量变化,其大小顺序为工矿污水>城市生活污水>清灌。

土壤酸度增加往往会加速土壤养分的淋失,特别是Cu、Zn等植物必需元素的淋失,而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酸度增加会引起重金属活性提高,从而增加对植物的毒害。

3.4其化污染

3.4.1氮污染

污水中所含大量氮磷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氮、磷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会由于水的淋洗作用及地表径流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氮含量过高,会导致作物徒长、倒伏、贪青、晚熟,易遭受病虫危害。

3.4.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主要是病毒、病菌和寄生虫卵等。利用含有致病菌的污水灌溉的土壤,很可能会成为某些疾病流行的媒介,污染地下水和作物,进而危及人类及家畜的健康。有资料表明,污水灌溉处理不当地区居民的肝炎、脑血管、肺心等病的发生、死亡率均比对照区要高。不同的灌溉方法会影响潜在的病菌传播,如滴灌、渗灌、微喷等。

3.4.3悬浮物污染

污水含有大量悬浮物,土壤经长期污灌,会增加土壤容重,堵塞土壤孔隙,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等,使土壤肥力降低。

4、防治污灌对土壤污染的技术措施

污水灌溉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必须采取科学对策,着手控制污染,改善水质,以保障污水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4.1进行预处理,加强水质监测

污水灌溉水质控制是实现污灌区污染防治的先决条件,必须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使污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避免输水过程中对沿线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应采用管道输水,并在管道起点处进行消毒。还可利用低洼地修建各种氧化塘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使水质达标。

4.2建立污水灌溉制度,加强科学管理

污灌区的布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污灌水质、土壤类型、作物品种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制定污水灌溉的管理办法。根据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污染降解能力、作物耗水需肥量、污染物在作物中的残留规律以及防渗要求,建立污水灌溉制度。污水灌溉对作物中有害元素残留的影响一般是后期,按照作物生育特性和需水、需肥临界期,确定污水灌溉时期。一般作物在幼苗期与花穗期均不能进行污灌。

4.3调整污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

应根据污水的性质调整种植结构,氮、磷等养分含量较高、其他污染物含量很少的污水,用于蔬菜和粮食作物灌溉;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污灌区种植不可食用的且耐重金属的植物,如草皮、花卉与观赏性或绿化用的苗木:高污染地区不作农业用地。同等污水灌溉条件下,粮食作物的污染物残留量为:小麦>水稻>玉米,蔬菜作物:叶菜类>水生蔬菜>茄果类>根菜类,应根据这个规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调查研究表明,作物株体不同部位对污染物累积程度不一,呈现根、茎、叶、籽粒果实递减的规律。因此食用根、茎、叶的蔬菜和土豆等作物应杜绝污灌,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作物可适量引污灌溉。

4.4改变污水灌溉方式

传统的淹灌、漫灌、沟灌,灌水分布不均,很容易造成灌水过量,致使局部地区土壤受到污染。喷灌、微灌、滴灌等灌水技术不仅节水节能,而且由于输配水管道的防渗作用,对防止土壤污染作用明显。

4.5污灌区渠道防渗

目前,大部分污灌区的干支渠未做防渗处理,污水渗漏量较多,部分地区输水渠道两侧的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因此应加强污灌区输水渠道防渗工程建设,特别是距村庄较近的渠段,更应做好防渗处理,避免污染饮用水源。

4.6整治和改造受污地区

对已经受污染的农地,可通过施加改良剂,如石灰、铁盐等,通过沉淀或吸附来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也可通过改变耕作制度,如深翻、水改旱等,减轻重金属的危害。严重的地方,可采用排土法、客土法等工程措施。

结束语

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利用污水灌溉应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同时,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引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污水灌溉引导到更高层次,使之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水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分析 下一篇:研究分析房产开发企业技术资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