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1 17:12:55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1

根据即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监督法的要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将向社会全面公开。

近年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公开性已有很大的提高,其监督工作的年度计划,部分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已通过市人大网站向社会公布,但与监督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监督法要求,不仅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年度执法检查的计划要向社会公开,市人大常委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也都要向社会公布。

目前,市人大常委会正加紧明确各有关工作机构的责任,规范向社会公布上述情况的工作程序,以全面落实监督法关于监督工作向社会公开的规定。

上海:人大跟踪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10月30日至11月2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预算工委副主任赵雯、副主任王中,赴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上海市建筑材料发展应用管理办公室、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等7个委办局,对审计工作报告中揭示的有关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跟踪。市人大代表参加了相关单位的审计整改重点跟踪。

7个委办局领导分别汇报了审计工作报告揭示问题的整改情况。如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所属公司对历年投资损失,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造成投资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运作机制不规范、政府指令性投资过重以及经营管理不善。该办表示要汲取教训,完善项目的前期认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加强项目的管理。

参加跟踪的委员、代表围绕审计查出问题是否得到切实整改进行了认真督查,并就如何防患于未来,减少屡查屡犯现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赵雯副主任指出,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单纯作为个案逐个解决了事,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体制、机制上研究防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市合作交流办所属公司的投资损失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就要站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高度来审视,管办分离,让企业走向市场,推动企业改制,同时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山东:为南水北调防污治污召开立法听证会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于日前在济宁市举行,这是南水北调水污染问题首次公开立法。主要针对民众普遍关心的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问题和划分三级保护区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问题展开讨论,广泛了解来自于社会各界的要求。

据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王光和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关键在治污。山东作为南水北调输水区的最后一站,防污治污任务艰巨,调水水质能否达到国家标准,直接关系着南水北调能否如期通水。可是调水沿线多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心情迫切,工业项目建设比较集中,水污染排污总量仍在持续增长。而且南水北调沿线防污治污标准严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使沿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因此,陈述人一致认为,应当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制定生态补偿办法,对南水北调沿线区域政府、企业、农民、渔民予以补偿和支持,确保人民的利益。同时,不少人反映条例草案应对补偿来源、补偿对象、补偿额度、补偿期限等细则问题进行明确,以确保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但据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防治问题涉及复杂利益群体,具体补偿机制的制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2

P键词:污染区;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分析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各种污染现象不仅破坏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对该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新时期需贯彻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思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指导,协调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应深入地分析地区环境潜在的污染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要解决一项棘手的问题,就要先行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明确其来龙去脉,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和防治的办法,对于污染地带的质量监测首先要明确监测的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做全面的判断,污染是由于当地的工业企业还是其他不合理的建设开发方式造成的,对周边生态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和污染源的种类都要调查清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的分析各类因素的影响,报告中记录的各项数据和事项反映出了当地污染的哪些具体问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污染问题的性质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及规范

环境质量监测是一种环境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中各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以确定环境质量状况,定时、定点的环境质量监测历史数据,可以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为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科学研究也提供的基础数据。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环境质量监测能够起到较好的环保作用,通过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从多个角度反映各地区的环境状况。正常工作状态下,质量监测报告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监测有其明确的规范,作为重要事项和内容的补充,也是笔者开展报告分析需要关注的范围。我们在了解其规范的相关规定后,对环境质量监测的各项具体措施和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要在一个大范围的污染区内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工作,如果要监测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确保明晰环境质量监测网的设计与监测站点位置选择的要求,综合使用手工监测以及设备自动监测的相关技术方式,搜集测量到的监测数据加以有效的处理,及时开展地区环境质量问题的研讨和解决方式。监测网络的搭建能够形成一套全天候、多功能的监测平台,较少遗漏的地方,全面精准的反映所监测污染区的变化状况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以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为基础,包括污染区的变化走向、当地的产业布局、居民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地理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经过多方探索和研究,得出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才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监测网络的站点布置也要根据监测的目标来合理布局,也要具备鲜明的代表性和指向性,一般是选在污染源或者受到污染影响凸显的地区比较合适。

二、环境报告反映出来的问题

参照2007年-2011年期间,这五年国内环境报告情况看,我国水污染、气污染、声污染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平均污染率情况:水污染上升21.2%,气污染上升17.6%,声污染上升12.4%,。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污染问题,其污染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可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一致的。

从国内环境报告的一些具体数据和事例上来分析,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措施没有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当地政府为了经济增速不惜一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开路,一些存在严重污染但是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审查不实不严就通过了审批,有的项目耗时长并且使用时间也长,形成的污染具有持续性,而且从开工建设到后期的生产管理也没有遵循保护环境的相关要求,不经过处理就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水和残渣废气,一些地方的工业区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逐渐成为了污染区,成为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污染源,周边的居民区已经苦不堪言,很多居民不得不搬离居住多年的家园。

此外,环境报告还显示出我国大城市的污染正在向周边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在蔓延和增加,这边治理,那边持续污染,造成了沉重的地方财政负担,拖累经济发展速度。可以想见,在我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其污染程度是非常高的,我们最常见的雾霾,就是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典型恶果,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由此可见,我国环境质量监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手段,国家也切实制定和落实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也说明了环境污染的局面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只要采取适当措施,污染区会逐渐得到改善。

三、提高地区环境质量的措施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了全面贯彻环境保护思想,我国应加强环境污染现象的控制,及时解决污染区存在的污染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每年的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为指导,编制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

1、搞好监测。调查显示,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其污染程度越高,如:北京、广州、上海等。针对经济发达的城市,政府要全面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执行完善的日常监测方案,将环保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步骤里。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的质量监测,这些都是日常监测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水环境监测为例,要做好水质检查及除污工作,确保水质达标后才能允许企业排放。

2、数据分析。近年来社会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国家对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充分显现了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为了进一步搞好环境工作,应结合环境报告数据进行统计,详细地归纳城市及农村环境面临的相关问题。各地方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借助计算机操作系统建立监测平台,合理地利用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得出污染区具体的环境状态,提醒相关部门做好除污环保工作。

3、综合保护。对于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工业区面积大的城市,其污染程度相对更加严重。鉴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应制定综合保护计划,积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如:存在严重污染的生产型企业,要严格查处其生产条件,责令停顿整修后再允许生产。

结论

总之,经济发达城市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污染区,这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协调的。各地政府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污染现象的综合整治,营造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杰,剑敏. 浅析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01);

[2] 徐广华,陈静.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环境监测. 2011(05);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3

海洋运输承担了90%的国际贸易量,由海洋运输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是船舶污染。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先后制定了《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和相关各类补充文件。《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是为保护海洋环境,由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有关防止和限制船舶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海洋方面的安全规定的国际公约,是旨在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国际公约,也是人类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国际公约。它包括6个技术性附则: 附则i---防止油污规则;附则ii---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ii---防止海运包装形式有害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v---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附则v---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基本涵盖了主要类型的船舶污染,包括油污、有毒液体、有害包装物、污水和垃圾等。后来的《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主要是对1973年公约的《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进行实质性修政和补充,其他几个附则没有多大变化。该公约以其详细和全面的船舶污染防治规范,成为各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典范。

法案出台背景

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其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其对外贸易运输主要依靠海运,海洋就是澳大利亚的生命线,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澳大利亚制定了大量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并不断修改完善,仅仅自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就在联邦和州的层次上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多次。

2010年11月9日,澳大利亚联邦通过了《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该法修正了《2008海洋保护(船用油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法》和《1983海洋保护(船舶污染预防)法》,给2008海洋保护法增加了一节新的内容---响应者免责,以保护那些在燃油溢出事故中给污染受害者提供了合理帮助,并因此而拥有良好信誉的人员。而对1983海洋保护法则修订了一些条款,如对含硫燃油的使用要比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定限值更高;要求澳大利亚海事部门同意安排一个在船上以外的地方,专门放置船上燃油供应簿。还要制定相关条款,要求保存关于损害臭氧层物质的记录,并在记录本中规定虚假或误导性条目的惩罚。此外,维多利亚州也在2010年9月28日通过了《2010海洋安全法》,该法修订了1988年的《海洋法》,目的是以一种更现代的安全管制方式改善海洋安全状况,其中包括防治海洋污染造成的安全问题。

同时,这也是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防治环境污染的一个大趋势所致。2011年11月,新南威尔士州通过了《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该法案针对那些有引发污染事件风险的组织应该准备遵守法案所带来的变化,包括增加报告义务,应对增大的处罚,要求制定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计划和公开环境监测数据等等。

法案主要内容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了新的《2011海洋污染法》,这部法律借鉴了《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澳大利亚联邦2010年刚刚修订的《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和新州刚刚修订的《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法案的主要修订内容是禁止向国家水域排放有害包装物,排放污水和垃圾,如果有这些违法行为,则公司可能面临最高数百万美元的罚款。这部新法律也引入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紧急计划和海洋污染报告制度,使得海洋污染事故反应和岸上污染事故的反应机制更为一致。

思考和借鉴

对由于海洋运输船舶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加入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等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国际公约。

目前我国最新的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是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该规定是中国政府履行《73/78防污公约》,确保公约的各项要求得以严格执行,使现行规定与公约最新要求相一致,与公约全面接轨的具体实施,对提高我国的履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船舶污染预防制度体系,包括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和违法的相应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尽管该法在2010年颁布并在2011年得以实施,但我国的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仍然非常严重,考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最新海洋污染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借鉴:

1、程序和实体并重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立法中同样重要

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立法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轻程序,重实体。《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均设定了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制度,但没有明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必须的操作性规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弥补了这些不足,制定和完善了操作性规定,但这些规定多为实体性规定,对程序性规制明显不足。如对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该规定只明确“船舶应当将不符合规定排放要求以及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但审视该条规定,对船舶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之间的污染物交接程序并未规制,从而可能导致交接上的混乱,以致污染物遗漏。而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要求船舶针对造成的石油和有毒液体紧急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并随船携带。该应急计划的必备条款中就包含报告紧急事件必须遵循的程序、和主管机构合作应对的程序,特别是和船上负责通讯的人。在法定的垃圾处理计划中,也包括收集、储存、处理和处置垃圾的程序,包括使用船上设备来执行这些程序。

转贴于

2、信息披露:污染船舶负责报告,全程信息公开

在澳大利亚新州的海洋污染法针对船舶污染的防治规定中,关于信息披露和公开的法律规范非常多,特别是关于污染紧急事件应急反应中的信息公开。如对船舶污染海洋事故的报告义务:不仅要求污染船舶报告涉及石油污染和有毒液体污染事故,还要求船舶必须报告涉及丢弃废弃包装物,或者大船舶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失灵,导致未经处理或者未充分处理的污水排放。污染船舶报告的时间要求从“一旦有条件就报告”转变为“无条件的立即报告”;而且必须把污染事件从始至终的最新信息告知最高可达6个相关的主管当局;同时,设定政府的通告义务。如该法案授权部长发出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通告,包括:海洋污染清除通告、海洋污染预防通告和海洋污染禁止通告。

我国虽然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任何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对海上排污或污染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其后又专章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其中也专门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制度,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重复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船舶污染的报告义务,但这种表面上宽泛的报告主体范围,实际上导致报告主体的不明确,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报告的污染物种类,也造成善良的可能报告人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该报告的污染。信息披露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尤其是在污染的处理阶段,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该成为主要的信息公开来源,这也是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中,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立法缺位。

3、法律实施:对污染船舶的处罚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

船舶污染海洋防治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靠命令-控制手段,即一方面依靠政府严格公正执法,另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处罚。然而,政府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人”组成,政府官员也可能权力寻租,或为机构俘获,因此,对监管者必须设立有效的制约,同时要有力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处罚必须充分引起被处罚者的充分重视,这只能依靠加大处罚力度。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为保证政府的监管效率,在立法中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如通知义务、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如对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监管内容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即环境保护机构必须在其公报上公布与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相关的数据内容:包括强制性的环境审计内容,污染研究和污染减轻方案,和/或发给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处罚通知等。

而我国针对船舶污染海洋监管的立法明显缺乏对监管主体的制约,且对船舶违反污染防治法的处罚较轻,不利于海洋环境的充分保护。如《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中,都没有对监管主体不作为或不正确作为的法律规制,《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虽然规定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条规定明显将监管人员的责任界定为结果犯而非行为犯,即必须是造成严重后果的(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才追究责任,而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只是从事违法行为的则不追究责任。更重要的是,在法律中没有对监管机关信息披露义务等义务的更详细的规制,这就使得监管机关有可能行政不当作为而不受法律追究,监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4

关键词:污染物 环评 试生产 竣工验收

一、环境监察的概念

环境监察要突出“现场”和“处理”这两个概念,即环境监察是在环境现场进行的执法活动,环境监察不是“环境管理”而是“日常、现场、监督、处理”。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微观”的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环境监察按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事前监察、事中监察和事后监察。

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依法对辖区的一切污染源,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从而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简而言之,是运用法律与经济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工业企业污染,抓住了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就是抓住了控制整个形势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环境管理仍主要以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被动模式为主, 我国现行管理制度如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制中的常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复杂的环境污染状况和风险,“一刀切”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方法难以实现对具有不同环境风险区域或流域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科学评价和管理,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和浓度限值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规模逐年扩大、数量逐年增多,环境污染的新账、老账正在叠加,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诉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处于“环境问题凸显期”。 环境执法作为维护环境安全强有力的工具,这时候显得更加重要。由掌握环保法律法规,同时又经常深入现场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和排污状况的环境监察人员从建设项目建设初期到建成后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将企业的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延伸到事前监察和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监察,将会有效推动企业增强主体责任,全面减少污染排放。

三、如何进行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的前置监察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办理环评以前,环境监察人员主要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为指导方针检查企业是否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 ,项目是否开工以及开工时间,是否属于“未批先建”的项目。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1.1项目建设地点周边环境状况

1.2项目建设情况

1.3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2.试生产批复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试生产阶段,环境监察人员对污染防治设施监察主要通过现场听、问、查、看、测等方法,检查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按审批意见要求建设完好、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建立健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设施运行记录是否规范完整等。检查防治污染设施是否已全部按审批要求完工并能投入运行,运行效果如何,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能否满足要求。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企业污水治理设施,排污管网进行全面了解及实地查看。同时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监察。

2.1项目建成地址

2.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2.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2.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情况

2.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2.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2.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2.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2.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2.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

2.4.7排污口规范情况

2.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2.4.9建设期间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2.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对竣工验收建设项目检查时,监察人员应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设施是否能全面、正常运转,运行效果如何,全部污染物是否都经过处理并在指定的总排污口达标排放,核实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与环保审批材料上是否一致,包括生产规模、生产量、产品种类、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对企业生产状况进行了解,重点是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在试生产阶段发现的治理污染设施要求整改的事项是否落实。也有项目基本情况的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试生产申请复函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现场监察。主要检查内容有:

3.1项目建设地址

3.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3.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3.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试运行情况

3.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3.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3.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3.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3.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3.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情况

3.4.7排污口规范情况

3.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3.4.9建设期间和试生产期间的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3.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项目不向环保部门申报和不经环保部门审批进行开工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环境监察人员依据环境监察工作的职责定位即“三查二调一收费”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也是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仅仅依靠单纯的行政命令解决环境问题已不适宜。通过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对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前置监察的现场执法, 这种部门的联动机制把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到审批阶段,而不是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后果后再去检查、解决污染问题。对于解决好多竣工验收后披着合法的外衣却在大肆污染的企业能起到利剑作用,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专业建设;实习基地;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0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02

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高校需整合资源,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增加开放时间提高设备使用率。开放实验教学是学生自主提出实验目标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性学习研究、自行设计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的一种教学方式。随全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普遍提高,对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合华东交通大学提出的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参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设计型及实用型给排水专业人才发展思路进行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把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试验作为开放性日常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人才市场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由“单一型、继承型”向“综合型、创造型”转化。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专业教学,加强试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开发污水生态处理设计研究型实验教学项目,将传统的内容单调的验证性实验提升为综合型、设计研究型试验,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开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教学实践改革的意义

设计研究型实验基地是先进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基地。建设污水生态处理设计研究型实验基地并对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实验基地的学习观察、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加深对所学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主动学习、积极参加科研的热情。

开发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对于专业教学跟踪前言技术发展十分必要。通过设计研究型实验,学生可受到从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等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实验项目相当于完成一个小型科研课题。将科学研究渗透到实验教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开发设计研究型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设计研究性实验、实习基地是先进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有了相对稳定的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学习观察、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大大加深对所学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主动学习、积极参加科研的热情。使专业教学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实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建设污水生态处理实验基地可根据学生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积极性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综合、设计、研究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目前很多高校缺乏用于本科教学的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特别是缺乏设计研究型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室和基地,无法开展污水生态处理设计研究型实验。因此,本项目成果将成为一个实际范例,推动污水生态净化技术标准化实验开展和基地建设,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目标

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开发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综合、设计研究型实验,建立实验、实习基地,并开展教学实践。推动高校污水生态净化技术标准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综合性、设计研究型实验的开展。主要研究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实习教学规划;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实习教学实践。下面,具体阐述一下开放实验、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改革内容及教学规划。

(一)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内容选择

污水生态净化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水生养殖技术、多级人工湿地-塘污水处理技术等。稳定塘、土地处理、水生养殖技术等在校园建设实验基地,会产生异味,且不美观,影响环境卫生,不宜在校园建设。人工湿地及多级人工湿地-塘污水处理技术是当前污水生态净化的代表性技术,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完全符合实验、实习项目选择的原则。

(二)开放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规划

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由学生查阅资料并提出实验方案,方案的讨论与确定、实验基地试验和实验总结四个阶段组成。

1.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这一过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设计,包括提出实验工艺技术路线与实验装置、实验条件要求、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实验计划进度等。

2.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指导教师在实验方案审议的基础上,与学生开展讨论。由学生介绍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可行性、实验室条件等因素对方案进行修正,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满足实验目的要求,在尊重学生思路的实验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实验方案。

3.实验方案。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在实验基地和实验室由学生动手准备必要的试验材料、实验装置,开展具体的实验和测试工作。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分析条件、必要的设备材料等。

4.实验总结。由学生自主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负责指导和答疑,这一过程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按要求编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或论文。

实验题目来源于指导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并根据本科生的特点,从研究课题中设立难度适中,在学生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子课题。整个创新实验使学生经历“三个全面”的过程,即:经历一次全面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学生在完成创新实验后取得相应的学分,其成果可以发表和参加竞赛。创新实验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下图是实验运行的步骤。

专题报告(教师)文献阅读选择实验研究题目 提出实验研究方案方案研讨(师生)实验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撰写报告或论文成绩评定(教师)

(三)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教学规划

1.认识实习。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认识实习主要内容:理论简介参观基质撰写报告。主要突出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简要介绍污水生态净化的原理与工艺,采取

参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试验基地,初步认识污水生态净化工艺,主体构筑物,了解与污水生态净化工程有关的设备、装置、器材、管材,了解污水生态净化的前景与发展方向,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

2.毕业实习。污水生态净化技术毕业实习主要内容:专题报告文献阅读参观试验基地看系统设计图纸撰写报告。详细介绍污水生态处理的原理与工艺,主要讲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原理与工艺、构筑物构造与计算、脱氮除磷原理与工艺,介绍当前污水生态净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理解。主要侧重于某一问题的深入,突出深化专业教育求深求新,结合毕业论文,力求在污水生态净化领域深入,同时兼顾知识方面的拓宽。对人工湿地系统工程设计图纸详细了解,了解工程设计的方案,管道、设备的平面布置、敷设等。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作准备,结合毕业课题有针对性分别进行。

三、 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总结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的“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是成功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学科的前沿性和典型性,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2)利于初学者接受掌握。学生愿意解决这种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能使学生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3)具有探索性。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4)自主性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灵活地选择参加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5)综合性强。以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学习与运用的形式出现,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6)与环境协调,便于在校园建设,可有效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交通、食宿价格普遍上涨,实习就地解决,节约经费,便于学生实验和实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2015-01-07.

[2] 罗勇,王艳瑾.创新实验项目开放形式,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21-23.

[3] 胡拥军,吴四贵.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化工时刊,2010(9):67-68.

[4] 王涛,钟穗东,张汉平,等.大学生开放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25-127.

[5] 王晓岗,张星,李静等.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155-157.

[6] 胡锋平,唐朝春,何伟,等.基于地下水生物除铁除锰装置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2-25.

[7] 温龙岚,岑玲.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7):64-65.

[8] 张桂然,张红梅,李欣.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140-142.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6

论文关键词:环境突发事件;信息公开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事件。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相比较,同样在严重的突发环境灾难面前,这次日本政府采取了比当时的前苏联政府更为公开透明的信息管理方式,这也被验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作为灾难发生地的日本,并没有产生多大的社会恐慌,政府只疏散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随后建议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人员“自愿撤离”。而另一方面,远在彼岸的中国却流传着各种谣言,甚至引起抢购食盐等现象。这样的对比值得反思。

在环境突发事件面前,政府应当起到引导和应对的职能,才不会让谣言有机可乘,而在近几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环境突发事件中,由于信息的缺乏引起了民众或大或小的恐慌并伴随着盲目抢购等社会现象,我国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时的信息公开的问题就显得非常有讨论的必要。

一、我国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时信息公开的现状

(一)现有的法律法规

我国环境应急法制的发展起步较迟,2004年以前,宪法、法律中只有一些关于突发事件应急法律规范的零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这两条规定构成了我国环境应急制度的基本框架,规定了污染责任人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传递信息的义务。

另外,在我国《水污染防治法》、《防震减灾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气象法》等法律中,分别制定出一些关于处理环境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相应法律规范。如《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八条指出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事业单位应向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防震减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地震震情和灾情等信息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准确、及时。《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要求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向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的专门法有1993年制定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及1995年制订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它们对核事故和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的信息传递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如《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就规定当核电厂进入应急待命状态时,核电厂核事故应急机构应当及时向核电厂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核安全部门报告情况,并视情况决定是否向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报告,再由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指定的部门报告情况

而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催生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目前最相关也是最详细的法规。在其中的第四部分“应急响应”中专门用一个小章节介绍了信息报送与处理的程序,其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级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报送程序和时限,另外还对报告的方式和内容也作了要求。

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发现,它们都对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如何向政府报告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关于政府如何向社会公布信息却只是一句带过,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提到。

在针对不同环境灾害相应的法律中,只有《气象法》中提到了宣传媒体应当增播或插播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气象预报。在《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中,只有第二十三条——“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在核事故应急响应过程中应当将必要的信息及时地告知当地公众”和第二十八条“有关核事故的新闻由国务院授权的单位统一”两句笼统的要求。而在《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仅有第三十二条提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应当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情况,按照规定及时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在最重要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关于信息的部分竟然也只有一句话: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外统一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而在2008年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中,仅仅规定环保部门应当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向社会主动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情况”,却没有对 企业在突发污染事故后及时向公众披露作出任何规定。

(二)近年来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时信息公开的情况

在2006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出台之前,我国对于环境事件的应急法制尚未健全。在2005年底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直到2005年11月18日污染者才将松花江遭受污染的情况报告给黑龙江政府,直到11月23日才将真相向公众公布,使很多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没有实现。在污染发生后的额11月14日到17日的4天时间里,国家环保总局没有接到吉林省环保部门任何关于这起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错过了解除污染隐患的最好时机。而在自上而下的政府向公众公开信息的方面此次的应急信息通报速度不仅迟缓,而且还存在隐瞒的情况,给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造成偏差,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事件发生后,吉林省政府所通知的对象包括“直接从松花江取水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吉林之下、哈尔滨之上的沿江百姓,他们的知情权如何保证?他们会否不慎喝了被污染的江水?由于缺乏公开的信息披露,封闭性的信息传递,难免挂一漏万。苯污染事件发生的两天后,在吉林省松原市松花江边,50多岁的渔民李国孝一直在江里捕鱼,除了自己吃,就是卖到市场,没有人告知过他们“这些鱼不能食用”。

在这次特大污染之后,政府作出了许多改进的努力,《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相继颁布。但近期,出现了污染事故数量猛增的严峻形势,紫金矿业、中国石油、中金岭南等多家公司接连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集团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酸性含铜污水出现泄漏,约9100立方米的污水流入汀江,对如此严重的污染事件,紫金矿业拖延9天后才予以公布,而且在最初公布时将污染事件的原因推给降雨。

2010年3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思汇政策研究所联合了一份调研报告,该报告称,175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中国大陆可公开获取的环境违规记录共超过750条。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思汇政策研究所中心主任马军表示,这些企业中,对环境信息如实披露者“几乎为零”。

二、切尔诺贝利事件和福岛核泄露事件信息公开的对比

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灾难性影响众所周知,在这里我们仅仅关注该事件中各方针对信息的处理并探讨可能由其导致的影响。

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后,前苏联当局封锁了消息,当地居民对事故的严重性一无所知,事故发生后的30个小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在这段时间内当地居民如果能关闭门窗不外出活动的话,也许就能大大降低死亡率,而现实是直到30个小时后军方才突然宣布紧急疏散。此时前苏联官方仍未发表任何有关该事件的官方声明,直到放射性粒子大量扩散飘移到北欧上空,由瑞典某家核电厂侦测到了急剧升高的放射量,才令国际社会意识到了此次灾难。然而,在获悉事故严重性实情后,前苏联政府仍然对切尔诺贝利的信息采取了分类区别对待的政策,苏联公民对此事信息的获知少得可怜。据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在事故发生时,约有840万人正处在核辐射区,其中有300万是儿童。有媒体报道称,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国家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的辐射而死亡20万人。仅乌克兰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

日本此次的福岛核泄露事件的事态仍在发展,最后的结果仍有待评估。日本首相菅直人在2011年3月18日下午与到访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会谈时承诺日本政府将尽可能透明地向全世界公布任何有关核泄露的信息,他还说将加强对核电站周围辐射情况的检测。但尽管菅直人政府作出了这样的表态,此次事件的信息公开仍然受到质疑,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东京电力公司。俄罗斯专家安德烈耶夫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批评日本东电公司未能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称“他们没有吸取切尔诺贝利的教训”。东电在3月27日中午公布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机组地面积水的辐射物质浓度陡增到正常值的1000万倍,但到了晚上,东电又称“1000万倍”数字有误,有可能把真实情况夸大了“10万倍”,需重新检测。多家国际媒体都强调说,在日本核危机中东京电力公司早就被多方严厉批评有隐瞒信息的行为。事实上,27日中午,东京电力公司公布信息时就已经在多国媒体上引发混乱。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日本官方信息缺乏统一,可能加剧外界对日本政府反应的担忧: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发言人说,“很有可能积水是来自反应堆堆芯”,日本首相菅直人的发言人则拒绝作此判断。

三、分析及建议

(一)对现有政策法规及具体实施过程不足的分析

1、政府信息披露的不足

由第二部分中近年来我国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时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信息公开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发生环境事故时政府对公众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

现有的法律法规针对信息披露方面的条款过于简单和笼统,并没有规定出干系人及政府在面临环境突发事件时向社会公布信息的具体步骤,更有甚者,像“必要的信息”、“由国务院授权统一”、“按照规定”等字眼留下了相当大的操作空间,这样的法律法规无法保证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民众获得及时、准确且全面的信息。

2、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隐瞒信息

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如何向政府报告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在环境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存在着污染单位与政府和公众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现象。而由于涉及到污染单位实际的经济利益,污染单位会试图隐瞒信息来逃脱可能受到的惩罚。纵观本文中提到过的环境突发事件,无不存在着污染者在初期试图隐瞒信息的行为,而本文中提到的仅仅是近年来的重大环境事件,可以想象有多少影响较小的污染事件的污染者通过隐瞒信息而致使污染事件根本未被发现。

此外,这一问题比起4.1.1来,显得更为难以解决。

通过第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政府信息披露层面,此次福岛核泄露事件比起切尔诺贝利事件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菅直人政府多次强调将保持信息透明,这无疑可以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1986年切尔诺贝利的悲剧。但另一方面,东京电力公司的表现给此次事件的信息公开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日前,有媒体列举了东京电力公司的六宗罪,其中第一宗罪“为保资产错过最佳时机”和第二宗罪“篡改数据多次隐瞒事故”都说明了东电因其自身利益而试图隐瞒事故信息的行为。

而2.2中的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上更直观地反映出政府披露信息和企业公开信息方面的比较。在更早的时候,如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最为人诟病的是政府在披露信息方面的不足。而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主要问题都集中在企业尤其是大型上市公司隐瞒信息的层面上。

从根本上来看,现有的控制手段还停留在命令控制型的手段上,而在经济层面上的环境违法成本严重偏低,甚至出现紫金矿业在发生“污染门”一个月之后的股价不降反升的情况。

(二)意见和建议

1、明晰条款规定,划清责任,强化环境监管部门独立性

针对政府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首先要解决的是法律法规方面条款不明晰的“硬伤”。现有条款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分散、流于表面,缺少可参照执行的实施细则,在实际过程中导致掌握着环境突发事件信息的官员拥有较大的处理事件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不明晰的条款导致了各级部门和单位责任划分不清,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导致事件无法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扩大了危害。

为此,立法中应首先明确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地位,并对知情权的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让有关部门在披露信息时对“是否公布、公布多少”等问题做到有法可依,减少其操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其次,应建立起处理环境突发信息的程序保障机制。针对现有条款过于分散和流于表面的问题,就要求建立起一整套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时的信息传导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明晰信息传递方向,做到所有责任和信息有且只有一个部门来处理。

第三,应强化环境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若是环境监管部门的独立性不足,仍然会导致地方政府为了当前的利益而忽视环境方面的法规,所有条款都成为一纸空谈。

2、给予污染单位公开信息的足够激励

想要污染单位主动向上汇报或向社会公布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根本之道在于给予其足够的经济激励。一方面,必须增加其隐瞒信息的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适当分担意外的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责任和损失:只有当隐瞒信息的违法成本大于公开信息导致的损失时,污染单位才有足够的激励及时公开信息。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7

(一)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规范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二)本预案所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环境事件。

(三)本预案适用于*区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四)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当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设立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工作,并负责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五)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应加强协同合作,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二、应急处置组织系统

(六)设立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区长兼任,副总指挥由区环保局局长兼任;成员由区政府办公室、区人武部、区交通局、区建设局、*分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局等有关部门及区场、街主要领导兼任。

应急指挥部下设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办公室,在区环保局办公,负责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与应急的日常工作。

1、指挥部职责

1.1组织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自勺应急处置工作;发生重大、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组织建设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

1.2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1.3市、区政府、上级环保行政部门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情况。

1.4负责重大、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终止认定及宣布事件影响解除。

1.5负责对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

1.6不定期地组织修订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应急办公室职责

2.1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公众的环境安全隐患意识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意识。

2.2对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防范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区各企业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相关机构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演练工作。

2.3监督检查存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隐患重点单位的风

险防范与应急处理方案的制定工作。

2.4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向各有关应急处置机构和单位

传达指挥部指令,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

2.5完善信息网络,跟踪上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事态变化和

处置情况。

2.6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事项。3.成员单位职责

各成员单位负责组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作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机构,承担相应的职责并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职责。

3.1区政府办公室,负责组建信息组。主要职责:

3.1.1收集整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有关各类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件的应急处置;

3.1.2及时向公众重大、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危险区域警示公告,并向公众相关处置信息;

3.1.3按照报告制度,向上级政府部门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

3.2区环保局,负责组建应急监测与处置组。主要职责:

3.2.1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及污染物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演练;

3.2.2之开展现场污染状况的应急监测和跟踪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分析污染变化趋势,为指挥部制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3.2.3指导开展现场泄漏污染物的后续处置工作,使污染的持续

危害减少到最轻程度。

3.3区人武部:

3.3.1做好民兵的动员工作;

3.3.2制定参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预案并组织实施演练;

3.3.3负责核、生物、化学专业处置队伍建设;

3.3.4在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组织民兵参与抢险和救援工作。

3.4区建设局,负责组建工程抢险与设施组。主要职责:

3.4.1负责组织对市政、水利工程设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抢险和维护;

3.4.2负责污染现场通讯、电力等受损公用设施的修复。

3.5区交通局,负责组建交通运输组。主要职责:

3.5.1保障抢险救援人员及物资运输的畅通;

3.5.2组织人员、伤员、救灾物资的运输、转移、疏散。

3.6区*分局,负责组建*保卫与突击组。主要职责:

3.6.1实施全天候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110接警,并及时通知区或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3.6.2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维护秩序,疏导交通;

3.6.3负责现场泄漏污染物的洗消和危险装置的排险救援工作;

3.6.4依据应急指挥机构命令实施相关地区交通管制或。

3.7区安全生产监管局,负责组建事件调查与评估组。主要职责:

3.7.1负责组建污染事故损失评估专家组;

3.7.2开展事件调查,做出责任认定,提出处理建议;

3.7.3负责污染事故损失统计和损失评估工作。

3.8区卫生局,负责组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主要职责:

3.8.1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护预案并组织实施演练;

3.8.2开展现场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

3.8.3及时运送伤员并组织医院抢救,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

3.9区水务局,负责组建水务安全事务组。主要职责:

3.9.1负责制定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河流水域污染应急处置预案;

3.9.2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河流水域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及时用水安全警报;

3.9.3当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时,立即关闭水源地,并启动饮用水备用预案,保障饮用水的基本供应和用水安全;

3.9.4负责进入市政管网、水体污染物的控制和处置。

3.10区城管局,负责组建现场清扫和固废处置组,主要职责:

3.10.1负责对应急处置后的现场进行清扫;

3.10.2负责对应急处置后遗留固体废物进行处置。

(七)设立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区人民政府统一聘请,任期5年。专家组职责:

1、开展预防、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研讨与交流;

2、分析污染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

3、对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

4、对事故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提出处理意见;

5、对事故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恢复提出处理意见

(八)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人应由区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区长兼任。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九)全区范围内存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隐患的重点单位,应当设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方案》,并报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备案。

三、应急准备与保障

(十)区人民政府要设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资金,保障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及运行、应急装备配备、应急技术支持、应急处置培训及演练等的资金需求。

(十一)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应当针对本地区、本部门特点根据国家规定,配齐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安全防护、通讯及抢险设备;可能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单位要针对本单位特点,配备必要的应急抢险和救护装备。

(十二)各单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应抓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的建设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本单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演练。

(十三)各单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要建立健全值班备勤制度,保证人员、装备等处于良好状态。

四、预警与应急响应

(十四)按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根据事件的性质,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划分为四个预警等级:

1、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四级,用蓝色表示。

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对公众的生命健康、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影响或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1区域生态功能部分受到影响;

1.2人员发生轻微中毒症状;

1.3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1万元;

1.4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100人以下。

2、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三级,用黄色表示。

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即对人员的生命健康、公众的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损害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2.1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2.210人以下发生明显中毒症状,但不会有导致伤残的后果;

2.3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l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2.4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100人(含100)以上1000人以下。

3、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二级,用橙色表示。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即对公众的生命健康、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3.1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并可能导致伤残后果,或发生人员受到辐射伤害;

3.3中毒死亡3人以下,或10人至30人发生明显中毒症状;

3.4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lO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

3.5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1000人(含1000)以上10000人以下;

3.6因环境污染造成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水源地取水中断;

3.7因突发性环境事件造成跨行政区域纠纷;

3.8丢失、被盗、失控3、4、5类放射源。

4、特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一级,用红色表示。

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即对公众的生命健康、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特别重大损害、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公众生活秩序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4.1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2中毒死亡3人以上(含3人),或30人以上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人群受到辐射伤害;

4.3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

4.4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超过10000人(含10000);

4.5因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4.6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

4.7丢失、被盗、失控土、2类放射源。

(十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等级的确认,由首先接警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件现场的报告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确定为属于本机构职责等级的污染事件,应立即启动本机构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置,评估确定为超出本机构职责等级或无法确定等级的污染事件,立即报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进行评估,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接报后要迅速进行预警等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交由相应的应急指挥及处置机构对污染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十六)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根据预警等级,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划分为:

1、四级事件,由事件发生地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

2、三级事件,由事件发生地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必要时可请求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给予支援。

3、二级事件,由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处置,必要时可请求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支援,事件发生地应急指挥机构应参与配合。

4、一级事件,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处置,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实施具体处置。

当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事件责任单位及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立即组织进行先期处置工作,并报告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

(十七)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关单位或现场公众有责任立即向当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或当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或拨打110、119、122报警台、120急救台及区环保投诉电话84851560。接警单位要认真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原因、伤亡损失情况等内容,进行核实后立即通知当地或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五、现场处置及应急终止

(十八)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有关部门接警后,要迅速赶赴现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见附件)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现场应急处置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2、控制污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扩散和蔓延,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危害。

3、立足长远。应急处置应彻底消除危害,确保不发生二次污染。

(十九)发生一级或二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应急指挥部要开设现场指挥部,主要开展下列工作:

1、听取现场有关人员的汇报,了解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伤员救护,立即组织抢救伤员、疏散转移群众。

2、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机构,迅速控制事态和现场,组织协调现场的人力、物力维护现场秩序、疏散人员、疏导交通,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或。

3、开展现场勘查和污染源调查,采取一切安全有效的措施,快速封堵或转移污染源。组织专家组分析污染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

4、对现场污染状况开展应急监测,初步确定污染状况,划定受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现场实施跟踪监测。对现场污染物进行消洗或清除工作,消除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后续影响。

5、向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报告现场处置工作的有关情况,根据事态变化提出相应的应急解决方案,请求上级支援。

(二十)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二十一)满足应急处置终止条件时,由现场指挥部向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或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处置工作终止建议,经批准后实施。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处置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经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经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水平。

(二十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事件发生地政府应配合有关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开展事件责任调查、损失评估,做出结论。

六、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

(二十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发现或获知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立即(最迟要在半小时内)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处置四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向当地政府和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处置三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及市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通报。

处置二级和一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市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上级环保行政部门报告,并随时报告事件势态的进展情况。

(二十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分为速报、确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1、速报。从发现事件后l小时内上报,三级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必须上报速报。速报用电话直接报告,但要在8小时内补书。面报告。速报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污染范围及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转化趋势等初步情况。

2、确报。在查清环境污染事件有关基本情况后48小时内上报,各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必须上报确报。但可以先通过电话报告。确报要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并报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3、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48小时内上报。各级突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废水;验收监测;分期;原因;实施方案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保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3号令)的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管理方式。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书(表)、登记表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企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技术依据,是企业或区域制定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据,是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保证。做好验收监测工作,对预防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l、问题的提出

环境监测工作是使用数据书写历史的。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越来越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能力是个挑战。在对废水处理设施验收监测工作中,探索分接到建设项目的核准试生产报告后、正式组织验收监测时、发验收监测报告之前三个阶段,开展前、中、后期监测,以期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监测的排污状况,提高“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服务效能。

2、选择废水处理设施分期监测的原因

2.1废水处理设施的普遍性

有些建设项目根据项目的特性,做到将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还有数量不少的建设项目,在生产中需要将废水对外排放。

2.2废水处理设施的可操作性

采集样品时,废水水样相对易操作,不需动用较多的人员和仪器设备,能够达到出其不意、乘其不备真实获得现场第一手资料的效果。

2.3废水处理设施的特殊性

废水处理工程是达标排放工程,部分设计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为早日通过验收,参与或授意采用非正常手段,影响验收监测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作假手段多且繁杂。常见的几种方式有:一是掺水稀释,有些处理工艺加清水是正常的,如气浮工艺、高盐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但是部分调试人员却乘机加入大量清水,达到稀释污染物目的;二是不进水,曝气正常进行,生产废水不进入,以获提高处理率的良好效果;三是放清水,基建施工时预置暗管和切换阀门,将大量清水混入处理系统,使监测结果失实;四是调包,趁采样人员不注意或检查设施运转、监测流量时,采取换样、掺水等非正常手段;五是现场监测工作的不规范性,如一人单独采样、采样时马虎、样品随意放置等。

3、选择废水处理设施分期监测的实施方案

废水处理设施开展分期监测,监测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技术规定和实施细则,必须事先认真研究工艺流程,提高科学识别能力与判断能力,及时反馈信息,把好质控关。

3.1采样时段,具体采样监测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采样时间为接到环境管理审批部门转来(或建设方送来)建设项目环保核准试生产报告,安排采样人员随机采集水样,现场加采不低于10%的平行样和加标样,做好质控。所获得的第一批数据为前期数据,称为参考监测数据。

第二次,采样时间为受理委托监测,正式组织验收监测时,按核准的验收监测方案要求采集水样分析后,所获得的第二批数据作为验收监测报告中主要评价的依据,称为验收监测数据。

第三次,采样时间为在组织验收监测结束后,正式验收监测报告发出之前,再次随机采样抽查,所获得的第三批数据为“回马枪”数据,称为备查监测数据。

三个阶段采样监测的采样人员、采样点位完全一致,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

3.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主要选择总量控制因子、特征污染因子以及常规污染因子等重要的控制指标,如COD(化学需氧量,以下同)、NH3-N(氨氮,以下同)等。

3.3监测数据的应用与评价

随机选择对3家企业废水处理设施验收进行前、中、后三期监测COD、NH3-N的数据,统计后列于表1中。

由表1的18组数据分析发现,废水处理设施验收前、中、后三期监测结果差异不可忽视,前、后期监测数据全部高于验收监测时数据,增幅范围4%~81%。正测数据没有超过标准限值,但首次监测和后期监测有明显的超标排污行为迹象。如在COD的监测中,监测数据9组,超标2组;在对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NH3-N项目监测时,NH3-N的标准限值为小于或等于25.0mg/L,三组数据中的首次数据为27.5mg/L、验收时数据为23.0mg/L、后期数据32.8mg/L,存在2次超标,超标率为66.7%。表前、后期监测与验收监测结果出入较大,则警示验收监测时可能存在作弊行为,或者是操作人员还没有完全掌握操作的技术要领,如污水处理时菌种投放的数量、时间是否满足要求,絮凝剂添加的量等需要认真对待。在编制验收监测报告时,对于验收监测时的超标数据客观的列在报告中,前、后期监测数据以附录形式列于正式验收监测报告之后;对于超标率高于20%的项目,有必要告知业主,再行复测或重测;对于三次的监测结果基本相符,则说明正式组织验收监测时数据可信,验收监测结沦依次进行评价。

4、分析

废水处理设施验收进行前、中、后三期监测。首先,前、后两次监测不是全项目监测,而是在总量控制因子、特征污染因子以及常规污染因子中选择某几项重要的控制指标,如COD、NH3-N等采样分析,由此而增加的成本和工作量监测站能够承受,对于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衡量污染物治理设施的治理效果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第二,不搭车收费,是免费的义务监测和提醒监测,后期监测也是重要的监督性监测。首次监测业主较欢迎,即使结果不反馈给业主,业主也主动咨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威信。尽管后期监测有部分业主表现出逆反情绪,但在事实面前也口服心服。

5、结论

开展废水处理设施前、中、后三期监测,能提高验收监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果。随着环境监管的深化和加强,工作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探索,促进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5―80.

[2]赵文平.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时的环境管理检查[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3]薛宇浩.废水处理设施验收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

上一篇:超市食品卫生制度范文 下一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