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初中生开展课外语文阅读

时间:2022-09-28 11:54:20

如何指导初中生开展课外语文阅读

课堂阅读不用多说,有教师引导,但课内阅读的材料毕竟有限,如果语文知识只从课内阅读中获得,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在考试的内容,书本知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就看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就成为现在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不要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提高,课内阅读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前提和基础。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我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在四年级到初二下学期。这一阶段为最佳阅读期,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可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初二下学期,学校会为中考而改变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的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如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若阅读的缺乏会带来明显的后劲不足,表现为,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下降,尤其表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语文成绩,而且影响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兴趣和习惯相结合

课内教材与课外读本相结合,学生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相结合。简单地说,课外阅读的内容应与课外教材保持一致性或相近性,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册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利用好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根据每单元每课的内容,并结合课外读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若放任学生去找任何书籍去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如:把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圈一圈,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领悟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在句子旁边批注。长期坚持,学生课外阅读也养成了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给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活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读过一本读物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摘抄下来,让学生有感而发,写读后的感想、写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仿写、续写片段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掌握好课外阅读的三个原则

1.课外读本与课内教材相匹配。若匹配课外阅读就能延续课堂教学,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就让学生学习课外读本的《项羽本纪》选文,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英雄不同的风范。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增无减,因为在课本之外会发现有更多的东西和书上的内容一样精彩,内容匹配之外还要注意量的匹配,不要贪多。

2.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有适当的指导。“适当指导”是指在那些会有阅读难点和文字障碍的文章上才要教师指导一下,比如遇到较难的文言文,若不作适当的指点,学生读不懂内容,往往读不下去。又如议论文、说明文等比较讲究技巧的阅读,不妨事先就准备好一些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从内容、方法、观点等让学生有成就感。

3.教师对所布置的课外阅读,必须进行有效的检查。若布置完就不闻不问,大部分学生自觉性不是很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偷懒,老师不查,学生就不读,若不检查,即使读了也是走马观花,因此,检查还是有必要的,但强度不宜过大,在检查时,要尽量能让学生每次阅读抓住两三个重点或难点。

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造,丰富的阅读是创造的源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大量的语文资源,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地结合,既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总之,通过指导、推荐、各种活动的开展,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将伴随学生一生成长。

上一篇: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 下一篇:搭建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