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8 11:35:55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的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人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就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胜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从“好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到做“学问”,这就要求课堂上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例: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5个问题让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兴趣。1.3/4、6/8、9/12和9/12、6/8、3/4这两组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2.比较3/4、6/8和9/12的大小?3.根据前两题的结论,你悟出什么道理?请写在自学笔记上。4.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规定零除外?5.请你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通过鼓励学生不断向教师乃至课本质疑问难和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其想象领域。

四、强化动手探究,发展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莫江文,肖春梅.数学美在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J].河池学院学报,2005,(02):82-85.

2.马建华.大千世界的数学美[J].中学生数学,2005,(15):35.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

上一篇: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下一篇:从“创造性就像种子”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