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话题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8 10:25:00

创新教育在话题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话题作文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变革和进步。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在会写乃至写好其他类型的作文的基础上,活起来,动起来,会写乃至写好话题作文。

关键词:话题作文;张扬个性;训练得当;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4?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37-02

一、转型期的尴尬

我们上初中乃至高中时,老师在指导我们写议论文时,总要强调这样一点:遇到要表达观点时,最好用“我们说”或“我们认为”,一般不要轻易使用“我说”或“我认为”,理由是:别让人觉得你太“张扬”,否则可能不利于你的作文得分。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革新发展,现在我们主张学生大胆的表情达意,勇敢的使用“我认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中、高考作文也是这样一步步蜕变发展的——由命题作文到半命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直至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张扬个性”的话题作文,无不是在一步步解开羁绊、砸碎枷锁,以期能让学生放开心灵和手脚,跳出最美的“舞蹈”,释放应有的才情。这无疑是给学生的一个福音,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变革和进步,同时,也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写好话题作文?尽管多年的教育教学使我们在作文教学上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必然会对新的“话题”产生影响。好的方面:“话题作文”也是作文,再怎么的也脱离不了写作的大范畴,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能技巧,有了丰厚的底蕴,必能游刃有余;产生的冲击:不能很好的领会“话题”之“新”在于“张扬个性”,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固有的教学模式化势必束缚住老师和学生手脚,遇事不容易放得开,不能或不敢越“雷池”半步,亦步亦趋唯恐有失。这个转型期间,也许会像缠了一半刚放开小脚一样别别扭扭吧。

二、尝试“一题多体”的训练是好的过渡

接触话题作文之前,我训练学生较多的是“一题多体”的写作,即同一个题目、不限文体的写作训练。如:我让学生以《读书真好》为题,同时写两篇文章——记叙文和议论文各一篇。这样,学生在同一个题目前会强迫自己形成两种思维方式——形象和逻辑思维,继而相互作用。类似的训练,使得学生初步感知“一事可叙议,风韵两相宜”的妙处,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拥有自的欣喜,同时为后面过渡到话题作文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得当的训练“话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起步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话题作文是新鲜的,也是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不过在理解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和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搅在一起,以致于写出过于生硬甚至偏题的文章,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依据学生实情(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循序渐进,设计出适合学生写的“话题”,使学生逐步认识并掌握什么是话题作文,如何写好话题作文,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1999年开始接触话题作文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简单地将别人的“话题”,顺手拿来,简单指导,便开始让学生写,结果不尽人意,收不到预期效果,多次评讲,也读范文,还是不够理想,思来想去,我找到原因:学情不同,是不可以照搬的。要想学生创新,教师必先得有新的思路。之后,我便针对自己的学生设计相应难度的“话题”,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最初设计的是这样的话题:“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图,按地域分,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江苏省地图、南京市地图……按用途分,有旅游地图、交通地图、教育地图……按性质分,有……”请以“地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600字左右。

四、培养创新思维,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有了好的话题,还得有活跃的脑筋,这样一个话题才能开阖自如。所谓活跃的脑筋,也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样我们才可能看到个性十足、赏心悦目的文章。其实,作文是一种技能,而作为一种技能,“它可以是一种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要想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老师必先得具备创新眼光,然后才能运筹帷幄。在一堂作文课上,我拟了这样一个“话题”:结合街头的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是两只相差不大的小手,稍大的小手提着一只书包,从画面右上方伸向中央,稍小的小手从画面左下方伸向中央,看来是要接过书包。就在画面上方,斜着是一行字:她把希望让给了弟弟,谁来给她希望?整个画面是黑白的。我把这幅广告只截取了中部图画部分放大贴到黑板上,让学生以这幅图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我觉得具备创新思维不仅是话题作文,在其他各种类型的作文当中都是大有裨益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力图使他们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我采用的是一种常见的而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将一张大白纸,上面有我刻意留下的一个小黑点,请学生说出他观察到的结果。惯常的答案是:一张洁白无暇的大白纸或一张有一个黑点的大白纸;也许意识到老师不可能那么“傻”,于是经过细致入微的“搜索”后,有人告诉我,在大白纸的左上角和右上角,有老师的两个指印(那是我用沾了粉笔灰的手拿过的地方)。虽然我没想到这一点,但我肯定了他们观察仔细,同时指出他们在观察时只注意了那个黑点或刻意理解了“观察”,而没能把眼光放开,经过启发,有同学说:“我看它是一扇在沉沉黑夜中还亮着的窗(结合黑板)。”我充分肯定了他的创意,这样学生会逐步意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时对观察产生兴趣,并逐步形成习惯。

2.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结合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句,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勇气,甚至敢于对名家学说提出疑问的精神。当然怀疑是建立在多思善想的基础上的,因为:“多思多思多多思,思中智来”,告诉学生“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3.培养学生讨论习惯,并具备争辩的勇气。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或辩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的最好形式。我采用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创设类似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情境,由学生当主持人,就某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谈自己的经历、认识、体会。大家围坐在一起,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相互提醒、相互补充,气氛热烈而轻松;再一种是较激烈的:为有话想说者搭设“擂台”,让他一人在讲台上谈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及自己对此事的认识和看法,并勇敢接受全班同学的质疑,让他感受“舌战群儒”的味道。

4.培养学生的再想象能力。再想象能力即在别人想象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想象的一种能力,例如在上《孔乙己》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丁举人夜审孔乙己一节发挥再想象,写成一个小剧本,并把它排练出来,在全班公演,要求是得符合当时社会环境,效果很好。经过多次类似的训练,学生们就能自如地收放思维的翅膀,创新思维自然也就慢慢发展起来。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想,只要我们老老实实从这个“一”做起,多看多听,多思多想,多撷取多请教,一点一滴地去感知创新教育、理解话题作文,则必能使这个拆掉裹脚布的妙龄女子健步如飞的。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

[2]顾培玉,王建国.创新教育简明教程[M].甘肃文化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将终身道德学习贯穿于中职德育教学中 下一篇:医用化学实验考核项目评分标准的制定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