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A模型的战略网络的结网及其演化机理研究

时间:2022-09-28 09:59:54

基于BA模型的战略网络的结网及其演化机理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将战略网络抽象成“点、边、网”三个层面要素构成的关系网络,重点研究战略网络的形成规律和演化机理。首先,从三个层面剖析战略网络的网络结构维度,创新性地提出“网络节点度”、“网络联结强度”、“网络密集程度”、“网络结构熵”四个特征维度来刻画网络的结构特征;然后,基于无标度网络的BA模型探讨战略网络演化的增长机制和择优联结机制,分析网络结构的四个特征维度及其功能在战略网络演化不同阶段的动态发展。

关键词:战略网络 网络结构 演化机理 BA模型

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和开放式创新的兴起,企业竞争已由企业间的对抗竞争发展到网络间的合作竞争。战略研究将网络思想用于战略管理中,提出了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的概念。战略网络是一种由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特殊关系的企业网络(Nohria,1992)。学者们从组织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生态学等视角对战略网络内涵、特征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现有文献多应用单一理论对战略网络进行分析,偏重于网络形成和案例研究,缺少综合性理论的系统研究及对网络关系和结构的分析,更缺乏对网络演化的深层次研究。因此,本文将从战略网络的“点、边、网”三个层面着手,探讨战略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

战略网络的形成与演化研究综述

战略网络的形成研究,散落在战略理论、联盟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等研究中,网络是在企业二元关系互动基础上扩展开来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建立联盟是出于经济动机,企业对互补资源的需要是其协作的重要驱动力。比如,Wang和Zajac(2007)认为技术互补性推动企业联盟组合的形成;Shipilov和Li(2008)提出开放网络中的企业可通过网络结构洞位置获取资源和信息。由此可见,战略网络的形成可看作企业基于自身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及其所嵌入网络的情况。

现有文献侧重于经济社会或文化等单一理论对战略网络的演化进行阐述,以静态和定性研究为主,缺少网络演化的过程研究。本文对部分战略网络的演化研究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战略网络的形成和演化研究依旧存在两大不足:第一,研究内容。理论研究集中于战略网络的内涵、特征和形成动机等方面,以定性和静态研究居多,对网络的形成机制、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较少。第二,研究方法。研究都是从战略、嵌入性、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等概念入手,基于网络层面进行分析,其研究停留在表面,很少深入到网络的构成要素,缺乏对网络形成和演化问题的深层次研究。战略网络的演化与形成密切相关,只有弄清网络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演化机理。因此,本文首先运用网络分析方法从构成网络的点、边、网三个结构维度探讨战略网络的形成。

战略网络的网络结构

(一)战略网络的网络结构维度

战略网络中的每个企业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企业节点间相互联结构成了网络的边,而这些相互联结的边交错形成了具有层次结构的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本文将战略网络解构成点、边、网三个层面,分别研究网络节点、网络联结和网络层次结构。

1.网络节点。战略网络节点包括不同的身份、资源、能力和知识等,既可以是独立企业,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它是形成战略网络的基本要素。本文按重要程度将网络节点分为核心节点和非核心节点,用网络节点度表示,即联结到该节点的其它节点的数量。如图1所示,网络节点包括核心节点企业及供应商、消费者、合作企业、相关企业、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服务机构和其它组织等非核心节点。

2.网络联结。本文根据联结强度将网络联结分为核心联结、关联联结和联结,它是形成战略网络的关系要素。其中,核心联结如图1中双箭头所示,代表核心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直接作用及能力、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节点间联结紧密;关联联结则是指代为核心节点提供资源或服务,如图1单箭头所示,它更多表现为一种单向交流,其联结强度不如核心联结;联结是指网络外部对整个网络主体的智力支撑,可用图1中长连线表示,它所反映的联结强度最弱。

3.网络层次结构。战略网络按层次分为核心网络、关联网络和网络。虚线表示网络层次结构的边界,它具有渗透性和动态性。核心网络反映的是核心节点按价值需求选择合作节点并紧密联结的网络系统,它具有产品流转增值的功能。关联网络反映的是网络节点与核心节点相互关联,在核心网络基础上构建虚拟价值链,具备信息交换功能。网络表现为网络外部对整个主体网络的智力支撑,具有合作创新功能。为更好地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过程,本文引入网络密集程度和网络结构熵的概念,分别描述网络的结构密度特性和演化有序程度。

(二)战略网络的网络特征维度

本文从点、边、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网络节点度、网络联结强度、网络密集程度、网络结构熵四个特征变量来刻画战略网络结构特征。

1. 网络节点度。网络节点i的度是指网络中联结到该节点的其它节点的数量,用ki来表示。网络异质节点的不同重要程度可由新加入节点与原网络节点i相联结的概率来表示,即网络节点i的度为该节点度数占网络节点总度数的比例:

Ii=ki/∑kj

其中,Ii满足∑Ii=1。一般而言,不同节点的联结数量是不一样的,一个节点的度越大则代表这个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它反映了该节点在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对整个网络的影响。

2.网络联结强度。本文用平均路径长度来表示节点间的联结强度,定义任意两个节点i、j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为这两个节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记为L,即:

其中,dij表示节点i、j之间的距离,它是联结这两个节点最短路径上的边数,N代表网络节点总数。网络中任意两节点间的平均路径长度越短,则说明这两个节点的联结越紧密;反之,联结越疏远。

3.网络密集程度。战略网络的密集程度可用集聚系数Ci来表示,它描述的是与节点i相联结的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与节点i相联结的相邻节点也相互联结的比例。假设节点i的度数为ki,则节点i的ki个相邻节点间可能存在的联结边数为ki(ki-1)/2,若这ki个相邻节点间实际存在的边数为ei,那么节点i的集聚系数为:

网络密集程度越大,网络小集团化的程度越高,网络节点间的相互交流也更容易。

4.网络结构熵。网络结构熵是指在一个开放且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中,网络节点、网络联结等网络构成要素所呈现的能量状态和有序的能效比值,本文用其表示网络演化过程中的方向性和有序程度:

一般而言,网络结构熵值越大,网络结构越均匀,其演化越无序。

基于BA模型战略网络的演化分析

战略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的结构特征,其演化过程符合无标度网络BA模型的增长机制和择优联结机制。首先,战略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是有过程性的,网络节点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这种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节点数目;第二,节点间的联结。网络节点是进行网络合作的主体,节点间的联结是网络关系的具体表现。战略网络起始于节点间的合作,网络联结随着合作的需要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节点数目增加,网络开始形成。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些节点会消失,同时网络中还有新的节点加入或者产生。总体来看,战略网络的演化过程表现为节点数目的增加。其次,网络节点总是优先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即择优联结。由于网络节点在资源、信息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和非对称性,有优秀核心能力的节点更容易吸引到更多的合作伙伴,或者说,网络节点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是经过选择的,战略网络的演化是最终选择的结果。因此,演化过程中的增长和择优联结机制,使最终形成具有无标度网络结构特征的战略网络成为可能。

(一)战略网络的BA无标度网络模型

基于Barabsi和Albert(1999)的BA模型,本文对战略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算法如下:

1.增长:假设网络最初有mo个节点,每个演化时间都有一个新节点加入网络,且该节点与原来m(m≤m0)个网络节点相联结。

2.择优联结:假设一个新节点与原来的网络节点i产生联结的概率∏(ki)与节点i的度ki成正比,设节点j的度为kj,满足: (为网络中所有节点度数的总和)。

在t时刻,从网络中随机地选择一个节点,该节点度数为ki的概率∏(ki),即ti时刻加入的节点i在t时刻的度恰好是ki的概率为∏(ki)。此时,网络中有N=mo+t个节点和mt条边。现使用平均场方法,研究网络节点度数依时间t变化的动态性质。经过模拟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模型中网络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p(ki)≈2m2k-γ,k≥m,γ=3(t∞),其中γ=3为度指数且与唯一参数m无关,因此战略网络具有无标度特征。

(2)网络的联结强度可以用网络特征路径长度表示为L:,表明战略网络的网络联结紧密,具有小世界特征。

(3)网络的集聚系数反映了网络密集程度,可以用网络所有节点集聚系数的平均值表示为,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得知BA模型的聚集系数C:N-0.75。BA模型的集聚系数是随机图的集聚系数的5倍,虽然它会随着网络规模N的增加而减小,但它比随机图集聚系数的衰减速度要慢。

(4)分别计算网络结构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网络节点的联结完全均匀,即Ii=1/N时,其网络结构熵最大: ;当战略网络中所有节点都与一个核心节点相连时,网络最不均匀。假设核心节点为第一个节点,可以推导k1=N-1,kj=1,,(j≠1),此时网络结构熵最小:。战略网络的结构熵介于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谭跃进等,2004)。

(二)基于BA模型战略网络的功能演化

战略网络演化是节点根据自身资源、发展状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最大化其利益的过程,从而引起网络结构的功能变化。网络结构的变化依赖于演化过程中的增长和择优联结机制。新节点加入和节点间新联结的产生带动了整个网络结构的变化,网络节点度、网络联结强度、网络密集程度和网络结构熵等特征维度也随之变化,从而推动网络功能的动态发展。本文分别研究战略网络在初始阶段、扩展阶段和自维持阶段网络特征维度的发展变化,具体如表2所示。

1.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网络结构的最大特征是节点数量少,整个网络规模较小。由上述结果(2)和(3)可知,此时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小,集聚系数大,因此节点间的联结强度大,网络的密集程度高,在结构上形成局部集聚系数相当高、小集团态势明显的结构特征。这种特征的重要意义在于战略网络初始阶段的资源利用、流动及传播效率要高于一般的网络组织。此时,战略网络的结构熵值较小,网络的效能和有序度增加,网络从无核心节点的一般性企业网络或直接发展形成具有核心节点的战略网络,核心节点根据价值需求择优联结合作伙伴,网络节点间的交流和学习更加频繁和直接,形成具有产品流转增值功能的核心网络。

2.扩展阶段。在扩展阶段,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新加入节点更倾向与拥有较多联结的核心节点进行联结,这就造成资源分布的不平均。网络核心节点拥有网络中的绝大部分联结,其自身规模和优势也比其他节点强得多,是整个战略网络的动力源泉;相反,非核心节点却只有少量的联结,其所占资源也不多。这就表现为节点异质性,即网络中数量非常小的部分节点拥有巨大的节点度,而绝大多数节点却只有非常小的节点度。另外,处于扩展阶段的战略网络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由上述结果(2)得知,基于BA模型的战略网络,其平均路径长度比相同规模和平均度的随机图要更小一些,这也说明网络节点间的联结强度较高,联结较紧密。此时,网络结构开始显现出较大密集程度和较短平均路径长度的“小世界”网络结构特征,使得网络节点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流迅速、快捷,运作周期的缩短也加深了各节点对时间竞争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节点自身的反应能力。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了核心网络基础上的具有信息交换功能的关联网络,使得整个网络系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更好地持续保持优势,但网络结构熵值的增加说明新节点的加入使得网络管理效能有所下降。

3.自维持阶段。在自维持阶段,新节点放缓加入直至停止加入网络,此时节点间的联结趋于稳定。网络的增长和择优联结机制使得整个网络结构演化的可能方向之一便是开始出现集散结点,即拥有较少联结的非核心节点数量要远远多于拥有较多联结的核心节点数量,BA模型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联结数量较少的非核心节点对整个网络运行的影响非常小,其运行不利不会对整个网络产生很大影响;而联结数量较多的核心节点随着联结增多,与其发生相互作用的节点数量也增加,网络节点度不断加大,使得网络中核心节点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得到加强,有利于提升网络的稳定性和抗击打能力。在这个阶段,网络节点之间不断地学习、交流和创新,并逐渐形成具有创新支撑作用的网络。此外,由上述结果(4)得知,基于BA模型的网络结构熵值介于(ln4(n-1))/2:lnN之间,随着网络规模扩大,网络结构熵值逐渐增大。战略网络从系统外部吸收的负熵流不足以抵消网络内部由于新节点加入产生的正熵流,网络的总熵值增大,网络向无序状态演化。此时,应及时对战略网络进行治理,积极促进网络的自我调节和发展。

结论

本文采用网络分析法,创新性地从点、边、网三个层面提出网络节点、网络联结和网络层次结构三个结构维度,并结合无标度网络BA模型探讨战略网络演化的增长和择优联结机制,分析网络节点度、网络联结强度、网络密集程度和网络结构熵等特征维度及网络功能在演化不同阶段的动态发展。研究表明,战略网络在初始阶段形成具有小规模、高聚集、演化有序的产品流转增值功能的核心网络;在扩展阶段,网络呈现出节点异质性和小世界网络特性,形成核心网络基础上联结较紧密的、具有信息交换功能的关联网络;在自维持阶段,网络呈现稳定性,节点间的不断联结形成具有创新支撑作用的网络,但新节点的加入使得网络结构熵有所增加。因此,企业应在战略网络演化的初始阶段选择加入网络,以获得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和信息传递;在扩展阶段,节点间联结的增加使得整个网络系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保持持续优势;面对自维持阶段,由于网络规模扩大引起的结构熵值增加,应及时对网络进行调节,加强网络的治理,促进网络的有序演化。

本文基于无标度网络的BA模型探讨战略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但对于战略网络的演化分析,只考虑了网络演化的初始阶段、扩展阶段和自维持阶段,未对战略网络的消亡阶段进行分析,因为此时已有的战略网络不复存在或形成新的战略网络。

参考文献:

1.Nohria N..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2

2.Wang L., Zajac EJ..Alliance or acquisition? A dyadic perspective on interfirm resource combin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3.Shipilov AV. , Li SX.. Can you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Structural holes’ influence on status accumulation and market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network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8, 53(1)

4.Richter F.J.. The Strategic Networks: the art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Japan[M].Oxfo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 2000

5.Gulati R., Nohria N., Zaheer A..Strategic Network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6.蓝海林,谢洪明.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化引论[J].管理工程学报,2003(4)

7.李焕荣.基于超循环观的战略网络进化过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8)

8.阮平南,田秋.基于绩效的战略网络中节点数量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7)

9.Newman M.E.J..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J].SIAM REVIEW, 2003(45)

10.谭跃进,吴俊.网络结构熵及其在非标度网络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6)

11.Barabsi A-L.,Albert R., Jeong H.. Mean-field Theory for Scale-free Networks[J]. Physical A, 1999(272)

12.Bollobas B., Riordan O..The Diameter of a Scale-Free Random Graph[J].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2002(24)

13.Albert R., Barabási A-L..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 [J]. Rev. Mod. Phys.,2002(74)

上一篇:最终解释权条款的法律属性、存在基础及法律效... 下一篇: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电子商务应用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