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村微型金融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困境

时间:2022-09-28 08:44:20

论中国农村微型金融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困境

内容摘要:在当前中国农村特定条件下,与其他金融模式相比,微型金融更加具有比较优势。它通过创新的信贷模式更易控制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信用风险;它更有利于农村低收入群体摆脱金融排斥境地,实现社会福利目标。但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型金融 农村金融制度 比较优势

微型金融的主要特点

微型金融,是指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包括存款、保险及汇兑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只要是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各种类型的小额金融服务,无论其性质、规模和发起人如何,都属于微型金融的范畴。微型金融是根植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的一种金融制度。

(一)通过运行机制的创新,实现信用增强

微型金融运行机制成功之处在于采取了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与还贷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小组联保贷款、渐进式贷款等动态激励措施控制信用风险,并通过动态考察和监督替代抵押物实现信用增强。小组联保的作用在于:在地理和社会空间均相对狭小的熟人信贷环境中,将经济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转化为社会信用的约束,通过实行小组互动联保来发放贷款,强化小组成员连带付款责任,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对高风险者形成监督,降低贷款违约概率。渐进式贷款机制的作用在于:按照以往常规贷款记录决定后续贷款或累增额度,借款人通过按时还款来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和意愿,在有效检验借款人资信的同时,促使其建立主动还款意识。

(二)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微型金融而言,其成功与否不在于利润率的多少,而在于微型金融机构在扩展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在较长的时期内通过提供金融服务使低收入群体受益。因此,只要微型信贷产品利率足够覆盖风险,实现收益,即便是保本微利,微型金融服务也是成功的。而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首先关心的是贷款资格,而非利率。从农村地下非正规信贷市场利率水平来看,也体现了这一点。微型金融机构灵活的信贷产品定价机制、经常性还款的交易结构,适应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和生产生活习惯,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服务边界的创新,实现社会目标

微型金融打破了二元经济结构,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结合到正规金融项目,突破了传统银行业“不救贫”的经营模式,将金融服务触角伸向了那些无抵押资产、低资信评级、低收入水平、高违约风险的穷人。并通过实践向世界证明,穷人也是良好的客户。穷人需要贷款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求,他们也有储蓄、汇款等金融需求,更需要小额保险等保障性金融来缓冲生产经营的风险。只要金融机构打破客户边界的旧有藩篱,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机制,穷人也是优质的客户资源。

微型金融的比较优势

(一)微型金融与传统商业性金融比较:盈利能力及风险控制的视角

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其在信贷产品、资金来源、信贷成本、科技支持等方面都十分成熟,似乎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任何优势都是就特定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在农村小额信贷领域,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运营模式有其无法克服的经营障碍:风险难以控制。盈利能力必须建立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否则所谓的成本优势、科技优势等都是空谈。微型金融机构与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更胜一筹。表现在:

第一,微型金融的组织优势比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更利于开展微型金融服务。本土化特征明显的微型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贷款人资信状况,并利用社会资本,形成有效的筛选、监督、激励机制,在对农村低收入群体信贷风险鉴别和防控上有着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微型金融机构采取了贴近农村市场实际业务的流程,同传统的金融交易相比,微型金融交易过程更为快捷、效率更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微型经济主体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融资需求。

第三,微型金融机构采取了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标准和风险控制方式,利用了农村地区“圈层社会”,建立了声誉保证机制和动态激励机制,贷款者无需提供抵押品,也无需提供太多的准备材料即可获得贷款,程序简便,操作简单。其大多数客户,在传统商业银行中是无法获得贷款资格的。可以说微型金融与传统商业金融相比,更符合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其独特服务模式能更好地防控风险,实现收益。

(二)微型金融与传统政策性金融比较:社会目标和服务深度的视角

政策性金融的经营目标是:不以盈利为目标,在保本微利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效应。目前,我国服务于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成立于1994年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在机构覆盖、政策导向和信贷投入方面,都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其业务范围局限于批发业务,更加适合于粮棉油收购、大田农业发展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金融服务领域,在向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微型金融服务方面,并不具有优势。而微型金融直接服务于处于“金融排除”在外的农村贫困人口,灵活的信贷模式更符合我国小田农业经营现状,有利于缓解农村低收入群体生产和生活困境,较好地体现了其社会公益性目标与商业性运营的有效融合。

总之,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及金融发展水平,微型金融比传统商业银行更能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比传统政策性银行更能提高金融服务深度和覆盖面,因此在为农村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原因剖析

(一)客户定位与“使命漂移”问题

微型金融的发展初衷旨在为处于“金融排斥”状态的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定位于低端市场的“草根金融”。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拉美国家在推动微型金融商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为追逐经济效益而只服务于低端市场上富裕人群的现象。这种服务目标定位的偏差直接其背离了微型金融初始使命,即出现了“使命漂移”(mission drift)。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也面临同样的定位偏差。一些微型金融机构在资本逐利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下,不愿意投资于“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农业领域,和可以通过小额信贷技术实现信用增强的农村低收入群体,而将目标客户定位于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型企业主和村镇富裕人群以及区域内非农产业企业。这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设置的初衷相违背。

(二)覆盖力与可持续的矛盾

盈利是维持可持续的重要前提之一。为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强化服务深度,是微型金融机构设立的初衷。虽然扩大覆盖面意味着将更多的低收入群体纳入金融服务范畴,从而降低资本回报率,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在理论上,覆盖力和可持续性二者是相容的,可以实现平衡,即:只有参与微型金融业务的机构实现可持续性和盈利,才可能被复制、推广,才能不断延伸服务的范围与深度;只有扩大服务范围,微型金融机构才能形成规模经济,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可持续性。但是,在实践中,多目标共存无法有效实现。由于微型金融处于初期实验阶段,并未形成规模经济,服务成本较高,一些微型金融信贷项目的利率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利率。高利率不仅不符合已经通过社会资本达到信用增强的合理定价水平,同时也将迫切需要金融服务且有一定偿还能力的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从而背离了“草根金融”的服务方向。

(三)业务迅速发展与资金来源受限的矛盾

各种形式的微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紧缺问题,机构设置和业务发展都十分迅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但是,资本金不足、融资能力受限、不能吸收储蓄存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业务的发展。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除股东资本金外,只能从金融机构获得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融入资金。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存款,不能开展贷款以外的其他业务。资金来源受限使得小额贷款公司暂时很难做大。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村镇银行。由于缺乏网点和信誉积累不足,客户认同度低,制约了存款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业务的开展。

关于中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微型金融机构体系

农村微型没有所谓的固定模式和最好的模式,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结合地区经济状况、气候特征、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微型金融机构应以地区为单位,因地制宜,按照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发展不同类型的微型金融机构,并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一是对于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应加大对公益性微型金融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导向上,要以帮助穷人得到金融支持为第一要务,以扶贫为主要目的。客户目标应为农村赤贫和低收入群体。如发展农村互助社、扶贫社、公益性小额信贷项目等等。政府要对这一类机构在制度方面和资金来源方面予以保障。二是对于具有一定的金融需求,但受传统信贷条件限制,如抵押资产不足、贷款额度小单位成本高等原因,传统商业银行不愿意提供金融服务,导致资金供给相对较少的地区,应着力发展制度主义商业化运作的的小额信贷公司。客户目标是为具有一定还款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和中等以上收入的农户。三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但是金融服务处于竞争不充分状态的地区,如仅有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业务、金融机构数量很少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推动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和竞争的充分化。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微型金融机构独立的主体地位,给微型金融机构合法的“身份”。要加快对微型金融的立法,规范农村微型金融市场。二是要允许商业性微型金融机构按照其资金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利率,使微型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定价成为可能,利息收入能够弥补预期成本和风险,增强其可持续性。三是要拓展微型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上融资的渠道,允许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往来。要依托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成立农村微型金融引导基金,引导和激活民间资金重新流向农村地区。四是给微型金融机构各种税费减免和贴息等政策,尤其是公益性的微型金融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微型金融机构发展。五是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建设。农业和农村的灾害频率较高,农民无力承受,需要建立包括巨灾保险在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规避系统性风险,为微型金融发展提供保障。

(三)建立合理的监管框架

一是要对微型金融发展方向进行监管。监管的目的不仅要促进微型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还要引导其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注重救济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二是要对微型金融机构实行准入制和有差别的监管方式。对于有捐助的非政府组织开办的或会员制的公益性微型金融机构,依法注册,适度监管即可。对于商业性微型金融机构,要审慎监管,建立评估体系。对于运作失败的机构,要引导其平稳退出市场。三是要建立微型金融信息披露制度。通过信息披露,使监管者、出资人、捐赠者、市场参与者、微型金融服务对象都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促进微型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从制度的演化看农村金融的深化与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3)

2.陈鸿祥.微型金融组织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建议措施―基于普惠制金融分析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0(9)

3.王维.微型金融组织研究综述及政策含义[J].现代经济探讨,2009(l0)

4.谢升峰,路万忠.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微型金融[J],宏观经济管理,2010(1)

5.朱乾宇.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影响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上一篇:职位压力与组织绩效提升对策探讨 下一篇: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战略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