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时间:2022-09-28 08:06:31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原友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畀性的关系。方法EH病人121例,行心脏彩色B超及24 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与无LVH组,LVH组63例,无LVH组58例,分析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LVH组动态脉压(包括24 h、白天及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无LVH组(P<0.01),而24 h收缩压变异性低于无LvH组(P<0.01),LVMI与夜间平均脉压及24 h收缩压变异性分别呈独立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03与-0.165)。结论:动态脉压反血压变异性是EH病人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它们在LVH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动态脉压血压变异

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9-0808-03

左室肥厚(LVH)作为高血压病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得到了高度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已证实高血压合并LVH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和猝死,它的死亡率比无LVH者增高8倍。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中,LVH的发生率达20%~60%,但其形成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脉压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发现24 h血压较诊室血压的预测意义更大,但血压变异性与LVH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对121例无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EH病人的左室质量指数(LVMI)、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进行检测,旨在探讨EH病人LVH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的EH病人121例,其中男58例,女63例,年龄40岁~85岁(63-91岁±11-39岁)。所有病人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为EH,即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如原有EH病史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虽血压低于上述标准也确诊为EH。入院后均予以血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色B超等检查,部分病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确定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予以剔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功能Ⅲ级~Ⅳ级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冠心病、糖尿病、各种感染、风湿病、肿瘤、外伤、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根据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和无LVH组。LVIt诊断按Devereux标准LVMI男≥125 g/m2,女≥110 g/m2。心功能分级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分级方案进行分级。

1.2 方 法

1.2.1 心脏超声检查及LVMI的测量:采用美国Acuson128XP-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 MItz,超声检查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美国超声指南完成。分别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M)、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及LVEF。根据病人身高(H)、体重(w),计算体表面积(BSA)。BSA=0.0061×H(cm)+0.0128×W(kg)-0.1529。根据Devereux的左室质量(LVM)校正公式计算LVM,并求出LVMI。

1.2.2 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Mobd-O-Graph型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设定白昼(06:00-22:00)测量时间间隔为20 min,夜间(22:00-06:00)测量时间间隔为60min,有效测量次数≥90%为有效监测。监测受试者24 h平均收缩压(SBP1)及平均舒张压(DBP1)、白天平均收缩压(SBP2)及平均舒张压(DBP2)、夜间平均收缩压(SBP3)及平均舒张压(DBP3)。按照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计算24 h平均脉压(PP1)、白天平均脉压(PP2)及夜间平均脉压(PP3)。根据ABPM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如下参数: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1)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1)、白天收缩压变异性(SBPV2)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2)、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BPV3)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3)。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以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EH病人的临床资料,LVH组与无LVH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高血压级别、心功能级别、空腹血糖、血脂、血肌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LVMI与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以LVMI为应变量,可能对其影响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及动态血压各参数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对LVMI有独立影响的因素。发现PP3(偏回归系数β=0.303,P=0.000)与SBPV1(偏回归系数β=0.165,P=0.005)是LVMI的独立影响因素。

3 讨 论

高血压病病人的心血管重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将可能影响心血管重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级别、心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纳入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LVH者与无LVH者两组间上述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间结果具有可比性。既往多个研究显示动态血压监测比诊室血压更能反映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损害的程度。本研究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避免了诊室测量的不足,更能全面地分析脉压及血压变异性与LVH的关系。结果表明,EH伴LVH病人平均脉压(PP1,PP2,PP3)较无LVH病人明显增高,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1)较无LVH病人明显降低,LVMI与PP3呈独立正相关(β=0.303,P=0.000),与SBPV1呈独立负相关(β=-0.165,P=0.005),

然而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天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舒张压变异性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P1,PP2,PP3及SBPV1与左心室肥大有关。

脉压(PP)反映动脉血压波动的情况,其高低受左心室射血、大动脉的僵硬度、早期脉搏波的反射及心率等因素的影响,而动脉僵硬度的增加是PP升高的主要因素。年龄老化使动脉僵硬度持续进展,贮容器血管的弹性下降,造成收缩期射血量增加及舒张早期弹性贮器血管中存留的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脉压增大。本研究显示EH伴LVH组较无LVH组其脉压值明显升高,脉压的增大可使心脏和血管问功能失调,增加收缩末期左室压力,从而造成心室壁肥厚,心室重构,并使冠状动脉灌注率减低,造成心功能损害。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脉压增大是动脉僵硬度增加及心血管危险性增高的标志。杨鹏麟等对739例60岁以上高血压病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脉压增加者心肌肥厚及心电图异常增加,既往有夜间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与LVMI的相关性比白昼更密切,夜间血压越高,高血压并发症越重的报道。而有关夜间脉压与LVMI的关系报道甚少。发现夜间平均脉压较白天及24 h平均脉压与LVMI的关系更密切,夜间脉压增大将促使LVH的发生和发展,夜间脉压也是一个能很好判断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指标,对于夜间脉压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伤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血压变异性范围对LVH发生、发展及LVMI有重要影响,而血压变异性过低致LVH几率更大。本次无LVH组和LVH组时间段血压变异性的比较显示,无LVH组24 h SBPV显著高于LVH组,而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shchepkova等发现无LVH与24 h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显著大于白昼和夜间血压的变异相符。反映持续性血压升高,24 h SBPV降低是导致LVH的重要因素,与心肌肥厚程度与血流动力学负荷相匹配才能有效维持左室壁应力及心脏收缩功能的传统理论相符合。

动态血压与24 h SBPV在形成LVH中作用显著,对预测高血压性LVH具有重要价值。提示高血压病病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而且还要使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保持在一定范围,才可避免或推迟LVH的发生,亦可减少冠心病、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

上一篇:冠心病病人生命质量的中西医研究 下一篇: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超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