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状态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研究

时间:2022-07-01 02:37:3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状态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研究

【关健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在我国部份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引起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有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黄曲霉毒素、饮水污染、饮酒等四个因素,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为了解原发性肝癌(H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状态的关系,我们对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抗体测定。

1 资料

150例HCC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依据2000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25例,女25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1.42±15.14)岁;对照组150例,男110例,女40例,来自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非HCC人员。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其他基本特征相似,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全部试验及对照人员均测定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及核心抗体(HBcAb ),即“乙肝两对半”,采用ELISA法检测;数据采用SSPS11.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

3 结果

两组在5种HBV血清标志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除HBsAb是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外,余4项指标均为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HBeAb阳性并不是病毒复制减低或原发性肝癌发病危险性减低的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人员HBV标志物检出率比较

4 讨论

既往人们长期认为HBeAg发生转换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或自然病程中较为良好的转归,随着人们对HBV认识不断深入,发现HBeAg阳性/阴性两种不同感染状态其在分子病毒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自然进程、治疗效果及转归方面均有显著不同,国外资料显示HBeAg阴性感染状态治疗终点难以确定,疗效差,预后差于HBeAg 阳性感染,对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应答情况报道不统一,但未曾有关于包括HBeAg在内的HBV感染不同状态与肝癌之间的关系报道。

本资料显示,150例HCC总体上HBV感染率高达88.6%,认为HCC的发生与HBV感染的关系密切,与既往报道一致。HBV感染是HCC的最主要因素,本组资料显示HCC组HBsAg阳性率为74.67%,高于对照组(9.33%)近8倍;其他标志物除HBsAb外均有类似情况(P0.01)。由于乙肝疫苗已开始被广泛应用,对照组HBsAb的检出率高出HCC组近13倍。

以前曾认为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HBeAb出现表示低复制或停止复制,即病情趋向恢复,所胃“小三阳”在临床上优于“大三阳”,但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HBeAb的出现并不意味着HBV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某些慢性肝病血清HBeAb出现后,体内的病毒仍在复制,仍然对人的身体产生损害,而且HBeAb阳性者HBV整合机会较HBeAb阴性者大,即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经本组资料显示,150例HCC患者中,HBeAb阳性率高达36.00(54/150),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根据国外资料显示,随着疫苗的使用、抗病毒等的不断发展,HBeAb阳性的HBV感染模式比例将进一步增高,将来乙肝病毒的防治重点也必将是HBeAb阳性的感染模式。

另外,本资料还分组统计了HCC患者HBV的感染的组合模式,发现HBsAg、HBeAg、HBcAb组(占26.7%)和HBsAg、HBeAb、HBcAb组(占24.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见HBeAg转变为HBeAb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缓解,乙肝病毒在体内相对稳定,复制能力降低,但更说明HBeAb并非保护性抗体,仍是HBV复制证据和传染及病情发展(包括HCC在内)的指标之一; HBcAb单独阳性者占9.3%,说明这些模式长期存在均有发生原发性HCC的可能,进一步指出了,乙肝的治疗特别是抗病毒治疗,在乙肝标志物方面,不能以任何标志物作为排除抗病毒等治疗的指标,而主要是以乙肝病毒定量(HBV-DNA)结合患者免疫状态、年龄、临床指标等。

因此,我们认为继续加强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对预防HBV感染和降低HCC的发病率具有实际意义,同时,我们对现有的HBV感染的防治对象不能仅仅是“大三阳” 的患者,而是包括“小三阳” 在内的各种感染状态的患者,主要是观察患者体内有无乙肝病毒(HBV-DNA),为预防及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我们要大力强调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要对乙肝患者进行长期的甲胎蛋白、B超等监测,对乙肝病毒的防治重点可能会逐渐转移到HBeAg阴性的感染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23(6):421-431.

[2]何贵清,李 武.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4):9-12

上一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痛点局封配合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