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宪法规范及其相关理论

时间:2022-09-28 06:00:15

浅析宪法规范及其相关理论

【摘 要】 学理论普遍认为,宪法首先是法,而且是一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作为法,宪法自然有其严格的规范性,并以规范的形式发挥调整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的生命就是规范,没有规范性,法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宪法的规范性是宪法调整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宪法的本质功能。

【关键词】 宪法;宪法规范;原则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75-01

一、何谓宪法规范

在我国,学界对宪法规范的界定,宪法规范界定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也是不尽相同,如许崇德先生就将这一定义侧重于从效力的角度来解读宪法规范的含义。而武汉大学的周叶中教授将它界定为“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韩大元教授也认为,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他们的侧重点无疑是宪法所调整的对象和内容。而另一位来自人民大学的胡锦光教授则将两方面相结合认为,虽然这几种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宪法规范有这样两个特点是毋庸质疑的,第一,它调整的是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第二,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胡锦光教授的界定就显得更为全面一些。

具体看来,首先,宪法规范也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规范所具有的要素和特征,宪法规范也同样具有。其次,宪法规范的调整对象是宪法关系。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宪法规范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社会,关系,即宪法关系。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内各民族、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同一体系国家机关内部的关系。第三,调整上述宪法关系的规范既有宪法中确定的规范,也有普通法律中确定的规范,如选举法、组织法等也调整宪法关系,宪法规范是指宪法所确定的规范。第四,正是由于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独特关系,使得宪法规范具有根本性的特征,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即宪法规范的最高效力。

二、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对于宪法规范是否具有原则性的探讨,学界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过,但在众多的争议声中,宪法应该具有原则性特点一直是主流的声音。但在同意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特点的学者阵营中,又分化出一种表现说和两种表现说,一种表现说认为宪法规范原则性的具体表现只有一种,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也是我国宪法学界的通说。而两种表现说的支持者认为,宪法规范原则性的具体表现有两种。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宪法规范的原则性除上述表现外,还表现在,宪法规范的构成要素通常都不能规定法律后果部分。

宪法规范原则性的实然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规范层面上的表现,一是实践层次上的表现。前者就是说,宪法是根本法,根本法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原则的数量远多于一般法律,但并没有多到超过规则的地步,宪法中仍然充满了规则,只是这些宪法规则与一般的法律规则有所不同罢了。宪法和其它法律相比,其原则的数量较多;但宪法规则和宪法原则相比,仍然是规则多于原则。但这些规则的构成也即宪法规范的构成都是原则性的。而后者就是说,原则性是宪法稳定与宪法解释实践的基础,但原则的限度一定要掌握,该原则的东西必须原则,尤其是带有时代色彩的内容应该尽量少做绝对规范。

三、宪法规范的效力

“没有宪法能够保障其自身的存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要探讨宪法如何发挥其规范效力的问题,首先应该理清两个概念,亦即宪法与规范效力。本文所使用的宪法概念乃是规范性宪法,尤其是具有法律形式的宪法。其次是,此处所称的规范效力乃是效力概念的实效,而非其法效性层面。

宪法作为法律系统的一部份,发挥规范效力的方式就如同其它的法律程序, 只能运作于法的象征层面,亦即宪法无法直接改变其所欲规制的社会现实,而是仅能够间接的发挥影响力,宪法对于现实的影响力表现在合法化或不法化政治权力关系的可能性上,透过这种象征层面的运作,就有可能强化或弱化现存的政治权力关系,当一个社会越重视合宪性,政治决策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取决于其与宪法的兼容性因此宪法规范效力表现在为集体拘束性决策设定其有效条件,并进而迫使这些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宪法规定的形式与程序,以及必须根据宪法所设定的目标来获得正当性,换言之,宪法如果具有规范效力的话,越是欠缺合宪性的政治权力行使,越是无法要求人民或其它被课予义务者的服从

四、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

社会现实是制定一部宪法的历史事实、社会背景以及与宪法有关的政治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社会现实是制定和实施宪法的基础。宪法规范要正确反映社会现实,同时要及时地调整相互关系,保证其内在的统一性。宪法现实实际上反映宪法的运用过程,即宪法规范的动态性。

宪法规范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任何一种法律规范都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应,离开了社会现实,宪法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列宁明确指出:“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议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的权限等等的法律,都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法是虚假的;当他们是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是虚假的。”

关于宪法规定的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恒动型问题,先发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必然反映在宪法规范中。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应做具体分析,有选择的调整宪法规范的内容和形式。关于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价值衡量问题,有些学者认为现实的力量总是大于规范的力量要尽可能尊重现实,也有些学者认为应尽量尊重宪法规范。全面考虑来说,而这中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不能从主观随意出发。

进一步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建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冲突。通过积极开展对现行宪法与社会现实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使宪法规范与社会保持协调。

上一篇:小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下一篇:高校食品安全的法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