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9-28 04:40:50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经验,包括机构设置规范化,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业化,咨询内容综合化,咨询方法多样化,以及心理咨询社会化。对我国的主要启示,一是心理咨询要注重服务,二是心理咨询要突出发展,三是心理咨询要强化专业队伍,四是心理咨询要强调规范,五是心理咨询要善于合作。

关键词: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54-02

一、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

1.机构设置规范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部分高校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目前,全德共有56个大学生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大都承担着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工作。由于中心独立于大学,他们的工作范围往往并不局限于特定高校,而是面向一定区域内的所有高校。同时,一些高校也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与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直接对校长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德国,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管理、认证、培训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1994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明确要求各高校都应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并建议每3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咨询人员,且每5000~100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有执业资格的咨询师。

2.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业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对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德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受训者要完成100小时的专业学习[1]。尽管各州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是咨询人员一般都要求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心理诊所工作五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3.咨询内容综合化

在德国,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德国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27%的大学生有过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其中13%需要干预,11%的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5%的学生需要到专业的医院去治疗。从具体表现来看,可以分为学习障碍、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情感困惑、时间管理、性格问题、环境适应、网络成瘾、物质依赖、神经症等方面。其中学习障碍、考试焦虑方面的咨询比例较高,约为50%。

因此,德国学校心理咨询传统的价值取向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咨询的价值取向正向发展性倾斜,心理咨询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发生积极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目标定位上,希望心理咨询能“为大学生成功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服务范围上,不仅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了学习咨询、职业指导等。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扮演着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学习生活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心理潜能的发掘者和心理发展的促进者等六种角色。从咨询的内容看,德国高校把学业指导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成学习因素和非学习因素两类,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

4.咨询方法多样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大都采取个别谈话、团体辅导、讲座、网上咨询等方式,采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系统疗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一般由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正如海德堡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所说:“各种流派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要找到适合个案的解决方法。”

5.心理咨询社会化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由此明确区分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心理咨询工作通常由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资助的社区或学校的咨询中心开展,服务是免费的。从服务对象来看,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

(1)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有限责任”为前提

正因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区分明确,使高校心理咨询的边界十分清晰。学校心理服务包括相应治疗中对疾病的诊断和障碍的早期发现以及调适指导,但这些不是根本目的。高校咨询以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为主,精神疾病治疗和医学化的治疗不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主要目标。当来访者咨询次数超过6次时,心理咨询师就要对来访者情况进行评估,并设法把他们转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去。根据德国心理咨询法,如果一名独立心理

咨询师做出诊断,认为一个人有自杀倾向,精神病院必须接受这名患者并保护他不受伤害。

(2)以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支撑

“有限责任”并不是放手不管,其后盾是有更专业的机构能够承担“无限责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德国历史悠久,私人心理诊所遍布各地,社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精细,实力雄厚。同时心理治疗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德国,心理治疗由国家“买单”,保证了治疗的系统性。

此外,社会工作者也是德国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主体。社会工作者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社交圈建立起一个联系网络,通过观察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安排心理辅导或寻求社会帮助。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会及时、适当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还避免沟通时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尝试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平等的交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鼓励、帮助、支持为主[2]。

强大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承接了高等学校心理咨询的后续工作,也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心理咨询要注重服务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影响,心理咨询对服务对象的定位也应该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一个富有思想感情和个性的、充满需要且富有潜能的具有社会性品质的整体的人。心理咨询的重点是指引而不是补救,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生活方面[3]。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学校心理咨询要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价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预见,随着人对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的更加关注,心理咨询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和理性化,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共情等心理咨询的理念也必定会获得广泛认可和长足发展。

因此,要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大学生咨询服务体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建议借鉴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设立大学生咨询服务中心,由专业咨询人员“坐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2.心理咨询要促进学生发展

即使在德国这样心理咨询和治疗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心理咨询工作还是饱受质疑,社会上和学生中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有病才去咨询”,这个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中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去标签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咨询理念的宣传和疏导,把心理咨询有机融入学生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中,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开放、自我决定的系统,有不断超越自我能力极限的实现潜能开发的内在能力,将重心着眼于对人固有的潜力的积极培养上,并且通过培养和激发人所固有的力量使人真正成为发展自我的完整个体[4]。在德国,学校心理咨询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价值。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平衡点,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个长期需要做的工作,也正是心理工作者可以做的事情。以发展性咨询为导向,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的咨询工作将为更多的学生接受和认可。

3.心理咨询教师要专业化

德国在咨询师的准入门槛上一方面强调学科背景,需要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相关专业毕业;另一方面强调实践经验,必须有在精神病院或私人咨询诊所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心理咨询工作实践性强,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咨询师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从容应对。比较我国,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心理咨询人员来源日益优化,不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引进心理学硕士、博士。但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提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操作水平。

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主体包括两支队伍,即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对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一要实行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不仅要具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要具备学生工作经验,使心理咨询师更好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二要建立心理咨询师定期督导制度。建议整合专家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学校心理咨询督导中心,要求在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到督导中心定期接受一定学时的专家督导。同时,要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当做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辅导员队伍开展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把心理咨询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要注重培养一批辅导员长期从事和潜心钻研心理咨询工作,成为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专家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4.心理咨询要规范化

要依靠教育行政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团体制定管理条件、工作细则、建设标准等,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与“专业干预”,提高科学性与实效性,引导心理咨询工作向规范化发展。

5.心理咨询要善于合作

海德堡大学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又做咨询又做治疗,必须学会合作。”与学校其他部门、专业教师的“合作”及与社会咨询机构、精神病院的“合作”在德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均非常顺畅。

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培养心智健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任重道远,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心理咨询工作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改进工作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双虎,陈志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我国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2]梁悦,冯国森,易洁儿,于长春.中德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德国 F+U心理咨询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3]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 研究,1998(5).

[4]刘晓明.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5]Christoph Steinebach.Handbuch Psychologische Beratung[M]. Deutschland,2006.

[6]http:///wiki/Psychologische_Beratung, 2012-04-16.

[7]张华南.读名人学德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上一篇:批评视角下多模态英语文化教学的本土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词汇教学核心论”的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