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活用助推数学教学观念改革

时间:2022-09-28 04:22:34

教材活用助推数学教学观念改革

【摘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的诸环节论述教材活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活用数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6-01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一、教学案例贴近生活

现行的人教版中高年级的数学教材,除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外,其例题的形式及情境也做了调整,为了适应现代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在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一台压路机每小时压路2000平方米。照这样计算,3台压路机8小时压多少平方米?这样的题目,用以前的眼光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很清晰。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压路机每小时压多少平方米路已不感兴趣了。于是,我把它改成了:1.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几个窗台?(6个)2.如果每个窗台要放2盆花,算一算全校12个班共用多少盆花?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事物构建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题意、数量关系比我们刻意地去使用课本上的例题去教学生,要好得多,而且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会非常容易得掌握。

二、新科导入创设情境

现行教材在新课教学之前,大多安排了复习铺垫这一环节,这种操作性很强的复习铺垫,从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看,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短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影响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显得更为重要。

例如: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之前,教材先出示了一道复习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5/8,还剩多少千克?这样的复习题,在学生眼中看来,对新知的理解作用似乎不是很大,因此,在上这节课前,我首先引出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引导学生说出了白雪公主被王后赶出来之后,猎人把她带到了一片遥远的森林,在森林里,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快乐地在一起生活。白天,小矮人出去干活,白雪公主便呆在家里为小矮人烤面包。随着故事的深入孩子们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了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中。紧接着,我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白雪公主每天都要为小矮人烤一条长面包。一天,小矮人吃了5/8,还剩150克。边讲,我边让学生在黑板上来画线段图:

■ 还剩150克

然后,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应用题―这条面包重多少克?紧接着,线段图也被补充完整了

?克

■ 还剩150克

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试算后,又重点讲解应把哪一个量设成未知数x,经过情境化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在列方程时找出数量关系便异常轻松地解决了。

三、课堂练习呈现多样

现用的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材,对于反馈练习,其形式为“试一试”、“练一练”,类型单一。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大班额教学,为了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在课堂练习中增添一些具有阶梯性、趣味性、竞赛性等多样化的练习,则会使课堂教学掀起又一个新的高潮。

例如:教学完“圆面积”的计算后,课本上的“做一做”给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1)半径2分米,(2)直径10厘米。这样的练习,如果让学生算,他们会很快地利用S=∏r2计算出结果。但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又出现了r=6厘米,d=0.8厘米,r=1.5分米这样同一模式的练习,显得很单一,很呆板。为了起到既激活学生的算题欲望,又巩固新知的目的,我是这样来安排练习的。(1)先让学生在教室找到任意圆面,估测出半径,计算出面积。(2)出示了一道判断题: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3)又出示了一道稍难的选题:一个半圆面,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A.∏r B.∏r+2r C.■∏r2]。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有阶梯性,在给学生知识增长点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四、探究展示动态生成

现行教材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常见的往往是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例题,习题作为强化巩固的材料。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应变学习材料提供上的静态封闭呈现为由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例如,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材出示为“小华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于这样的题,如果按照条件,让同学们直接来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会很快地完成。但课堂的气氛也许会死气沉沉,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后的效果也许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正好利用学校在马路边的地理优势,把同学们带到了马路上,把他们分成了5个小组,分别统计公交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在10分钟内通过的数量。在他们实际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统计的方法:有的画“正”字,有的画“│”,有的用阿拉伯数字直接来数。统计完后,我先让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说出统计的方法,然后,比较各小组的统计方法哪一种更简便。这样,通过自己的实践,好的统计方法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在我引导下,同学们也很想更直接地来比较在10分钟内哪一种车通过的多,哪一种车通过得少,因此,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也立即成为了同学们的要求。就这样,每一个知识点的渗透,都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自主构建的。于是,把课本上的“静态内容”改变了呈现的方式后,收到了异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基于用人单位的大学生就业力模糊综合评估 下一篇:学前英语教学中的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