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7 03:17:22

探讨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而其中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7-0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呢?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

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能力。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第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第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四、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第五、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手脑并用。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理就没底。要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

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因此,凡更好使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实践表明,设计相近似的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也提高了。

上一篇:浅议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 下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