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时间:2022-09-28 03:41:22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摘要: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大量的事实说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舆论引导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本文根据山东枣庄舆情引导的经验,从整合地方政务类新闻网站、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创新政府舆情信息引导与应对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政府舆情引导和应对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政府网站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带动,随着2014年我国制度的改革和转变,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研究成为舆情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的方向,很多研究都立足于论证公共网络领域与新媒体私人领域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新媒体领域舆情发展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秩序重构的积极影响,着重发展网络舆情的导向控制机制。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特别是枣庄市这样的存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风险且新媒体市场发育不发达的地区,探讨如何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与应对过程中做到信息首发,赢得广泛的网络舆论理解和支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弥补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裂痕,消除恶劣的社会影响,提升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根据枣庄地区调研收集的信息,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难题。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炼塑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神,提高地方党委和政府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向心力

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普通民众,要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纷争,关键要解决价值认同问题。

核心价值观念由历史积淀形成而为社会各阶层群体共同认可的,它在最深层次上影响和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是非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取向、伦理道德、制度设计。对于当前地方政府和民众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出现了纷争。因此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首先要培育和弘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遵守落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的共同推动,形成合力,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中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认同,这是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良好起点。

相对地方政府而言,提炼塑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地区的个性特征的体现,也是本地区民众的心理所向。

枣庄市委宣传部于2011年4月举办了枣庄“城市精神”征集活动,征集了一批有价值有意义的意见,但是如何将城市精神通俗化和普及化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所要培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神,首先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同时又要体现地方特征,融汇鲜明的鲁南地域文化,切合枣庄特点。这样,枣庄的城市精神就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地区凝聚力、认同感。

二、立足于四个“坚定不移”,聚焦原创性和影响力,做大做强地方政府网站

根据2014年中央和省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有关要求,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要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应对,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走政府网站舆情引导为主导的互动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的原创力度、互动力度、与知名门户网站的合作力度;坚定不移地走网络舆情监控的新技术应用之路,发挥新技术的先导作用和引擎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官方新媒体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应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加大政府舆情监控平台的综合建设,走规模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网之路,大力吸引高端人才,积极培养基层单位专兼职网络舆情监管人才,大胆使用网络舆情引导志愿者,使人才成为发展的支撑。

三、大力突破地方政府舆情引导和应对的发展瓶颈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主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弱性平衡往往会被新兴媒体的不断强势所打破,这一方面是由于各类新型媒体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集体性过度解读,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在舆情引导中存在着很多的发展瓶颈。要改变这种现实,就要着力解决地方政府舆情引导的发展瓶颈。

(一)大力突破地方政务类网站的新闻整合能力的瓶颈,增强综合性新闻网站的角色定位,强化整合互动功能

主要在重要新闻的实效上要追求最快,在专题的整合能力上要体现特色,在地方性新闻的报道上要努力成为转载源。

全面利用我国的新媒体产业发展这一特殊阶段,打造枣庄本地媒体特别是官方的网络媒体在全省媒体中重要新闻的“首发”能力,其从信源采集到上传、的最短时间可控制在5分钟内,实现枣庄各类政务网站的信息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枣庄的主要信息源之一,成为全国乃至境外第一时间了解枣庄权威信息的主渠道。

创新枣庄各类政务网站的互动机制,探索具有枣庄特色的“天罗地网”的互动作用,成为各种网络舆情的汇集点。实现政务类网站线上线下的充分互动,将传统的互联网业务与第四代移动互联业务相结合,形成动态互动网络,延伸各类大型门户网站阵地,强化枣庄政务类网站的品牌影响力,培育出自我发展的新模式

(二)大力突破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瓶颈,坚持技术先行的定位,提高技术的基础建设地位

的处理要在信息系统、网络舆情搜索系统、互动技术、多媒体技术、页面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各级领导应增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把握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新趋势,追踪网络舆情监控行业的动态,采取新策略的能力,健全发展研究机制,形成枣庄舆情监控和引导的发展智囊。

今后枣庄地区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以技术为动力谋发展,花大力气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与内容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抢占以新媒体为特征的互联网舆情制高点。网络舆情的主要精力应致力于优化枣庄各类政务网站,建设好以网络音频、视频等流媒体传播为特征的新一代网络舆情监控网络,创建网络舆情互通互换公共平台。

同时在政府部门当中,特别是基层政府和单位中,要积极改变传统 “管理高于业务”这种思维定式,这一思维导致了大量舆情管理、引导和应对人才的荒废,很多单位所谓的专管双线,也一定程度上使高级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逐步脱离一线具体业务,进一步增加研发沟通成本。

(三)大力突破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瓶颈,增强与系统内外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意识

积极与中央宣传部、省委宣传部、其他信息发达省市宣传部系统进行联系,与强势传统媒体、其他影响力较强的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进行舆情资源整合,推进落实,实现双赢;同时在枣庄市各级政府网站内部继续提高协调整合能力和效率,提高舆情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加强舆情信源整合,加大省内兄弟市县区域舆情信息合作的力度,开展鲁南网站联盟、开展与全国重点省市知名网站区域合作;开发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网络论坛联盟,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枣庄论坛。

进一步加大对政府资源的整合力度。将更多政府资源整合到中国枣庄政务网上,发挥中国枣庄政务网的综合网络平台优势,为各区县、委办局的网站建设提供好服务,壮大中国枣庄政务网的政府网站集群。继续为市府新闻会、各委办局的新闻会提供网络支持,打造常规性、规模化的网上新闻平台,在中国枣庄政务网上形成新闻站点集群。

进一步研究和实施枣庄文广新局的整合方案。以合办、合营、合作、合并的方式积极推进枣庄文广新集团化建设,如:在娱乐、体育、财经等方面探索整频道合办,在短信、广告、资本运作方面探索合营,在移动业务等方面探索合并重组,充分打造文广新局部门在枣庄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先导地位。

(四)突破地方政府舆情信息引导与应对机制创新的瓶颈,增强地区性舆情监控引导,提高应对综合平台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理顺地方各级政务类网站与宣传部的关系、理顺地方政府与地区性商业网站集团的关系,理顺地方政府宣传部门与上级宣传部门的关系。

进一步创新地方政府的舆情机制,建立新闻预案制度,构建舆情应急预警系统。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新闻预案制度建设,针对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新政策、新规定以及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启动相关政策的网络舆情评估机制,预先制定舆论引导和应对的工作方案,以保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

进一步探索政府和部门领导开设网络博客或微博的机制。通过网上留言、论坛互动、手机互动等现代办公方式,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特别要注重培育“理性网民”。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乐意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进一步创新地方政府新媒体舆情引导与应对的培训机制。加强政府公职人员新媒体舆情引导和应对技能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增强政府公职人员面对网络舆论压力的承受力,增强政府公职人员网络舆情研判能力。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舆情引导和应对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大量的事实说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舆论引导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通过本次调研并结合枣庄市情、结合枣庄市委党校关于舆情引导课程培训的经验,枣庄市委党校课题组建议积极加强枣庄市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监控和引导综合平台建设,加大专兼职舆情监控引导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各级公职人员网络舆情的辨识力,打造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为推进枣庄有序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9).

[2] 方付建,王国华,徐晓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0(4).

[3] 曹劲松.传播关注与舆论引[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6).

[4] 曾润喜,徐晓林.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4).

[5]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上一篇:政府主导视角下的创业型城市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下一篇:传统批发市场业态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