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22-09-28 02:48:26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 要: 认识程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问题、总结问题、创新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要依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进行,是课堂教学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本文意在阐明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优化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良好的、阶梯式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在各环节中紧扣问题设计,因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总是遵从于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从问题出发认识和掌握知识这一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整节课所做的工作,同时提出问题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问题设计要针对性强

课堂教学的“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课前要理会课标,熟读教材,充分把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及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潜心研究提问内容与形式,突出本课重点、设计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画龙点睛,有利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如果设计的问题流于形式,偏离教学重点,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那么这堂课注定是失败的。

二、问题设计要考虑适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重难点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的动力。如果一堂课问题太多、太碎,从上课到下课几乎全是问题,就会造成“满堂问”、“问满堂”的局面,让学生长时间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做到这一点,问题设计要提得准、提得精,要有适度,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通过适度的提问促使学生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果,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学习兴趣。

三、问题设计要考虑广度

所谓广度就是问题要照顾全体学生,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思考空间和时间,并且通过思考找到答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的难易梯度,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提问对象,兼顾全局,这样可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踊跃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回答每一个问题。在课堂实践中任课教师时常担心成绩不好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耽误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弱势群体,使这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对教师的提问漠然置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所有这些都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因此,设计问题时要照顾全体,提问的问题要有广度,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思考的兴趣。

四、问题设计要考虑坡度

人的认识水平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教学问题提问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学习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老师教学失去注意力,所以问题设计上一定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掌握知识基础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形成坡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五、问题设计要考虑角度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单靠重复已掌握的手段和方法无济于事的时候,就需选择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才能解决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变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种蘑菇类似,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就题论题,孤立解题,应该对试题进行适当变化,将一道静态的、封闭的试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出发,变成一道动态的、开放的试题,从而达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考虑角度,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六、问题设计要考虑跨度

问题设置得过难、学生跳一跳也拿不到,时间长了,兴趣就没有了;如果设置的问题较简单,学生触手可得,久了也会失去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问题的设置不宜过难,也不宜过于简单,要有一点跨度,才对学生有挑战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跨度要由易到难、由熟到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和努力跨过一个个“门槛”,让学生在积极探究后感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配合,使之有效、高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钟善基.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A].中学数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2.

[2]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A].吉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7.

[3]陈明,张兴成.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Z].广州市: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4.

上一篇: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的特征与问题分析 下一篇:分析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