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时间:2022-09-28 02:11:32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摘 要: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者,不但要授知,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是内化的,深沉的,也是稳固的,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人文学科;健全人格;塑造;渗透

当代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无疑是当今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语文作为人文的学科,它贴近生活,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富于情感,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言情说理,更容易打动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重视渗透健康的人格教育,是当代语文教学应该担负的神圣使命。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同阶段的学生,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认为以下几方面更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

一、培养学生乐观、进取、自信的生活态度,改变消极、自抑、依赖的人格弱点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外在的种种压力和危机,使不少中学生对生活悲观失望,他们往往只看到生活严酷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光明灿烂的前景。在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在1988年提出观点,认为未来的人都应该拥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的,另一是职业的,而最重要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证明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的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意而不是总依赖他人”。可以说“第三本护照”所说的那种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是职业与成就的有力保障,每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都应努力地培养学生这种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阳光,让他们相信阴霾的背后必定是光明战胜黑暗。

如讲授八年级《小橘灯》中小姑娘的那种乐观,教育学生在困境中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的生活经历,让他们谈自己是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走出困境之后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又是怎样的感受,对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生活是否需要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灌输正确的生活态度。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堂上我分析了诗歌中形象与意蕴的关系,从而体会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从学习过的《前赤壁赋》中找出体现作者这种人生观的句子并朗读背诵,最后向学生介绍作者多舛的命运,重点强调旷达与乐观对其人生的积极意义。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把“为人”的观念引入课堂,引向学生心灵深处。

二、培养学生的群体与爱的意识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纯粹决定于一个人的IQ(智商)的高低,很多情况下显示跟一个人的EQ(情商)包括对群体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对人的关爱程度等方面有关。”所以培养学生有群体的意识与爱的胸襟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在语文课本中,关于群体精神与关爱的文章比比皆是,如何感染学生的确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思考。我平时经常要求学生说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一次课堂上,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觉得《悲惨世界》中有一个情节不可思议:好心的牧师给越狱的瓦尔让提供住宿,可瓦尔让却在夜里偷他的银烛。当瓦尔让被人逮住时,牧师却说原来是连同座台也送给他的,怎么只带走银烛,这是对坏人的怂恿。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讨论话题,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很多学生都赞赏牧师济世宽怀的做法,我结合瓦尔让当市长后的善举,指出博爱对人的感化作用,然后让学生举出身边的实例加以印证,并让学生讨论雨果的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是否有其实现基础。可以说,这个讨论的过程也是一场爱与心灵的教育过程。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处世品格

改革开放诚然给社会带来物质的丰裕,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等价交换的原则难免改变一些人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做事浮躁马虎,得过且过;处世圆滑,放弃原则;唯利是图,好大喜功等。社会上的这种种不良的思想已经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格的残缺和个性的异化。因此,在当前,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形成负责任的态度很有必要。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文章可以让教师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诸如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藤野先生、刚愎自用却不委过于人的秦伯、勇于负荆请罪的廉颇……这些例子无疑可以作为话题让学生去深入地思考,去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去探求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思想观念和追求创新的思维方式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如果是封闭的、单一的,缺乏借鉴,便难以进步;如果能涵容本身之外的文明而不被替代,且博采众长,则会更有生机。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也要培养其“有容乃大”的思想观念,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其吸取多元文化的精粹,使之内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养分,也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潜能、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师要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思想观念,当然要身先士卒,在课堂上提倡平等、民主作风,容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包括观点、做法等),这一点很重要。只有打破“唯师”的观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法,语文课在这一点上有其方便的地方。

在教学古文时,有一篇劝谏国君要注意穿着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大臣为何要劝国君不时改变服饰的要求”的问题,学生根据文大回答是“国君对紫色的偏好影响群臣的穿戴,也使国人争先效仿”;接着我把问题加深,“整个国家都穿紫色的衣服为什么值得臣子劝谏呢?”答案当然不少,言之有理的我都给予肯定。有一个学生认为:“国一色”是盲从盲效,会导致国人没有个性,没有创见,伴随着许多的虚伪和不真实。学生的这种认识说出了我问题设置的目的,于是我趁机引导学生学习时也不要只做留声机,要有个人的思想,不唯师是从,生活上应该能思辨、有主见、不盲从。

五、注意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一个人的社会活动的动机源于自身内在的需要层次,需要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而高层次的需要是低层次需要的超越。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的人(指良性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不是老停留在低层次的需求上。就语文而言,我们可以经常设置这方面的问题,诸如讨论林觉民在爱国与爱家的矛盾中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探究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的思想根源,揣测韩信为什么甘愿受胯下之辱的原因等等。这样,通过坦诚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得到人格的提升,内化为自觉的层次。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站在塑造完整人的高度上,使学生成为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人,成为真、善、美的结合体。如果从这样的高度来要求的话,那么渗透人格的教育将是任重而道远的,因为这不仅是做法的问题,教师的理论层次、品格修养以及育人的艺术将对学生起极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当代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负起育人使命,还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有两点是最重要的和必须坚持的:“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教师才能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汕头市外砂镇谢易初中学)

上一篇:浅议农村基础教育课改 下一篇: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培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