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8 02:08:14

浅谈低年级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85-01

思维作为人的一种心里现象是一种比感觉、知觉、记忆更高级,更复杂的认识过程,是通过现象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规律性联系,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数学是思维的产物,任何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晶。学习数学的过程,自始自终都是数学的思维活动过程,离开了思维活动,也就无所谓数学学习。瑞士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思维结构过渡到另一种思维结构的过程,即使是最简单、最初级的数的形成,如:1、2、3、的认识,也离不开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对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

那么,面对低年级学生,该如何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从教几年来,我始终注意遵循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把思维训练落实到实处。

1.重视动手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俗话说:"智慧出在指尖上。"六、七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的思维过渡时期,在很大程度上还需借助操作过程进行思维。然而,数学又有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弄清算理,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发展。

1.1 动手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任何活动,都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因此,任何一堂课,运用学具动手操作都应为这些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活动。例如:讲解"8"的组成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拿出8根小棒,把他们分成两部分,分的方法越多越好并动口说说是怎样分的。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得出七种情况:1和7、7和1、2和6、6和2、3和5、5和3、4和4.虽然数的组成比较抽象,但,再通过动手说一说,把8的组成依次叙述出来,培养了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成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1.2 动手要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进行。动手并不是随意的活动,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而且老师还要精心设计操作步骤,规定程序和规则,准备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思考问题,切实达到以"动"为先,"动"中促"思"。例如:在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的准备教学中,让学生从分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使他们通过动手了解到:在中包括哪两部分?例如: (包括与 同等的部分及比多的部分)又如要是 比 少2个,怎样摆?(可先摆出同等的,再拿去2个;也可以先盖住2个,再摆出同等的);通过摆一摆,使学生边摆边思考,这样学生逐步体会到:较大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较小数同等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的部分,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了铺垫。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适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使他们在有序的操作学习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二者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维,因此训练语言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他们在学龄前已掌握了不少的基础知识。因此要从分利用这些知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并利用其敢想敢说的特点,多给他们说的机会。

2.1 说要围绕教材特点进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学生要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做到表达完整、准确、简练、有条理。如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实物进行说话训练,也可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说话。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既要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是外部操作过程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的结合,推动他们思维的发展。

2.2 说要围绕教学特点进行。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说算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算式,如加法、减法、除法、加减混合、乘除混合──每个算式表示不同的意思,同时也可用不同的语言叙述出来,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说明问题的实质,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以“动”为先,“动”中促“思”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的实践活动来促进他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立足课堂、功在课前、合理灵活的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简论做好体育游戏的原则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课文题目的导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