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时间:2022-09-28 02:01:00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巨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将影响到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蕴含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缺乏兴趣,总认为学习语文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不良行为。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信其道。”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所讲内容自然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反之,沉闷死板甚至紧张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隔阂甚至害怕,因此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会产生排斥甚至难以接受。虽然学生知道教师所讲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性,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排斥,所以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的讲一节课,也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是有时候感觉讲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有效果的原因之一。要想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首先,老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且积极主动地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用自己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做好家访,争取学生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树立好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努力进入学生内心世界,深受学生的尊敬、爱戴、信赖,让学生自觉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是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老师与学生应坦诚相待,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授课前应考虑学生的差异,尽量做到优生吃得香,后进生吃得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能增进师生情感。

二、注重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及写字比赛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如某位同学语文成绩不理想,但字写得非常好,针对这位同学的情况,老师在班上举行了写字比赛,这位同学取得了全班第一名,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这位同学脸上露着喜悦的笑容,从此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语文成绩也步步上升了。有些同学在朗读方面表现的好,语文老师应该经常让这些同学朗读课文,或者领读,这样能有效的提高这些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如,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师问: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设疑,引导学生生疑、释疑,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欣赏学生的感受和见解,使学生逐步做到敢想、敢说、爱说、乐说,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以学习语文为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教学单调的语言讲述,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无疑更能调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在课件的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天的图片,营造一种秋天的氛围,让学生从直觉上感受秋天的美。同时,可配备一些人文墨客对秋天的一些感悟和赞叹,既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景,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直觉上和理性上启迪学生对秋天的认识,为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课铺垫。

教师在讲授前要做课前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可以用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图画导入、多媒体展示导入等方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首先要充满激情地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以正确体验作家的思想情感。

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朗读教学时要用形象的画面促进学生的思维,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课文中的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所描绘的景色离城市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需要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去帮助他们进行消化、理解。用一幅幅美丽的秋收图画,带领孩子们走进了色彩缤纷的农村田园,使他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另外,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们带入遐想的境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兴趣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中,不仅要重视以上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快乐学习,开心生活。

上一篇:艺术课堂三步曲 下一篇:对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