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绘画创作中摄影图像的运用

时间:2022-09-28 01:53:01

浅谈当代绘画创作中摄影图像的运用

摘要:我们强调绘画艺术的特征和独特性,并不是实行封闭的、孤立的自我禁锢或是同其他艺术相隔绝。作为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摄影艺术,它的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将可能被绘画所吸收过去,以丰富、充实绘画的表现手段、艺术形式、语言技巧,使之服从于自己的创作目的。在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今天,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相互交融、彼此借鉴将成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绘画;摄影图像;借鉴

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62-02

自摄影诞生以来,有关绘画与摄影的争论一刻也没有停息过。身处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我们再也无法回避“绘画”与“摄影”的关系。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过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的几番此消彼长后,摄影仍然不断发展壮大,而绘画最终也没能走向终结。我认为在绘画创作中利用摄影图像可以获得启示、参照;通过绘画创作融入个人情感和审美,产生、建立新的图像。新的图像通过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审美,使观者产生新的启示、参照,从而拓展了视觉艺术。

回顾摄影的发展,其每一次进步一方面依赖于技术,另一方面与艺术的发展也紧密相连。自摄影诞生以来,摄影和绘画的联系便异常密切。在摄影技术发展的初期,对于如何用光、如何构图、如何塑造形象等等主要是参照绘画的规律,绘画主义一度是摄影艺术的主流风格。对于人们来说年轻的摄影艺术向源远流长的绘画艺术学习和借鉴仿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摄影对于绘画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绘画向摄影的学习和借鉴,传统绘画史则很少提及。即使是一些利用摄影手段作画的画家也不愿公开承认,仿佛绘画创作借鉴摄影技术就是自降格调的事。当然,在艺术观念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已习以为常。尤其在当代绘画创作领域,作者为了追求语言、图式、风格的个性化,往往可以借助摄影图像的启示性、参照性和直接性来得以实现。

一、摄影图像的启示性

既然摄影与绘画是可以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那么在此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摄影师和画家的关系是怎样的?瓦尔特・本雅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做了这样一个类比。他将摄影师比作外科医生,而将画家比作巫医。“众所周知的是外科医生的治疗方式是在病人体内做手术,而巫医则是将手放置在病人身上。巫医保持了与患者的自然距离,确切地说他将手放置在患者身上,通过他自身的某种力量来进行治疗。外科医生则相反,他是大大地缩小了与患者的距离,因为他进入了患者的体内,通过他的手在患者器官中小心谨慎地动作来完成治疗。”①巫医与外科医生的关系就如同画家和摄影师之间的关系。画家在作画时观察着眼睛与事物地天然距离,摄影师则是进入到事物的组织之中。这样的差异使得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图像也有着天壤之别。画家的图像是整体性的,而摄影师所表现的却是大量的碎片。“具体而言,绘画的实践是由一个开放的绘画关系构成的。每幅画都有自己的效果方式,即由其他绘画作品的效果方式发展而来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是由同一个画家应用,也是由其他画家采用,同时也影响其他画家的效果方式。因此,形成绘画实践的绘画作品通过它们的绘画元素以及使它们发挥效果的方式,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性。”②以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为例。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马奈有可能是已经意识到摄影技术所产生的大量图像碎片完全可以利用到绘画创作中;也或许是偶尔为之,就像突然性地从摄影照片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一样。不管他最开始利用照片的动机如何这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是经典的。这幅作品仿佛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画家的那种愉悦、对瞬间的专注状态。对此更有感触的莫过于毕加索,他根据马奈的这幅作品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或许是从马奈的画作中得到了某种重要启示,毕加索通过借用、转换主题等等方式描绘出与原作完全不同的作品。与原作的放松气氛不同,毕加索的《草地上的午餐》则显得异常紧张,画面中透露出一种严厉而混沌、以及永恒凝视的持久欲望。将这幅作品放在原作一旁,反思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看到这两幅画阐述了完全相反的主题。通过对比马奈的原作,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发现两幅画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地因果关系。通过这样的一些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画家通过利用摄影图像进行创作从而建立了新的图像,此图像对于观者产生了新的启示。

“绘画的目的是为一个足够敏感的观众带来某种具体的经验。”③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画画到底为谁?既然绘画是一个传播的过程,那么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画家对于生活的积累足够丰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体验足够丰富地生活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摄影的出现和发展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别样的体验方式。画家对于生命、死亡等等一些非常人能够体验到的视觉经验,往往可以通过摄影图像来完成。摄影图像客观真实、快速便捷的传播为绘画创作者们提供了非同一般地体验模式,这样的方式不但使画家们的视野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体验的范畴得以拓宽,还使的画面变的更有感染力。利用摄影图像的启示性来进行绘画创作的思路,很早就被西方众多画家所认识。而在中国,这一认识虽然姗姗来迟,但中国当代画家们则体现出一种非常好的适应性。他们从语言、形式、观念和方法等不同的角度接受着西方艺术家们所积累的图像认识;同时通过直接的关注和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存的问题和现状,转化为当代中国语境的个人化艺术实践。

二、摄影图像的参照性

人类对于真实图像的追求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望。早在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就以其逼真的画面效果而闻名于世。很多学者认为维米尔使用了一种类似于照相机的特殊器材来创作,这个特殊的器材名称翻译过来叫“暗箱技术”。直到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才真正实现了人类生产真实图像的梦想。摄影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方式而为人类所认识。随着摄影的不断发展,画家们开始意识到可以利用摄影的这些特质来更精确地把握时间、空间的跨越。

(一)对于瞬间发生事物的把握

一直以来对于瞬间发生物象的表现都是大多数画家们认为很难表达的主题。以往的画家们都是通过记忆或平时积累的视觉经验,以及借助于道具、模特等等方式来完成当时情景的再现,但往往其真实感和现场气氛却大相径庭,而摄影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则带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摄影除了可以利用其客观真实、准确生动的特质来完成对于瞬间发生事物的记录,还可以利用其慢速度、放大等技术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特定图像。摄影也因其特有的瞬时性而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凝固时间”的艺术,摄影通过构图截取空间,通过快门截取时间,从现实世界中截取特定的瞬间,将其定格。在当今这个技术改变生活的时代里,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画家的生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遍观画家群体中摄影器械的普及率真是高的惊人,纵观如今的画家们参加各式各样地采风、下乡活动,都早已是“长枪短炮”。摄影所带来的快捷而真实的视觉图像,使得越来越多的画家相信它将成为搜集创作素材的必备工具。

(二)对于过去发生事物的把握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通过翻阅历史或浏览摄影照片来追忆往事可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摄影的普及也让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有了图像的记忆。借助于摄影图像可以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时代背景,其直观性、生动性远胜于文字的记录。特别是有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属于大部分人的共同记忆,其效果尤为明显。有了摄影图像的参照,也使得画家们能够在“历史碎片”中更加方便、快捷地索引出创作中所需要的讯息,使得画家们对于过去发生的事物有了更加精确地把握,从而让画家们的视野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在中国当代画家群体中不乏深谙此道之人,如徐唯辛的作品《历史中国众生像》系列肖像组画便是有力的例证。

三、摄影图像的直接性

“画家和摄影家都支配着一件工具。画家的笔触和色彩对小提琴家的音调构成对应,摄影师与钢琴家一样,都要运用机械装置,而这些装置受制于某些规则,小提琴家却不受这些规则的限制。”④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前,贵族阶层可以毫不脸红地欣赏人体绘画艺术;摄影诞生之后,大多数人却无法容忍通过镜头拍下来的人体照片,其原因正是在于这些摄影图像的“直接性”,它总是让人联想到照片的对象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描写死亡可以尽可能地使用想象力,极力去渲染真实的恐怖气氛,读者在阅读中自己去体会这种气氛并在体会中升华。如果让画家去将死亡的景象如实的画出来,人们就会接受不了,因为视觉本身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直接性,就如同照片中拍摄的那些关于死亡的图像总是会导致人的生理而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摄影师通过运用摄影装置,表达的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存在;而画家运用笔触和颜色来表达的只是画家心目中所追求的美。正因为存在如此差异,才使得画家们能够自由的运用摄影图像作为创作中的参照;也使得摄影能够回归自己的职责,"像一位侍女,侍立在科学与艺术的两厢"。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同时通过对于摄影和绘画相互关系的不断梳理,使得越来越多的画家认识到利用摄影图像的参照,可以更好的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审美,从而得以产生新的图像;新的图像通过表达画家的感情和审美对于观众产生新的参照。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今天,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相互融合、彼此借鉴将成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不可否认地是这已成为了当代影像绘画创作中的一种明显趋势,并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注释:

①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第133页.

②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董宏宇,王春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224页.

③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第144页.

④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44页.

上一篇:国内外日用陶瓷品牌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浅析唐诗中楼兰意象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