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国家竞争力

时间:2022-09-28 01:46:43

关键词一:国家竞争力

中国力争2050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指出,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列、长期维持较高增速的中国,其国家竞争力已由1990年的第73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17位。中国力争2020年进入G20五强,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而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是“梯次追赶”。

蓝皮书根据独立开发的国家竞争力基本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选取了全球100个主要国家,从竞争力产出的角度,对1990到2008年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法国。

蓝皮书指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如果继续提升自身的规模竞争力,不仅要扩大数量,还要从结构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经济转型。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产业膨胀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必须立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提升结构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目前中国的整体效率竞争力处于世界中游偏下的水平。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日本、韩国远远领先中国。中国应向日、韩两国学习,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1位,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人力资源素质指数反映了本科学历以上、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占的比重。2004―2008年,美国、日本一直高居人力资本构成指数的冠亚军,加拿大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也有较强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在教育与健康方面,蓝皮书也指出,我国的教育与健康指数在2008年为0.453,在G20中排名第14名,较2004年提升了2位,进步比较明显,但与欧盟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和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比例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与中国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指数一直排在第4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但指数值却不及欧盟的1/10,也只有美国的1/3,差距很大。世界著名高校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欧盟作为整体优势非常大,其他国家在这一指标上与欧盟差距都很大。中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在金融体系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体系最完善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其次是英国和德国。中国排在第12位,排名靠后,但近五年来中国的排名在不断上升,2004年和2005年均位于第18名,2007年上升到第11名。虽然进步较快,但金融体系指数依然较低,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中国的存贷利率比其他国家要高,说明我国银行业利润率较高,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在G20国家中排名中处于第6位,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德国和韩国,但指数值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从2004年的第10名稳步上升到2008年的第6名,指数值也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近五年来不断提高。著名研究机构数量排名中前三位依次是美国、法国和德国,中国一直处在第7名。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达到329个,中国为61个。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体现――超级计算机拥有量排名中,中国排在第7名,低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08年,中国在超级计算机500强中拥有的数量为15台,排名第一的美国290台。

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蓝皮书认为,2004―2008年,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由第5名上升到第4名,略高于英国和德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是欧盟,达到284处,其次为意大利(44处),中国(38处)居G20中的第3位。蓝皮书预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为提升竞争力,蓝皮书建议中国采取“梯次追赶战略”,具体而言,梯次追赶战略就是高端引领、重点跨越、规模竞争、多层合作、国家营销、内外互动、制度创新。高端引领就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提升本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既可以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引入国外高端产业,也可以依靠技术创新或产业融合催生高端产业。既要保证传统产业优势和就业渠道,又要避免因“腾笼换鸟”而出现的产业断档和真空状态。重点跨越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七大战略性产业,利用这些制高点带动中国的整体发展。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有14个省份迈入万亿俱乐部。这标志着中国以一省之力与他国竞争力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应以规模优势掌握全球战略的动态制胜点,影响区域和全球市场。

蓝皮书希望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复旦大学: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2010年10月27日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称,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在根据报告的评价方法得到的2009―2010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美国以总指数5.31高居75个国家和地区总指数排名第一,中国以略高于日本的总指数4.58排名第二,排名3~20位的分别是日本(4.57)、德国(4.55)、英国(4.43)、加拿大(4.37)、法国(4.34)、澳大利亚(4.17)、丹麦(4.04)、西班牙(4.03)、瑞典(4.02)、瑞士(4.00)、挪威(3.98)、荷兰(3.97)、俄罗斯(3.95)、意大利(3.95)、中国台湾(3.91)、芬兰(3.89)、巴西(3.86)、韩国(3.86)。报告说,中国在经济表现维度和条件维度上得分最高,而在内能维度和环境维度上的得分偏低。这本报告的结果可以作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种解释。但是,中国的问题也还很多,比如半市场经济和收入分配机制的扭曲等。

世界经济论坛:国家竞争力中进美退

世界经济论坛(WEF)2010年9月9日的《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称,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较2009年上升两位至27名,美国则被瑞典和新加坡超越,从第二位降至第四,瑞士仍处第一位。报告显示,亚洲的几个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这一报告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取得了良好成绩。新加坡排名发达经济体第三,日本和中国香港也名列前20强。在报告中,中国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唯一一个排名上升的国家,因此增加了与其他三国之间的差距。中国和印度的排名均上升1位,分别位居第29和第49。巴西的排名急升至第56。原油价格回落等因素导致俄罗斯的排名跌落了12位,降至第63。

上一篇:“十一五”中国城市价值排行榜 下一篇:关键词三:外贸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