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商业发展战略

时间:2022-09-28 01:07:13

全球化与中国商业发展战略

最近,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业发展战略问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万典武主持。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商集团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入世后中国商业战略应对发表了真知灼见。本刊摘要发表部分专家观点精要。

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万典武(研究员)就如何确立商家与顾客新形关系的命题强调指出:正当商人应当成为顾客合格的人。万典武认为,商人和顾客关系是互相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商人与顾客不仅仅是买卖关系,正当商人应当成为顾客的合格人。这一思想的三个依据是:一、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应当按照消费――商业――生产的顺向思维把顾客放在“本”和主体地位,要彻底取消过去供不应求条件下,生产――商业――消费的逆向思维、顾客求商店、商店高人一等的传统观念和一切做法;二、社会主义是法治经济,从法理上讲,顾客和商店在购物时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三、顾客和商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商店应当利用自有知识、技能、设施为顾客服务,当好顾客合格人。

中国烹饪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则普(高级经济师)着重就餐饮业的发展战略谈了自己的看法。林则普认为,中国的餐饮市场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国餐饮市场竞争趋势呈现出四个特征: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竞争的规模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店、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从竞争地域看,由在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从竞争对象来看,过去市场竞争对象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是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大,还有国外餐饮企业的进入。

入世对中国餐饮业冲击最大的是快餐。面对激烈竞争态势,林则普同志认为餐饮业应从“创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发挥特色、出奇制胜”、“营养卫生、味和养结合”、“加强企业内部管、提高竞争力”、“准确定位,拉开档次、全方位开发”、“发展集团、连销、壮大竞争实力”、“提升文化品味,增加文化附加值”、“改善用人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八个方面创新,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余厚康(研究员)认为,中国商业发展战略应包括六个方面:建立“国家可调控的商品自由贸易”的商品流通体制;零售业以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发展新型批发企业,并与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国有流通企业改革,通过抓大放小,兼并、重组、发展一批大型商品流通企业;建立面向社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商务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对商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李金轩(教授)提出,我国商业发展战略要抓住几个关节点:“出发点”―― 从“入世效应放大”的密切跟踪来考虑我国商业发展战略,以适时采取措施促进形成正效应或正放大;“重点”――构建高效、低耗、规范、有序、稳定的商品流通渠道;“三个支点”――在开放中寻求保护、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在融合中互惠互利;“联动点”――包括政府推动、市场规则、法制规范、契约连接等;“启动点”――国家商业发展战略的启动和实施的全程离不开其组织机构,筹建商务部应是实施商业发展战略的启动点。

首都经贸大学侯善魁(教授)提出,中国商业发展战略至少要涵盖五个方面:(1)战略方针:即基本出发点、准则;(2)战略目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3)战略重点:对实现战略目标有关键意义的薄弱环节;(4)阶段(步骤):准备、发展、完善阶段;(5)对策措施: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协同性、灵活性。

上一篇:流通创新政策上书 下一篇:国有外贸企业战略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