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影视片的叙事比较

时间:2022-09-28 12:23:17

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影视片的叙事比较

[摘要]神化影像系统的根本标志是其叙事机制中将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作为影片的主要剧作元素或叙事因素,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其影像系统内部的叙述机制是还没有或者不可能得以实际发生的事件。本文首先以神化影像系统的叙事表现方法为切入点,分析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表现对象和叙事结构的差异;接着从各自不同的文化基础出发,比较和论述了造成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叙事方法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叙事机制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神化影像系统;叙事;东西方;差异;比较

1902年,在《月球旅行记》上映以前,“电影魔术师”乔治·梅里爱也许已经为观众设计好了各种惊讶的表情,但是他可能没有料到正是这一部电影将他的事业推向最高峰,借着这部电影,他戴上了“叙事影片之父”的光环。当《月球旅行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惊喜地发现电影的叙事机制和环境、人物造型机制是可以异于现实生活的,从此以后,西方神化影像系统的影视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

在影视片的艺术接受过程中,观众总是从自身主体所处的现实逻辑出发,对影视片的叙事机制、环境造型机制的或真实、或神化、或虚构进行审美判断的。对影像系统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存在于影像系统内部的叙事机制:真实的影像系统是历史和现实阶段范畴,并不包含对描述未来事件的价值判断,叙事机制的真实是环境的真实和人物造型机制的真实,它是真实影像系统的本质要求;而神化影像系统就与此不同,根本标志就是在其叙事机制中将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作为影片的主要剧作元素或叙事因素。神化影像系统范畴的外延是神化片种、宗教故事片种、科幻片种。

一、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不同的叙事表现方法

东西方相隔万里,民族、种族的不同,在语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是巨大的,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构。反应在神化影像系统上,有着诸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表现对象的差异

东方的神化影像系统主要的表现对象是鬼、妖、仙。而说起西方的神化影像系统,很容易就联想到科幻片种。

中国内地的神化影像系统,在电视剧方面有《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描写妖和仙的影片,在电影方面也曾出现像《孤楼有鬼》这样的恐怖鬼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香港出现了很多讲述鬼故事的影片,比如《鬼画符》《鬼打鬼》《阴阳路》系列、《见鬼》系列等。日本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出产恐怖鬼片最多的国家,包括骇人听闻的《鬼娃娃花子》《午夜凶铃》系列、《咒怨》系列,这些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怨气冲天的鬼魅。

虽然在西方的神化影像系统中不乏像《诺斯费拉杜》《吸血鬼》《惊情四百年》等一些描写鬼怪的优秀影片,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神化影像系统与科学家、幻想、灾难、外星人这些词联系更为紧密。表现疯狂的科学家发明导致恐怖事件的有德国表现主义的早期作品《格莱姆》、美国的《科学怪人》等,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影片《蜘蛛人》《隐形人》里都有因为科学失误引起人的变异,从而造成大灾难的事件。表现人类与外星人关系的影片在西方的神化影像系统中也是相当常见的,比如《E.T.》《第五元素》《火星人入侵》等。

(二)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叙事结构的差异

东方神化影像系统通常进行日常叙事。相对于东方神化影像系统的叙事机制,西方则比较偏重于宏大叙事。

爱情与复仇是东方神化影像最为青睐的两大主题,并且这两大主题的表现主要蕴藏在日常叙事。《倩女幽魂》叙述的是人与妖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胭脂扣》的叙事机制是女主人公死后去寻找曾经相爱过的男人;《咒怨》等影片则是因为死者在生前受人欺负才化为厉鬼,其心理动机是复仇。由此,我们发现东方的神化影像系统的叙事通常都是日常的、个人的。

西方神化影像系统中,欧洲最初起源于对太阳以及自然的生成能力的崇拜,当中充满了战争,《诸神的黄昏》将诸神置于末日的面前,呈现出当时强烈的社会、宗教背景。作为缺乏传统文化积淀的美国人,他们紧紧抓住了科幻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蝙蝠侠》《超人》《蜘蛛人》系列,这些影片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具有超能力的家伙,他们要么是为拯救地球而上天下地,要么是为了维持正义而飞檐走壁。除了这类的影片,还有像《未来水世界》《翌日》《东京消失》等科幻灾难片都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进行叙事的电影,整体场景恢弘大气,惊悚冲击观众眼球。

二、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叙事方法的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基础

(一)东西方国家所受的宗教影响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最早的道教是讲求炼丹成仙、长生不死。因此中国的神化影像系统常常会表现一些永远不死的妖或者仙。比如《青蛇》中已经活了一千多年的蛇妖仍然是花容月貌,《西游记》中唐僧本是个凡人,取经成功后被尊为仙,获得长生不死之身。除了道教外,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佛教最重要的思想是因果轮回、报应不爽。体现在神化影像中往往是一些生前受到伤害的人化为厉鬼进行复仇的故事。日本大都信佛教,其影片《午夜凶铃》系列等的叙事机制都是这种模式。

基督教在西方国家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2008年的大片《恶灵方舟》就是宣扬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圣经》古卷,古卷中记载着上帝要诺亚打造的第二座方舟,这座方舟是为了将人间最恐怖的恶灵怪物放逐到世界尽头,考古学家们误打误撞将方舟内的恶灵唤醒;比如《圣经》里也处处渗透着末世的言论:这正是将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导向科幻片种和宏大叙事的根源之所在。

(二)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美学的思维方式,是重“情”的思维。例如在香港电影《神话》中,古代的玉蔌公主仅吃了一点“长生不死药”便可以延续生命,而这药的研制方式是决计不会为观众所知道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实证式的,他们总是喜欢给影片加上一个科学理论的支点,是重“理”的思维。《黑洞表面》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12:01》与能量守衡联系起来;《侏罗纪公园》背后也有基因研究作为其理论背景。

(三)东西方人的价值意识不同

西方神化影像系统中更侧重于对个体生命意志的尊重和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所描写的英雄形象几乎都是有着个体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勇敢而崇尚自由,智慧又富于开拓精神。《天际浩劫》故事讲述的是外星生物要将全体人类以及我们的整个文明消灭,来自洛杉矶的一小群幸存者为了自由奋起抵抗。《X战警》《终结者》《阿凡达》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敢于以人的身份和力量与邪恶和入侵抗争。东方则更多地侧重于对集体意志的崇拜推崇、个人意志对集体意志让渡的牺牲精神。影片中的人物更多的是人们普遍所崇尚的美德累计而造出来的,几乎无一不与勤劳有关,注重实效,追求圆满。如《白蛇传》《聊斋》。这一切都来自中西两套侧重点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的个体意识与东方的集体意识。

三、东西方神化影像系统叙事机制的重要特征

(一)在影片开始揭示影像系统的神化性质

神化影像系统具有“五分钟界定说了”的特征即往往在影片开始的三至五分钟内就揭示影像系统的神化性质。香港影片《胭脂扣》在影片开始前五分钟就将已经自杀成为女鬼的主人公的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美国影片《吸血蝙蝠》在开场不到五分钟就将某大学生被不明物体吸血致死事件摆在观众面前。五分钟内揭示影像系统的性质,这是一种归纳性的特征总结,是一种从影视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叙事规律。而违背这个规律,就会让观众有一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感觉,从而严重影响了观众对影片叙事内容的接受,有上当受骗之感。

(二)凸显叙事因素的“陌生化”特点

神化影像系统往往将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作为影片的主要叙事因素,让观众产生“陌生化”的感觉。

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的实质就在于把人们从对人生和世界的那种传统认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体验文艺翻新出奇的创造过程,主张让观众与作品保持距离,把观众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有更多的冷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达到更高层次的熟悉和理解。以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年漫游太空》为例,影片开始呈现给观众的影像是猿人通过望月领悟了工具的作用,他拿起一块骨头向天上扔去幻化成未来的太空站。在影片的中后部,观众看到的是控制飞船的自动控制器——计算机“浩尔”造反,导致飞船内四位科学家丧生。乍看之下,影片叙事机制让观众颇为费解。不过这正好拉开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使得观众能够作进一步的思考。我们把猿人望月与“浩尔”造反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影片的深层内涵:动物通过使用劳动工具变成了人,而技术至上的观点又使人面临重重危机。认知整部影片的过程就是观众在更高层次上对其熟悉和理解的过程。

(三)在叙事时空、逻辑层面、人物或者环境造型有极大的自由度

1960年乔治·帕尔拍摄的《时间机器》在世界电影史上可以算得上是超越时空的叙事构思的开山之作。这部电影讲述了机械师乔治发明了一个时间机器,他乘坐这个机器来回穿梭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故事。东方像这一类影片也还有很多,比如《大话西游》《回到未来》等,在神化影像系统电影中,主人公不但可以任意穿梭时空,而且时间停止、时间重复也是被允许的。从逻辑层面看,人物动作可以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展开,同样的也可以在神化假定中得以完成。《胭脂扣》里的女鬼来到人间的心理动机是爱人,这与一般陷入爱河的女人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她已经死去,成为一个没有心跳、没有呼吸的鬼,但很显然的这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神化影像系统可以给观众无限人物或者环境造型的可能,外星人的形象可以幻想出是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在《月球旅行记》中,月球人被梅里爱想象成似鸟非鸟的怪物,在《月球第一批人》里,月球人则被想象成长着翅膀的昆虫;同样,地球未来的环境是我们无法预期的,但是神化影像系统给观众以无限的可能,例如《异形》中未来地球是一个荒无人烟、贫瘠恐怖的地方,而在《第五元素》中,未来地球上到处是深不见底的高楼,汽车像飞机一样在林立着高楼之间穿梭,就连快餐店都是悬在空中的。但是,我们最终必须明白,虽然在神化影像系统中出现了各式各样异于现实的人物造型和环境造型,但是要知道这些幻想的形象并非是空想,而是基于人的现实经验的。

人的思维可以是无限的,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能够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物”,神化影像系统正是人类无限思维的承载物,人类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制造出来的神化寄托了他们的美好向往,这也许就是神化影像系统得以存在并且拥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叶舒宪.结构主义神话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张东林.世界科幻电影经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卢静(1981—),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职硕士,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英语教学。

上一篇:境外投资外汇年检数据质量控制与优化措施方案... 下一篇:浅析当代罪案剧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