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建筑的起源发展及分布

时间:2022-09-27 11:44:14

中国道教建筑的起源发展及分布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民间巫教和神仙方术。东汉张道陵(即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道教才最终形成。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借用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由于道教发源于民间,最早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山区,因此那时的道教建筑只有洞、石室、静室、大堂、山居、草堂、义舍等民居房屋,对修炼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对简单,只是尽量希望“远离尘境,栖寓缥缈”而已。道教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很突出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道教建筑的起源

道教奉祀系统的建筑源于华夏祖先的墓葬祭祀活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产生并形成了祭祖的习俗。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先民们除在祖先墓地进行祭祀活动外,又向象征祖先神灵的“神主”或称“庙主”(或称牌位)祭祀。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左宗庙”、“右社稷”的祭享制度,在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不断。反映在建筑上,儒家的殿堂宗庙和道教的殿堂祠庙以及其他一些附属建筑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备。

道教奉祀系统建筑的第二个来源是秦汉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普通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

道教最早的道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楼观成为沟通天人的场所正是道教建筑又一来源的反映。《史记·封禅书》也有大量记载,如“《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登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周公既相成王,郊祭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至汉武帝时“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公孙卿还对武帝说“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下令在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将招来仙神人之属”。由此可见,宫、观之名在道教产生以前就有了。《说文》:“宫,室也。”“室,实也,从室从至,至所止也。”宫室原本指的是普通的房屋,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宫和殿才成了帝王居所的专称。《汉书·黄霸传》颜师古注:“古者室之,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由于封建帝王要突出“君权天授”的至高无上,就将祭祀神灵的祠宇升格为“宫”为“殿”,原意在以示区别,后来天下寺庙的一些重要建筑也就同此称呼了。

至于“观”,据《尔雅·释宫》称:“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乃取其高峻,可登临观望之义。《新唐书·李叔明传》:“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留道士十四。”至此,“观”似已成为道教庙宇的专称了。

道教建筑的历史发展

演变发展至东汉末年,道教创立,山中居住的道士,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舍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趣。汉张道陵在巴蜀汉中创五斗米道时,设二十四治所,建筑规模也是不大而且非常简陋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称:“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火贲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所谓堂、室、间、架等都是指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不管是抬梁式或穿斗式梁架结构,四柱落地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一间;从承托中央脊檩的梁柱,到承托前后两檩的梁柱,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三架梁。早期道教的生活修炼和进行宗教活动的房舍,都是此类传统建筑。

五斗米道的治所,有的也称静室,或称靖,是供道师修炼或为人治病、闭门思过用的,取其安静的意思。与静室相类似的是江淮一带道士的精舍。《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此精舍当与儒家的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以及佛教云房等同类。如《晋书·孝武帝纪》称:“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李宽的道室称庐,许逊则称馆。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寇谦之、南方陆修静分别整顿改革道教,创立了新的南、北天师道,以适应儒家的礼法制度,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欢迎,很多崇道皇帝在京邑为道士大兴道观,如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五层重坛道场,南朝宋建崇虚观,齐梁建兴世馆、朱阳馆,北周改馆为观等。当时道教建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趋于定型。

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平民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祠部》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乾封元年(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各州设一观一寺;《玄宗本纪》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在东、西两京和各州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743),将西京东京及各州玄元庙分别改为太清宫、太微宫和紫微宫,并在太清宫立玄宗像,侍立于老子塑像之右。后来更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陪祀老子。此后,规模较大的道观多称宫。

宋太宗赐华山道士陈抟为“希夷先生”,在全国各地大修宫观。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又建玉清昭应宫,“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从宋真宗起,道教在宫观内才开始普遍塑像供奉。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融合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官方建筑固然已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

元明以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没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全真道主张出家清修,因而它的宫观建筑也多仿照佛教禅院,并且建立起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个系统。庙中师傅即住持,收授弟子,称道童。十方丛林不招收弟子,只为各小庙推荐来的弟子传戒。教规和财产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

道教建筑的分布

中国道教自产生起,就多选择深山幽谷作为“静修”之处。因此,道教建筑也常常建于名山大川之间,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形成了自然山水与道教建筑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如大家所熟的“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此外,湖北武当山、福建武夷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江苏句容茅山、青岛崂山等,也均为道教名山。其中,泰山、武当山、青城山、武夷山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然,后期也有不少道观为了方便祭祀和扩大影响,进一步世俗建于城市之中如四川成都的青羊宫。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探析皮影艺术中的民俗情境 下一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及管理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