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书馆为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27 11:19:14

国内图书馆为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研究国内图书馆为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析研究现状,探讨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与服务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外来劳务工;读者服务

1概述

外来劳务工,泛指从农村或中小城镇到大中城市务工,而没有取得当地常住户口的特殊群体,其范围涵盖了外来工和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 261万人,比2011年增长3.9%。由于“劳务工”这一称谓的范围比“农民工”和“外来工”更大,对该群体更具概括性,因此,本文所进行的图书馆对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研究,也包含了目前国内对“农民工”和“外来工”群体的图书馆服务研究。

外来劳务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劳务工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为了向外来劳务工群体提供更好的图书馆服务,2005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在辖区内的福永大洋工业园区建起了第一家专门为劳务工服务的图书馆——福永大洋分馆;2008年4月,深圳市首家命名为“劳务工图书馆”的宝安区图书馆艾美特分馆正式对外开放。随着各地劳务工图书馆的不断建成,国内图书馆界对于为劳务工(或农民工、外来工)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根据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发现,此类研究最早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1期中倪传明和祝东红联合撰写的《把农民工纳入到主流文化视野中:论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1]。而随着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民工教育模式探索”(DGA0501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06BSH024)立项开展研究,通过对北京、武汉、深圳三地劳务工的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进行调研,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组较有价值的调查数据[2] [3] [4]。

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脉络,笔者对CNKI进行了检索,把检索范围设为“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类别,检索关键词设为“农民工”“劳务工”“外来工”和“外来务工”分别进行检索,时间截止到2012年底,检索结果合并后过滤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和报道性文章,共得到该领域学术论文149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了解目前国内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开展服务的现状,为政府建设劳务工图书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并反思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与服务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2统计数据分析

2.1 发文数量与时间分布分析

从发文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问题最早的学术在2005年,之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达到研究的顶峰,2012年稍有回落。从表1可以看出,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起时间并不长,2005—2007年属于研究起步阶段,2008—2010年研究稳步发展,文献数量逐渐增加,2011—2012年进入研究的繁荣阶段,发文量进一步提升。对照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的关于劳务工群体的规范性文件,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维权手册》;2006年,国务院推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等,不难发现,业界对劳务工群体服务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正是密切配合了政府部门近年来日益关注该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图书馆行业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3.1 理论研究

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的理论问题的文献不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知识援助论。以王子舟等人为代表,通过对劳务工知识贫困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图书馆向劳务工群体实施知识援助的制度创新方法与具体行动方案[5];周新跃等人则提出,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知识管理机构,应向农民工提供以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为中心的专题知识组织服务[6]。2)补偿教育论。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物质或活动的载体功能上,社区图书馆都可承担起社区农民工补偿教育的重任[7]。3)社会资本重构论。农民工现代城市型社会资本的重构对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8]。

3.2 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

专门研究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文献数量最少,只有寥寥几篇,但对于劳务工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却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朱亚萍认为,要建立起劳务工图书馆的服务运行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后续发展保障机制,按照辖区地域特点和图书馆的服务半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区域内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宽、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效益显著的劳务工图书馆网群[9]。

3.3 服务内容研究

论述为劳务工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文献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流,大约占了149篇文献中的2/3。大多通过对图书馆性质与职能的阐述,指出兴建劳务工图书馆的必要性,或强调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的意义,并介绍相应的服务措施。如朱明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是信息情报的缺失,因此,建构农民工信息情报机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基本路径[10]。郑小红提出,图书馆应该按照柔的要求和平等开放的原则,提供多元化服务项目,延伸服务范围,改善新生代外来工的文化生态环境[11]。

3.4 实证研究和地区经验总结

主题属于实证研究和地区经验总结的文献各有十多篇,主要通过对某一地区劳务工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结果分析影响劳务工利用图书馆的障碍和因素,提出解决方法;或以某一区域推行劳务工图书馆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为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这两类主题文献的研究对象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东中部省会城市为阵地开展调研,这一方面显示了劳务工群体在这些区域生活与流动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开展劳务工群体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与先行性。

4研究现状评析与展望

4.1 研究现状与不足

4.1.1 研究与实践推动政策出台。业界对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促进了相关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业界创新服务手段,为劳务工群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人性化服务,效果显著;另一方面,通过实证调查和对区域样本的研究,业界从服务模式、人员与经费保障、服务可持续推进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已初具规模,为当地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比如,深圳市在2013年4月16日出台的《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定》,就是该市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的第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当中对外来劳务工群体享受图书馆服务从制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

4.1.2 服务内容研究收获较大。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提供的服务内容与具体措施的文献占了较大的比例,虽然当中存在一部分重复列举普遍经验做法的陈述性文献,但也有一部分文献提出了较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做法。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劳务工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馆舍和单一形式,而是从服务范围的延伸,服务形式的多样化,甚至服务人群的细分等方面都在反复的论证和具体实践中收获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劳务工子女、新生代劳务工等特定群体的图书馆服务研究,以及对劳务工群体的知识援助、阅读保障、信息权益保护、柔等的研究,都体现了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4.1.3 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首先,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大量的文献除了强调这项服务的必要性以外,主要停留在探讨开展具体服务措施这一层面,重点探讨劳务工图书馆服务持续开展的保障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的文章非常少。而这恰恰是确保这项工作深入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其次,对服务人群的界定不统一,导致该领域的理论研究非常松散而不成体系。大部分文献研究对象为“农民工”,而把从中小城镇进入大中城市务工的群体排除在外,还有部分文献研究对象为“弱势群体”,把劳务工与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归入一类,前者的研究对这一群体把握不够全面,后者则是研究的专指度和针对性不足。因此,尽早厘清“外来劳务工”的概念和涵盖范围,有利于该领域研究的继续开展。

4.1.4 实践研究存在区域局限性。目前该领域的实证调查与实践研究主要局限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这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外来劳务工人数众多,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劳务工群体进入的城市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地区,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同样存在着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群体。而在这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保障相对滞后,劳务工的图书馆服务权益更应受到关注。

4.2 研究展望

开展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既是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又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图书馆界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综合以上分析,在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应该重视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问题。通过目前国内不同区域建设劳务工图书馆的成败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制度安排、人员经费保障、考核机制等,评估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研究政府、业界与社会力量在这项工作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等等。

其次,要重视劳务工群体细分服务的研究。当前,新生代劳务工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他们与第一代劳务工相比,群体特征与服务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还有劳务工子女的服务问题、劳务工融入城市成为居民后的服务问题等,都值得业界去探讨。

最后,还要结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劳务工群体服务的思路。产业结构转型最终会影响到外来劳务工群体的构成。应该认识到,外来劳务工是一个流动的群体,因此图书馆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服务群体,群体的变化必然导致服务需求的改变,因而也会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对劳务工图书馆建设的规划也应该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进行长远的谋划。

[参考文献]

[1] 倪传明,祝东红.把农民工纳入到主流文化视野中:论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5(1):107—109.

[2] 郜向荣,侯玮辰,王子舟.北京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的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4—10.

[3] 董克,张珂,程良,等.武汉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11—17.

[4] 吴丽娟,吴志伟,朱海明,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知识能力及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18—24.

[5] 王子舟.图书馆如何向农民工提供知识援助[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1):4—8.

[6] 周新跃,罗涛,李煦,等.金融危机下面向农民工自主创业知识组织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9):200—202.

[7] 朱明.社区图书馆发展路径探析——以某市S社区农民工补偿教育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7(3):12—15.

[8] 杨玫.社区图书馆在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8(10):47—50.

[9] 朱亚萍.劳务工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3):54—58.

[10] 朱明.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信息情报机制的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08(2):87—89,96.

[11] 郑小红.公共图书馆为新生代外来工提供柔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3):96—98,102.

上一篇:技术差距、政府补贴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 下一篇:VMware平台上的安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