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角色、教学手段与作业呈现的创新

时间:2022-09-27 10:57:18

论师生角色、教学手段与作业呈现的创新

摘 要: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与使命。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探究语文教师角色转变与知识结构调整,语文教学手段的有效延展及语文课后作业呈现形式的多元化问题,追求在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实践的有效创新。

关键词:师生角色 教学手段 作业呈现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7-02

作者简介:周旬月(198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 提倡探究性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 就师生角色转变、教学手段、作业呈现的创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理念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本质任务在于引导与启发学生在动态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改形势下,师生在教学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状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新理念,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已学过相同类型的课文的基础上,尝试把握新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改预习作业为学生“备课”,写一份“我的教案”,并请优秀教案的准备者当一回“小老师”,条理分明地将自己的所得讲授给其他学生,而笔者全程充当学生,起引导课堂走向的作用,并对重点问题补充、释疑。

(二)教师“一专”向“多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创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亟待完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正逐渐被“一专多能”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心态、转变理念的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阐释语文问题,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历史知识的运用。《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为什么要在假设偷盗者为齐国人的前提下反驳楚王,而且态度如此恭敬?这要讲到当时的楚国已经通过之战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楚两国的地位已然发生了变化。

2.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是人类思想的凝华”与“这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到底用哪个更为确切呢?“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固态可见可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气态不可见不可感。虽然两者都发生了物质形态的本质变化,可真正用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还是“升华”更为贴切。

3.数学知识的运用。《凡尔赛宫》一课,学生不明白“南宫”“北宫”为什么是对称的,一讲到数学上的“中心对称”原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然,除了这些知识以外,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电子白板的熟练制作等技能已经成了新时代、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2l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警示,更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鞭策。

二、教学手段的延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画

图画是语言文字的生动转化。《一面》中鲁迅的外貌描写是教学的重点,借由鲁迅的外貌,作者凸显出鲁迅先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品质。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上了一堂“素描”课,让学生按照作者阿累的描写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步绘制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绘制中笔者特别强调“竹枝似的手指”以及那标志性的“烟卷”,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演

创设情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安恩和奶牛》一课,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模拟了集市上的一幕,在表演中,学生各自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对话时的心理,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了学习动力,更拉近了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完成一次次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三)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将课堂引向社会、引向自然。

1.在自然中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感悟。史杰同学在一盆窗边的文竹中寻找到 “隐蔽却不会被会忽略的美好”,黄怿哲同学化作一株海棠,“养精蓄锐,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濮子豪同学在春雨中“快乐地吹响年轻的口哨”。

2.在社会中思考

社会是一所大学,你能在里面尝到人生百味。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感悟。朱尘轩同学在一只即将被宰杀的鸡的绝望的眼神中读到了人们“一颗冰冷的心”,顾宇飞同学在一次无奈的等车煎熬中明白了“在等待与等待的缝隙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谁能紧紧把握时间,把握生命”。

三、作业的多元呈现

语文的人文性及实践性特点,使得语文作业的布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生完全可以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通过现代媒体的多种手段,学语文、用语文,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办报纸

学生将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观察所得的成果用作文的形式呈现,但长期如此,难免会让学生“腻味”,写起来毫无“斗志”。笔者便采用办报纸的形式动员学生,让学生在审稿编辑中逐步学会精简语言、修改病句、美化语句、理顺文章思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文字实践中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比单纯的作文讲评课更生动、更有效。

(二)开博客

开博客的方式让学生在闲暇之余,将平日里的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再配上图片、音乐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同时,学生间可以互相登录、浏览、评论,教师也可以随时登录、浏览、评论,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外教学互动。在这种“不拘一格”的动态学习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写作的欲望得到了激发,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写微博

语文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微博时代来临后,应该在这种新的语言载体中寻找到新的生机与活力。微博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后可以提出不同的答案与见解,这就为教师第二天课堂预设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课后答疑中,微博的实时互动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有疑难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博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将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在微博中,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师TPACK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技术环境下过程教学法的写作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