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风格的研究

时间:2022-09-27 10:53:27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风格的研究

摘要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不同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常态的;(2)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1]它包含了多种心理品质,如个体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以及个体的认知风格、情绪体验和调节等等[2,3]。其中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它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是个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信念等的集中体现[4]。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和人格差异都与其认知风格密切相关,它对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决定作用[5]。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就提出了ABC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客观事物及行为的认知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在一项关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消极的认知风格会使个体错误地处理挫折和压抑[6],而王景芝、葛美芳认为个体对行为的认知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反应和期望值,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7],这些研究都说明认知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发展,就应该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作比较深入的了解。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不同的,比如威特金(Witkin,1981)等人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在16岁以前场独立性逐渐增强,并在17~24岁之间形成一个平台期,而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则又出现了场依存的回归趋势[8]。那么中国青少年的认知风格发展有什么特点呢?目前国内关于认知风格的很多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探讨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同伴关系以及创造力等的作用[9~11],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进行研究。

本调查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变化,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及水平,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应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含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认知倾向等5个维度。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数即认知风格总均分。认知决策主要考察青少年是倾向于场景决策还是倾向于自我决策,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场景决策,得分越低,越倾向于自我决策;认知方法考察倾向于灵活还是单一,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灵活,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单一;认知加工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加工还是局部性加工,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认知行为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独立还是合作,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独立,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合作;认知倾向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冒险还是稳重,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冒险,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重。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可接受范围。

2.3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13.0完成。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认知风格整体特点分析

3.1.1青少年认知风格数据分布分析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在认知风格上的得分在1.52~3.49之间,平均数为2.523,标准差为0.185,总体平均数95%的置信区间为2.522~2.525。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070,峰度值为0.564(见图1)。

分析青少年认知风格数据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调查对象频数发现,有986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5(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20%;有12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2.89(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80%;有41842名青少年的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00%,结果见表2。

3.1.2各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量表总均分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量表总均分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呈现出从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变化趋势,结果见表3。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7.254,p

3.2青少年认知风格各维度发展比较

3.2.1青少年认知决策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决策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85,标准差为0.372,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282~2.489。表4显示的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决策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001,p

3.2.2青少年认知方法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749,标准差为0.41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45~2.753。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在初一年级与初三年级阶段其得分存在着波动,并且在初三年级之后,青少年的得分相对平稳,结果见表5。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5.011,p

3.2.3青少年认知加工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加工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20,标准差为0.427,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为2.416~2.424。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加工得分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青少年的认知加工维度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同时也可以发现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阶段,青少年的得分变化存在着波动,结果见表6。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56.545,p

3.2.4青少年认知行为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行为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01,标准差为0.459,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397~2.406。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行为维度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高一之后又逐渐升高,但是进入大学之后青少年的得分又略有降低,结果见表7。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6.034,p

3.2.5青少年认知倾向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倾向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561,标准差为0.443,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557~2.566。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倾向维度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一年级,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比较平稳,进入大学之后,其得分略有回升,结果见表8。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40.431,p

4讨论

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成分,认知风格的和谐健康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证。在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青少年的认知风格数据分布形态的分析中发现,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青少年人数仅占5.00%,其中低于2.15的青少年有98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20%,高于2.890的青少年有1235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80%,这表明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正确应用恰当的认知策略、认知方法、认知行为处理其面对的生活事件。国内有研究表明,就整体而言,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处于较高的水平[12],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从心理健康素质的角度来看,我国青少年群体的认知风格发展是常态的。

在对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分析中发现,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年级阶段、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较高,初二年级到高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相对较低。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各维度的发展变化波动较大,特别是在认知加工、认知行为、认知倾向三个维度,不同年级青少年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青少年倾向于从局部转向整体,从独立转向合作,从冒险转向稳重;从初二年级到高三年级阶段,青少年在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方面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是认知倾向维度的发展出现了转折点,在高一年级之前,青少年的认知倾向从冒险逐渐转向稳重,而在高一年级到高三阶段,稳重的认知倾向保持得较为稳定;从高三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认知风格整体上转向场景、灵活、整体。

总的看来,除认知倾向维度之外,青少年认知风格其他维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即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倾向于场景、独立的认知风格,初二到高三青少年倾向于自我、合作的认知风格,高三年级到大学倾向于场景、灵活、整体的认知风格。这一结果与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胡韬、刘敏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认知风格的发展也存在着年级差异,但是其独立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13]。之所以在认知风格的年级发展趋势方面存在差别,可能是因为两个研究在取样上存在着不同所致。在本调查研究中,选取了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连续年龄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而在胡韬等人的研究中,仅仅选取了五年级、初一、初三、高一、高三等五个年级的青少年,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能准确反映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变化趋势。

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表现出的阶段性和发展变化特点可能与客观环境影响和青少年认知发展有关。杨治良、郭力平等人在对认知风格的发展问题的探讨中认为,环境因素对认知风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4]。在不同年级阶段,由于青少年所面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存在着不同,其认知风格的发展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小学五年级、初一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熟发展的关键期,而其又面对学习环境的改变与适应,因此他们倾向于灵活、冒险、依赖于场景的认知风格;从初二到高二阶段,青少年相继要面临中考和高考,学习压力相对较重,而且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单一,因此他们表现出了合作、稳重、依赖自我的认知风格;进入高三以后,他们在面对升学、就业等新的问题时,受创新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可能会追求新颖、独特的认知策略和解决方法[15],因此他们表现出了灵活、冒险、依赖场景的认知风格。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成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思维发展呈现出从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变化趋势[16],这与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小学五年级、初一的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容易凭借主观感知采取行动,会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独立和冒险行为;在初二到高三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但是由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会采取稳重、合作的认知风格;进入高三、大学阶段之后,青少年思维成熟,能够正确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因此倾向于采取独立、冒险的认知风格。

5结论

根据对本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常态的;(2)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2 张大均, 冯正直.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82~585

3 梁宝勇.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77~580

4 沃建中, 闻莉, 周少贤.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97~602

5 丛晓波, 吴晓义, 张向葵. 从社会认知风格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10: 52~55

6 Smith J M, Alloy L B.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rumination, 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Multiple pathways to self-injurious thinking.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006, 36(4): 443~455

7 王景芝, 葛美芳. 归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江苏高教, 2005, 3: 136

8 杨勋. 从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浅析个性化成才教育. 教育探索, 2005, 6: 103~105

9 付国富, 王成义. 初中生认知风格特点、多媒体材料呈现方式对成绩的影响研究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1(3): 61~64

10 李寿欣, 宋艳春. 不同认知方式中小学生的前瞻记忆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2): 18~22

11 王洪礼, 周玉林. 城乡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2006, 29(1): 111~114

12 林丰勋. 中学生思维风格发展特点研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3: 58~62

13 胡韬, 刘敏. 中小学生认知风格发展差异研究. 晋中学院学报, 2005, 22(5): 90~92

14 杨治良, 郭力平. 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 2001, 24(3): 326~329

15 林丰勋. 中学生思维风格发展特点研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3: 58~62

16 黄四林, 林崇德, 李会杰.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 27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COGNITIVE STYLE DEVELOPMENT

Kang Tinghu, Yin Guo′e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Using a part of th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the Adolescent 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we investigated 44063 adolescen who came from 23 provinces, and analyzed the adolescent cognitive styl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Most of adolescent cognitive styles were normal and healthy;(2)There were typical stages in the course of adolescent cognitive style develop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grade, there was a kind of trend of adolescent cognitive style development from ascending to descending, and to ascending again.

Key wordsgrade, adolescence, cognitive style,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上一篇: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归因风格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的研究